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40萬人確診胃癌,四個因素是禍根,具體指什麼?

為愛一笑


常聽說一句話“十胃九病”,胃病已經是我們日常最常見的一種普通疾病。

這也就導致了現在很多人出現胃部不適的時候,也不會及時的就醫,往往就是自己能挺則挺,是在不行就隨便吃點藥。

但是其實胃癌就是這麼一點一點拖出來的。

我國每年40萬人確診胃癌,四個因素是禍根,具體指什麼?

一、三餐不規律,暴飲暴食

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因為工作壓力大,比較忙,平時有時候都沒時間正經的吃頓飯,早餐不吃,中午和晚上要麼不吃,要麼就暴飲暴吃。

其實這種習慣是非常傷胃的,因為胃酸的分泌是有規律的,當分泌出來的胃酸無法被中和以後,就會刺激胃部的粘膜。

久而久之機會造成胃炎甚至胃穿孔,胃癌等胃部疾病。

二、喜食燙食

剛出鍋的菜,或者是麻辣燙,火鍋等,人們都比較喜歡趁熱吃,喜歡這種感覺,但是這種飲食習慣對於消化系統其實是都有損傷的。

不僅會損傷口腔粘膜,還會對食道,胃黏膜等造成嚴重的 傷害。

久而久之胃黏膜受損,也就代表著胃部的屏障沒有了,進而很容易引發胃潰瘍,甚至病變成胃癌。

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包括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

其不良後果是胃癌,但並不是說,感染了以後就一定會得胃癌。

很多人因不良飲食習慣,導致胃部本身存在問題,再加上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部就開始患有疾病,比如胃炎、胃潰瘍等。

如果自己不知情,再不加以養護,對胃部反覆刺激,最終很有可能會演變成胃癌。

四、頓頓不離鹹菜

長期吃鹹菜等醃製品,其患胃癌的風險會增加4-5倍。

高鹽,可直接損傷胃黏膜,醃製品,又會在胃內產生強致癌物亞硝胺。

強致癌物亞硝胺+損傷的胃黏膜=增加胃癌幾率。因此,醃製類食物,一定要少吃為好,減少胃粘膜損害。

養胃,堅持四件事:

第一件:常喝養胃水

想要胃好,日常千萬不可貪涼,尤其是現在是夏天,冷飲一定少碰,以溫水養胃最佳。

除了溫水,還可以在水中加入一些有養胃作用的小植物,每日泡水喝即可。

可以將白鼓丁和柑皮混合,搭配成白鼓丁柑皮茶飲用,有養胃、止痛的作用。

白鼓丁,歸胃經,在中醫上一直是治療胃病的良藥。《外科證治全生集》中記載其:“瓦上炙枯黑存性,研末火酒送服治胃脘痛。”

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白鼓丁有廣譜抗菌作用,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有不錯的療效。可使胃病致病菌幽門螺桿菌轉陰,促使潰瘍面癒合,減少潰瘍發生。

柑皮,又稱為陳皮,性溫,可中和蒲公英的寒性,同時還有理氣健脾、調中和胃的作用。

柑皮含有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利於促進消化液分泌,排出腸道積氣,增加食慾。

第二件:胃痛莫要拖

一旦出現了症狀,一定表示胃部出現了什麼異常,這時候不要覺得忍一忍就過去,建議還是到正規的醫院檢查一下才能放心。

尤其是很多人會選擇買點止痛藥來吃,這是非常的不建議的,還有一部分人胃部不去檢查是因為害怕胃鏡,其實不用害怕,隨著醫療水平的發達,現在已經有無痛胃鏡了。

胃部不適,吃藥1-2周都不見好,就要及時就醫,就算不到兩週,服藥後沒效果也要就醫!

另外,40歲以上的老胃病要警惕胃癌。

第三件:經常按揉腹部

在晚上洗漱完畢,準備睡覺之前,建議可以先躺在床上,將雙手重疊放在腹部,以肚臍為中心,用掌心順時針的按摩腹部。

開始力氣稍微小一些,而後慢慢機加大力道。

經常的做此動作,可以有效的緩解腹部脹痛,便秘,增強胃部的蠕動能力。

第四件:少吃宵夜

加完班以後,不少人會選擇吃點宵夜,但是這時候時間已經很晚了,雖然能滿足食慾,但是無形中會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

經常吃宵夜,胃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就會影響胃黏膜的修復,從而導致胃黏膜受損,這樣胃就會受到傷害。


為愛一笑


胃癌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其發病率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有很大差別。日本、智利、芬蘭、奧地利等國家是胃癌的高發區,而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發病率則較低。
在分佈上,東北部及西北部各省市胃癌發病率較高,但在同一省市內並不平衡。男性胃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均高於女性,男女之比約為2:1。胃癌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國外有出生10天的嬰兒患胃癌的報導,但胃癌的高發年齡為48-56歲。
近百年來,應用X線雙重對比造影,電子胃鏡等檢查方法以及對胃癌基礎理論的研究等均取得了重大進展。使早期胃癌的檢出率明顯增加。胃癌的治療效果有了顯著提高,使不治之症變為可治之症。
胃癌病因複雜,其發生是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外在因素:

  1. 環境因素:胃癌在不同地區的發病存在著明顯差異。一般認為與環境因素關係最大。如日本是胃癌高發國家,美國則胃癌發病率很低。在美國第二、三代日本移民,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胃癌的發病率也逐漸下降。在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各省區之間的差別也相當懸殊,病死率高的青海(40.62/10萬)與病死率低的廣西(5.16/10萬)之間,相差7.9倍,土壤中鋅與銅含量的比例、硒、鎳含量的升高,鈣與硫酸根比值的降低均與胃癌發生有關.
  2. 飲食因素:食物要接觸胃粘膜,並在胃中停留消化。胃要經常受到食物的機械和化學刺激。有人指出不少致癌的危險因素,如鹽醃食品,熏製食品和煎制食品等。因熏製的食物中有相當高的多環烴類物質,有致癌作用。也有報道認為食物黴變汙染可能也是致癌因素之一。

  3. 亞硝胺等化學物質:目前已知有多種不同結構的亞硝胺類化合物,可以引起多種動物的胃癌。亞硝酸鹽及二級胺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之中,如鹹菜、鹹魚、鹹肉,使用硝酸鹽化肥,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同時亞硝酸鹽可在適宜的酸度或細菌的作用下合成致癌的亞硝胺類化合物。所以,亞硝胺類化合物質,很可能是人類胃癌的主要致癌因素之一。

胃癌的內部因素

  1. 遺傳因素:多數認為遺傳因素在胃癌病因中的作用比較肯定,因為胃癌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一般認為胃癌病人親屬中胃癌的發病率比對照組高4倍。有一位45歲男性因其父親和哥哥均患胃癌先後死亡,要求做胃鏡檢查,結果是示胃竇部乳頭狀腺癌,及時手術治療,目前還在定期複查,5年了,未經復發現象。
  2. 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之間有關係,胃癌發生率與萎縮性胃炎病程長短及病變的嚴重程度有關,胃癌的發生率在10%左右。這是由於萎縮性胃炎時胃粘膜功能和結構異常,胃液遊離酸減少,pH升高,胃內細菌量增加,給胃內合成致癌亞硝基化合物提供了必要條件。
  3. 胃潰瘍:癌變一般發生於潰瘍的周圍粘膜,在潰瘍活動時,這些部位的粘膜發生糜爛,反覆破壞和再生在這種慢性刺激下可發生癌變。一般認為有1%~6%的胃潰瘍病人發生癌變。
  4. 腸上皮化生:胃粘膜腸上皮化生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腸上皮所替代。腸上皮化生多見於萎縮性胃炎及胃癌。此種病變多發生於幽門竇及小彎側,特別是幽門腺和胃體腺的移行部,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多。胃粘膜腸上皮化生為致癌物質準備了一定的條件。
  5. 胃息肉:分為增生性息肉或息肉樣腺瘤兩大類,前者與癌關係不大,後者有較高的惡變率,可達40%~77%。當息肉直徑超過2釐米時,或多發息肉、廣基息肉、癌變機會較高。
  6. 殘胃:即部分手術切除後剩餘的胃。其發生率為1%~10%,一般發生在第一次術後的10~20年內。一般認為吻合口經常受十二指腸液反流刺激,尤其是膽汁可引起吻合口炎,萎縮性胃炎和酸分泌下降,胃粘膜遭到破壞,有利於致癌物質直接與胃粘膜接觸從而癌變。

引起胃癌的因素非常的多,長腿也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整理,希望能幫到更多朋友,如有不同觀點或者覺得不夠全面、權威,歡迎評論區留言~


長腿醫生


胃癌與一些其他的癌症會有一些不同,有飲食和生活習慣方面的因素,但同時還有一個最大的因素是情緒,情緒對於健康的破壞力是很大的,可以在沒有人病灶因素的前提下,誘發出癌症,尤其是腸胃,因為清楚處於高壓,焦慮的狀態是,會阻礙胃酸的分泌,人不僅僅是食慾會變差,還會導致胃潰瘍等問題,即便飲食上進行調整,但如果不能改善情緒,胃癌的風險依舊很大。

特別是現在的人壓力都很大,本身飲食和生活習慣就不是很健康,如果再加上長期處於情緒不穩定的狀態中,自然胃癌的風險就會被大大增加了。所以平時及時的舒緩壓力,找到健康的合適自己的減壓方式非常重要。那麼再來說說飲食和生活習慣方面的因素,比如經常三餐不準時,不吃某一餐,這樣經常會讓胃處於空摩擦的狀態,易引胃的炎症以及潰瘍。而經常吃一些重口味的食物,攝入的鹽酒會更多,而長期高鹽的膳食不僅會造成高血壓,還會直接增加胃癌的風險,甚至誘發胃癌。


除了上述的因素以外,飲食上吃過多醃製煙燻的食物,腐爛變質的食物,包括一些壞了一點點削掉繼續吃一樣會增加風險。再加上很多人喜歡吃刺激性過大的食物,飲酒等,這些都會增加胃癌的風險。除了飲食的因素,生活習慣上,比如衛生習慣疏忽,會增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風險,而幽門螺旋桿菌也會增加胃癌的風險的。另外寒涼的食物,如各種冷飲,甜飲料等也會增加胃病的風險,如果不控制也會導致胃癌,而這些都是習慣,雖不是一朝一夕的就會引發的,但是長期如此會增加很大的風險,很難避免這樣的結果,也許因為突然的某個因素被誘發出來,所以養成一個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保持一個良好的情緒,對於預防胃癌太重要了。


心理營養師程偉華


我媽就是胃癌患者,在醫院做最後的掙扎。胃癌一個是遺傳因素,還有就是環境啊,自己的生活習慣啊,造成的。現在癌症都年輕化了,所以,奉勸各位,不要認為自己年輕,就可以透支自己的身體!


yoyo的陽爸爸63


主要原因是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沒特底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