「哲學通識」10人生哲學

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意識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世界是物質的,不是意識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第一,尊重客觀世界的本質與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主觀要符合客觀。想問題,辦事情,不要主觀臆斷,不要"我以為",不憑個人喜好,不要經驗主義,也不要教條主義,按世界的本質與規律辦事,才能把事辦對,辦好。第二,按本質與規律才能把事辦好,就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世界進行不斷地發現與總結,科學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用我們更多的認知,去更好的改造我們的世界。

「哲學通識」10人生哲學

一、人生觀,就是對人生的根本看法。人從哪裡來?為什麼活著?將來要到哪裡去?

第一,人從哪裡來?人的肉身是從自然界中來,從無機物演化成有機物,從有機物演化成動物,再從動物分支出人類。人的思想是從社會中來,人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大量快速的學習成長中,生活,交際,語言,認知升級等。離開了人類社會,就會成為狼孩、豬孩,跟動物一樣,沒有人類思想。

第二,為什麼活著?在自然界,石頭是不會問,為什麼活的問題,老虎也不會有這個問題。但是到了人類,人類就得非問這個問題。有問題,我們就要做解答。同樣從肉身與思想兩個角度去回答。1、從物質層面講,人跟其他動物一樣,活著就是為了,生存與繁衍2、從精神層面講,非生存與繁衍外,就產生了更多的慾望。於是就有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一般是按照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的順序,但並不一定全部都是按照這個順序出現。尼采說了,人生就是由慾望不滿足而痛苦和滿足之後無趣這兩者所構成。當較低的需求得到滿足後,就會出現較高級的需求,我們就有無窮不無盡的理由活著。

第三,將來要到哪裡去?從物演化的角度看,人類的能力會越來越高,但是人類的生存度會越來越低。通俗點說,事物都有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人類最終在變得無所不能後走向滅亡。從單個個體看,人總是要死的。生死就像花開花謝一樣正常,難過,只不過是一總暫時不適的感覺。

「哲學通識」10人生哲學

二、人生有三個主要內容要思考,生死觀、苦樂觀、幸福觀。

生死觀, 人類與動物一樣,有出生,有成長,有死亡的過程。這是客觀自然所規定。事物都有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就像我們前面講過的,生死就像花開花謝一樣正常,難過,只不過是一種暫時不適的感覺。

苦樂觀,從佛學角度講,苦樂是由於“分別心”引起的。通俗的講,就是比較出來的。考試得了80分,只期望得60分的人來說,得了80分,那就是開心得不得了。而期望得100分的人來說,那將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從哲學的角度看,是主觀不符合客觀,明明期待晴天,出去玩,但是,結果卻是下雨,很不開心。尊重客觀本質與規律,是減少痛苦的一種方法。學會與不符合我們心願的客觀和平共處,學會與苦難和平共處,是一項人生的重要哲學。

幸福觀,幸福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態度。同上面80分的例子,有些人會開心,有些人會痛苦。

獲得幸福的幾個方法:第一、快樂成長,每天進步一點點。80分到79分會難過,80分到81分會開心。每天進步一點,就會每天開心一點。第二,高追求,低享受。同理變換,高追求會讓自己進步,低享受是拉低自己的期待。第三、學會感恩。直接對比,直接幸福。我所得到的,我都認為不是我應該得的,感謝萬物讓我擁有的一切。感恩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哲學通識」10人生哲學

三、人生其他的注意事項。

能力與道德的問題。能力就是做事的能力,道德是如何做人的問題。不斷學習科學知識,提高個人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做人不好,能力越強,可能對社會的危害性越大。所以,做人是做事的前提。能力要在不做惡,與自然界,與社會關係和諧共處的提前下,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產出更多的效益。

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問題。價值是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從投入產出的角度看,要先投入,才會有產出,先付出,才會有收穫。在工作、學習、家庭、交友等情境同樣適用,投入才有產出,付出才會有收穫。交友舉例,你對別人有需要的滿足,你在別人的心中,才會有更高的價值,而不是低下的去攀附別人。提高自己的能力,並進行高價值的展示,才能擁有更高的價值。

貧窮與富有的問題。貧窮是萬惡的根本。貧窮背後的根源是恐懼與貪婪,恐懼,逃避變化,不敢接受新事物,不去了世界的本質與規律。一輩子只會被動接受別人設計好的工作。貪婪,得一分想用二分,過度超前消費,使得自己整天為債務操勞,沒有資本,也沒有機會改變貧窮的命運。食物足而知禮節。財富背後的原因是不斷提升自我,同時努力為別人付出。只有不斷提升自我,才能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才能獲取財富。能量守恆定律,告訴我們,只有幫助別人更多,自己才能收穫更多。收穫更多,意味著有更多的能力幫助更多的人。

在我的「人生七項修煉」七篇文章中,對“人生、工作、學習、家庭、關友、休閒、娛樂”七項有更詳細的解釋與說明,在這裡就不再逐一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