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市场化

每次进超市买菜,总是会看到红薯。红薯这玩意,小时候主要是做粉条、然后蒸红薯、做红薯片、红薯面,其他最大的用途就是喂猪。记忆中的农村基本上每家都要种好几亩,当时卖红薯的不多,就是卖也是几分钱一斤,后来竟然在街上看到了烤红薯的,期初一块钱一斤,后来两块、三块、五块、七八块的涨,这已经不是过去能够承受和接受的了。而红薯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了,就下午看到的红薯普通的2.5元一斤,而有一种最新的品种说是特别的甜,4.8一斤。

中医的市场化

红薯已经不是过去的红薯

市场化带来中医药的价值变化

从红薯五分钱一斤到如今红薯4.8元一斤,普通的2.5元一斤,烤红薯7.5一斤,变化了多少呢?是过去的96倍、50倍、150倍,如果我们说房价高,也是不可能的有红薯的价格变化大的,而红薯究竟好在哪里呢?实际上,这么多年再也吃不到小时候红薯的感觉了,那个时候的红薯真的很甜,很好吃,如今的感觉面溏的多,不好吃。

下午买回来实验,还是不好吃,这个味道不如沙土地的红薯。但是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价格这么高但买的人并不少。

这就有一种有意思的事情了,当我们反过来思考中医的时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就把传统的中医定位在简便效廉验的特色上来,那么这就如过去的红薯一般,并没有多大的市场,老百姓接受的习以为常。但是一种奇怪的事情是,现在已经有不少的中医开始了高价的市场化,有南方一名国医大师挂号费1000元的,有北京的专家挂号费500的。这还是可以挂上的,那些通过黄牛买的有时候比这还高。

但疑问是,老百姓还是很喜欢看这样的名医,病人很多,名气很大。曾经看到了一个群里传的中药方子,一周的药要了2000多元,这是什么价位呢?但是有人吃的起。我在看病过程中经常的看到很多病人,比如治疗痤疮的,花去了五六万的都有,但是就是控制不住。最后也就一周的药物一百多块竟然发生了效果。病人就觉得不可思议。这里边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这里边就有市场的问题。对于市场的问题,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有一个老专家挂了特许门诊,一周一次;普通门诊还继续坐着。那个时候挂号费便宜,主任医师5.5,特许门诊50 。这样老先生就觉得不舒服了,周一挂号费5.5,周二就是50了,他觉得违反了自己的道德。但这样的情况今天已经是相当的普遍了。

市场化带来了中医药的变化,这一点儿不承认不行,在市场化下,中医的角度是什么呢?开始了关于中医技术和药物的附加值的探索,后来就发现过去的价格都在提升了,这一方面是中医技术的含量需要提高价格,二是市场的调节。想过去针灸,我的一位老师给病人扎一次收1.5元,便宜的要命。后来针灸一次就有了不同的价格,几十元起步,也有几百元的。过去的中医一些疗法,比如耳穴,基本上都是医生随手送人的,现在都逐渐的开发出来了具有价值的技术。

对于药物的市场,基本上也是打开了。这一次很多人感叹中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新冠肺炎肆虐,中医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多方面的研究也证明中药的作用和疗效十分肯定。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在夸专家的医术高,方子好,实际上忘了,如果没有这么几年来中医药市场化的发展和中医药企业的发展,要在短时间应对全国上下那么多病人吃中药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很多人会想到过去,实际上在没有中医药产业经济的时候,中医药的生产规模很小,小作坊式的比较多,生产的药物有限,饮片也有限,而今已经大大的不同了,中医药那么多的市场供应是谁决定呢?

这里就有看不见的手,市场。市场之中,很多医药企业成了主体,一个药能不能进入市场,能不能被病人用上,靠什么呢?根本是疗效,其次是专家的推荐。专家的推荐是建立在药物有效的基础之上,这就是一个互动。实际上,西方药企起早贪黑、投入巨资开发药物目的在哪里?

