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保險銷售”?還是“保險營銷”?為啥他們都感覺不舒服?

年年開門紅,月月搞會戰,日日產說會,時時追保費;上下齊動員,團隊連軸轉,層層下指標,人人爭“模範”

——完不成任務?

開會!


一年到頭戰役不斷,答謝會議眼花繚亂;業務精英披星戴月,追蹤保費沒空吃飯

——沒費?

繼續幹!

這是“保險銷售”?還是“保險營銷”?為啥他們都感覺不舒服?

好熟悉的勵志雞湯——加油!


這是“老司機”前幾年編的、有點蹩腳的順口溜兒,卻正是一些保險公司業務模式和營銷員日常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拋出“順口溜兒”的目的,是想借此談一下本人對保險公司業務模式的看法,供大家一起探討。

一、“保險營銷”or“保險銷售”?

1、理清兩個概念:銷售和營銷。

銷售,是一種售賣的行為,實現產品或服務與客戶之間價值交換。簡單說就是直接實現讓客戶用錢購買商品的目的。

營銷:通過一些列行為(市場調研、品牌傳播、廣告、銷售、售後服務等),讓目標受眾認可,並最終實現產品或服務與客戶價值交換。

銷售只是營銷中的一個環節。

平時,我們幾乎沒有人去關心它們究竟有什麼區別——反正都是賣東西,達到目的就行了。

也正因為如此,專家們才說我們保險業是“粗放式經營”。

2、營銷活動違背規律,客戶和營銷員都“不舒服”

為什麼說保險公司有些活動“違背營銷規律”呢?

因為“會戰”、“促銷”、“搶購”、“限購”、“追蹤”這些字眼兒,本身就與“營銷”格格不入,甚至點滑稽。

我們都知道,保險是無形的特殊產品,它的銷售形式必然也有別於其他商品。

比如:服裝、日用品要提高銷售業績,很簡單,在節假日搞個促銷,老百姓知道了都會去搶購,有的人可能還要多買點,反正早晚得用;有的人可能因為沒搶著“便宜貨”,恐怕還要罵街......就這樣,促銷衝刺一下,業績上來了。

而保險產品呢,即便壽險從法律角度允許打折促銷,也不可能跟日用品相提並論。

一是沒有保險意識的人,再便宜也不會買;二是有保險意識沒錢的,你送多少禮品打多少折都不會買——交了第一年保費,第二年、第三年咋辦?那不是給自己找罪受嗎?有錢有觀念的,你不搞那些“花活兒”,想買的話平時也會主動買。當然,搞了活動,也正好撿個便宜......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沒有人特意去搶購

我們聽誰這樣說過:聽說保險公司搞促銷呢,咱們快去買點保險留著用吧!

有人這麼說嗎?那不是有病嗎?

所以,平時那些煞有介事的“限購”、“搶購”的做法和說法,簡直就是自娛自樂,滑天下之大稽。

其次,保險企業不同於其他生產企業。

比如煤炭、鋼鐵、電子產品等生產企業,銷路好,利潤高的時候,你搞個會戰,工人加班加點,產量就上去了,利潤也就來了;手機出了新機型,搞個搶購、促銷、甚至搞“飢餓銷售”,市場打開了,價格上去了......

而保險一年甚至幾年也就出那麼幾個產品,搞會戰、加班加點(甚至有的也搞所謂“飢餓銷售”,真是異想天開做事情,缺心少肺沒腦子,不還是在追銷售嗎?追銷售就得追營銷員,追營銷員那他們就只能追客戶......

這是“保險銷售”?還是“保險營銷”?為啥他們都感覺不舒服?

豬肉竟然促銷,這才真正是“搶到就是賺到”。


這樣,就涉及到了我提到的第二個問題

——客戶為啥不“舒服”?營銷員為啥不“舒服”?

首先要說明:

營銷員“不舒服”,不是怕累,自己想賺錢能怕累嗎?是“心裡不舒服”,心情不好。

客戶“不舒服”,不是讓他們買保險不舒服,而是購買體驗不好心裡不痛快。

——保險公司一搞“會戰”,就要“白加黑,五加二”,那營銷員肯定是去找客戶啊,客戶也跟著“白加黑,五加二”了。

憑什麼啊!?你們打會戰,搞聯動,合著我們客戶也連帶著一起動啊?!這不合情理啊!你們跑過來整天追得我心神不寧,跟搶錢似的。難道我還有沒有點選擇權了?

所以,客戶心裡不爽,很反感,給營銷員的臉色能好看嗎?

傷了自尊,丟了面子,還沒有拿到保費,營銷員心情能好嗎?那心理承受能力得多強啊?


這是“營銷”嗎?

難道不是“折騰”?

再說說保險業多年來一直熱衷的“會議營銷”,什麼“客戶答謝會”、“產品說明會”等等,這確實是一種營銷活動。

但是,怎麼進行的呢?

臺上講師講完了,如果客戶不簽單,就讓營銷員一直做工作,自己做不通就請經理、主管幫忙說服;

還不行?

那就一直畢恭畢敬地站在客戶旁邊。更“奇葩”的做法,有的還要求營銷員身體保持多少度傾斜,以示“尊重”。搞得客戶在那裡“坐著比跪著還難受”——有壓力啊!看著其他客戶上去認購,好像自己虧欠了別人,如坐針氈,心裡一個勁兒後悔不該來參會。

會上不籤?

還有絕招——到客戶家裡“回訪”——不能白吃白拿啊!

這種“功利之心”的流露,簡直讓人“不忍直視”。

當然,有時候營銷員也很冤,各種會的門票,有的經理逼著你“認購”,逼著你帶客戶參會......

這是“營銷”嗎?

難道不是“折磨”?

為啥現在客戶不好請了?因為客戶也學“尖”了——“鴻門宴”誰願意去啊?用俗話說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當然,也有經常去參會的客戶,你會發現:吃著、喝著、拿著,就是不買保險——“白吃白拿黨”

所以說,有些“營銷”活動早已經變味兒了,甚至有的做法已經有點“變態”了。

保險公司一些基層在“任務”壓力下,已經顧不上去“營”,沒有心思去“營”了,直接就“銷”(這裡用東北方言“削”,似乎更生動形象)了。


這些所謂的“營銷

”,其實就是“擠壓式銷售”。

客戶能“舒服”嗎?

營銷員能“舒服”嗎?


這是“保險銷售”?還是“保險營銷”?為啥他們都感覺不舒服?

輕鬆愉快的交流,才能讓彼此感覺良好。

二、讓“營銷”姓“營”

不能否認,保險公司搞一下活動,營銷員追蹤一下,那些猶豫不決或有潛在需求的客戶,可能會趁機促成。

但是,那些經營不太成熟的客戶,我們營銷員督促著、擠壓著、甚至有的是忽悠著把產品買了,達到了短期的業績提升效果。但在這種情形下買的保單,後期又有多少後遺症呢?猶豫期或中途退保、誤導投訴、負面評價......

這種短期效應,最終傷害的是誰?

這些問題,很少有人去考慮或者顧不上去多想——不管怎麼樣,“完成任務指標”是第一要務。

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也是保險市場的“老常態”。

這種“殺雞取卵”的做法,保險公司

“捨不得”變,“容不得”變,“沒有耐心”變——畢竟,它對業績提升還是有效果的;畢竟,你變他不變,你就在市場份額上“吃虧”......


在此,我只想說:保險公司可能也有很多的“無奈”,只能盯著保費業績。

但是,我們營銷員不僅希望看到保費,還希望看到客戶對我們滿意的笑容——誰都不願做了保險丟了朋友,誰都不願意讓客戶對我們產生負面看法。

我們與客戶彼此感覺舒適愉快,才是最佳的成交狀態。

怎麼辦?

讓“營銷”姓“營”

——遵循保險的營銷規律,平時做好客戶經營,讓成交水到渠成。而不是強人所難,甚至“巧取豪奪”。

怎麼做呢?“老司機”們都有自己的見解和方法。

有機會再分享本人的拙見,歡迎繼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