市场化下围绕中医药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退一步,不指望市场呢?我就在考虑一个问题,如果一名村医还是和过去一样赤脚医生,药材自采自种自收,这样的模式行不行,对于行医治病自然是可以,但是核算过成本没有?采药的成本你高,看新白娘子传奇看多了,知道许仙采药,一说到采药就是很多神仙一般的医生深入大山林深处,无人去的地方采到名贵仙药,实际上这都已经不可能了。单靠个体的采药加工治病,农村一句话大牙都能饿掉。这既是现实,基层的医生也需要生存,需要养家糊口,这样必然需要一种性价比高的手段去增加收入,为什么感冒了那么多输液的呢?因为加了药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这是明摆着的道理。而使用中药治疗感冒,几块钱解决了。这样的落差和市场化的发展,自然的选择就不是中医了。

那道理就来了,假设看中医很有效又有百姓拥护,附加值也高,会怎样呢?这个时候病人会少一些,但是收入会高很多,这样的情况就会成为指挥棒指挥所有的医生去使用中医药,刺激很多医药企业去关注中医药产业发展、股票波动。

中医的市场化

看病不仅仅是为了赚钱


事实就这么简单,因此在当今市场化的情况下,去评论中医药的发展,就要有些眼界了。不能拘束于过去看待问题,觉得还应该刀耕火种、茹毛饮血或者自给自足,这样的小农经济式样的中医药生产加工和中医临床的模式已经在现代得到了改变。

一是老百姓对中医药的态度变了。临床看到很多病人,当提笔开中药的时候,直接的就来了句,大夫我没有时间熬,我也不想熬,我也不会熬,如果我们觉得这都是城市人的通病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在农村的很多农民现在也是这样的心态,我不会熬药、我不行熬药、药苦受不了,怎么办?老百姓已经不喜欢喝汤药了,如果我们非要是坚定的必须喝汤药,行不行?这已经是客观事实,改变不了了。所以如今的中医要说服病人吃中药喝汤药也是一个本领,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必须适应新的变化,开发新的制剂,颗粒剂、中成药、代煎药等等。中医还是过去的中医,老百姓不是过去的老百姓,变了。

二是群众经济条件变了。我们理想中的好大夫总是为病人省钱,每次开药后还要细细看看哪个药开的贵了,要去掉;哪个药开的多了,要去掉。如此斟酌自然是好,毕竟需要的是最优化廉价的中医药,但是人变了,群众富裕之后对于健康的认识也不一样了。常常发现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这边千方百计的为病人开药省钱,甚至一克一克的朝下压,但是当晚上回去收到病人咨询的时候往往是,大夫我在吃药的过程中还能不能吃一种保健品,保健品多少钱呢?推销员说要连续吃上三个疗程,一个疗程四五千。这样的病人是不是已经不是过去的情况了呢?而经济条件的改善,对于人们对待医药的态度也不一样。有次一个病人来点名了要阿胶,说是一个大夫说她贫血,气血不足,需要吃吃阿胶,让开1000g,多少钱呢?我就看了病人情况,问了症状,很典型的肝气不舒,逍遥丸就可以了,干嘛要吃阿胶呢?贵不贵呢?

三是社会价值取向变了。 现在市场化链接之后,一切向钱看模式普遍存在,所以看病的人加了好友很快就会是各方面的商人,微商的、广告的、家具的、房地产的等等,这就是职业,在这个环节中,人需要的是什么呢?是金钱。在如今的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评判上,群众喜欢马云和刘强东,喜欢明星不喜欢科学家,说明了什么呢?人们已经倾向了对金钱的崇拜。这个时候,与中医相关的技术和药材等就被市场绑架了,垄断的药材产业是很厉害的,垄断之后就要炒作,炒作起来就是价格高了,这个时候老百姓不用还不行。所以这几年在一些中药材方面,垄断的痕迹很明显。人的价值变了,卖房的总嫌看病贵、看病的总嫌孩子辅导班贵、办辅导班的总觉得房东的房租贵、房东总觉得超市的白菜贵,一环套一环,如此谁想着主动的去降低价格呢?

这样的市场化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医药本来不适合市场化的现在已经市场化了,价格的波动带来利润的变化,看病贵似乎觉得是医生够狠装进了口袋,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但是能不能再回归过去呢?目前都是呼唤,呼唤医疗的公益化、免费化,能不能实现呢?我想理想总是要有的,毕竟我们奋斗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免费的看病免费的教育免费的住房吗?而在这之余,看到了那么多的有钱的,但还有很多人战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我们的中医应该在哪里定位,在哪里发展呢?



一斤红薯,已经不是过去的地位了,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

一个时代已经发生变化,市场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发生着,改变着。

中医该怎么办?没有市场不行,有了市场也不行。在固守传统模式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市场化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呢?这还真是个学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