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保险销售”?还是“保险营销”?为啥他们都感觉不舒服?

年年开门红,月月搞会战,日日产说会,时时追保费;上下齐动员,团队连轴转,层层下指标,人人争“模范”

——完不成任务?

开会!


一年到头战役不断,答谢会议眼花缭乱;业务精英披星戴月,追踪保费没空吃饭

——没费?

继续干!

这是“保险销售”?还是“保险营销”?为啥他们都感觉不舒服?

好熟悉的励志鸡汤——加油!


这是“老司机”前几年编的、有点蹩脚的顺口溜儿,却正是一些保险公司业务模式和营销员日常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抛出“顺口溜儿”的目的,是想借此谈一下本人对保险公司业务模式的看法,供大家一起探讨。

一、“保险营销”or“保险销售”?

1、理清两个概念:销售和营销。

销售,是一种售卖的行为,实现产品或服务与客户之间价值交换。简单说就是直接实现让客户用钱购买商品的目的。

营销:通过一些列行为(市场调研、品牌传播、广告、销售、售后服务等),让目标受众认可,并最终实现产品或服务与客户价值交换。

销售只是营销中的一个环节。

平时,我们几乎没有人去关心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反正都是卖东西,达到目的就行了。

也正因为如此,专家们才说我们保险业是“粗放式经营”。

2、营销活动违背规律,客户和营销员都“不舒服”

为什么说保险公司有些活动“违背营销规律”呢?

因为“会战”、“促销”、“抢购”、“限购”、“追踪”这些字眼儿,本身就与“营销”格格不入,甚至点滑稽。

我们都知道,保险是无形的特殊产品,它的销售形式必然也有别于其他商品。

比如:服装、日用品要提高销售业绩,很简单,在节假日搞个促销,老百姓知道了都会去抢购,有的人可能还要多买点,反正早晚得用;有的人可能因为没抢着“便宜货”,恐怕还要骂街......就这样,促销冲刺一下,业绩上来了。

而保险产品呢,即便寿险从法律角度允许打折促销,也不可能跟日用品相提并论。

一是没有保险意识的人,再便宜也不会买;二是有保险意识没钱的,你送多少礼品打多少折都不会买——交了第一年保费,第二年、第三年咋办?那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有钱有观念的,你不搞那些“花活儿”,想买的话平时也会主动买。当然,搞了活动,也正好捡个便宜......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人特意去抢购

我们听谁这样说过:听说保险公司搞促销呢,咱们快去买点保险留着用吧!

有人这么说吗?那不是有病吗?

所以,平时那些煞有介事的“限购”、“抢购”的做法和说法,简直就是自娱自乐,滑天下之大稽。

其次,保险企业不同于其他生产企业。

比如煤炭、钢铁、电子产品等生产企业,销路好,利润高的时候,你搞个会战,工人加班加点,产量就上去了,利润也就来了;手机出了新机型,搞个抢购、促销、甚至搞“饥饿销售”,市场打开了,价格上去了......

而保险一年甚至几年也就出那么几个产品,搞会战、加班加点(甚至有的也搞所谓“饥饿销售”,真是异想天开做事情,缺心少肺没脑子,不还是在追销售吗?追销售就得追营销员,追营销员那他们就只能追客户......

这是“保险销售”?还是“保险营销”?为啥他们都感觉不舒服?

猪肉竟然促销,这才真正是“抢到就是赚到”。


这样,就涉及到了我提到的第二个问题

——客户为啥不“舒服”?营销员为啥不“舒服”?

首先要说明:

营销员“不舒服”,不是怕累,自己想赚钱能怕累吗?是“心里不舒服”,心情不好。

客户“不舒服”,不是让他们买保险不舒服,而是购买体验不好心里不痛快。

——保险公司一搞“会战”,就要“白加黑,五加二”,那营销员肯定是去找客户啊,客户也跟着“白加黑,五加二”了。

凭什么啊!?你们打会战,搞联动,合着我们客户也连带着一起动啊?!这不合情理啊!你们跑过来整天追得我心神不宁,跟抢钱似的。难道我还有没有点选择权了?

所以,客户心里不爽,很反感,给营销员的脸色能好看吗?

伤了自尊,丢了面子,还没有拿到保费,营销员心情能好吗?那心理承受能力得多强啊?


这是“营销”吗?

难道不是“折腾”?

再说说保险业多年来一直热衷的“会议营销”,什么“客户答谢会”、“产品说明会”等等,这确实是一种营销活动。

但是,怎么进行的呢?

台上讲师讲完了,如果客户不签单,就让营销员一直做工作,自己做不通就请经理、主管帮忙说服;

还不行?

那就一直毕恭毕敬地站在客户旁边。更“奇葩”的做法,有的还要求营销员身体保持多少度倾斜,以示“尊重”。搞得客户在那里“坐着比跪着还难受”——有压力啊!看着其他客户上去认购,好像自己亏欠了别人,如坐针毡,心里一个劲儿后悔不该来参会。

会上不签?

还有绝招——到客户家里“回访”——不能白吃白拿啊!

这种“功利之心”的流露,简直让人“不忍直视”。

当然,有时候营销员也很冤,各种会的门票,有的经理逼着你“认购”,逼着你带客户参会......

这是“营销”吗?

难道不是“折磨”?

为啥现在客户不好请了?因为客户也学“尖”了——“鸿门宴”谁愿意去啊?用俗话说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当然,也有经常去参会的客户,你会发现:吃着、喝着、拿着,就是不买保险——“白吃白拿党”

所以说,有些“营销”活动早已经变味儿了,甚至有的做法已经有点“变态”了。

保险公司一些基层在“任务”压力下,已经顾不上去“营”,没有心思去“营”了,直接就“销”(这里用东北方言“削”,似乎更生动形象)了。


这些所谓的“营销

”,其实就是“挤压式销售”。

客户能“舒服”吗?

营销员能“舒服”吗?


这是“保险销售”?还是“保险营销”?为啥他们都感觉不舒服?

轻松愉快的交流,才能让彼此感觉良好。

二、让“营销”姓“营”

不能否认,保险公司搞一下活动,营销员追踪一下,那些犹豫不决或有潜在需求的客户,可能会趁机促成。

但是,那些经营不太成熟的客户,我们营销员督促着、挤压着、甚至有的是忽悠着把产品买了,达到了短期的业绩提升效果。但在这种情形下买的保单,后期又有多少后遗症呢?犹豫期或中途退保、误导投诉、负面评价......

这种短期效应,最终伤害的是谁?

这些问题,很少有人去考虑或者顾不上去多想——不管怎么样,“完成任务指标”是第一要务。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也是保险市场的“老常态”。

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保险公司

“舍不得”变,“容不得”变,“没有耐心”变——毕竟,它对业绩提升还是有效果的;毕竟,你变他不变,你就在市场份额上“吃亏”......


在此,我只想说:保险公司可能也有很多的“无奈”,只能盯着保费业绩。

但是,我们营销员不仅希望看到保费,还希望看到客户对我们满意的笑容——谁都不愿做了保险丢了朋友,谁都不愿意让客户对我们产生负面看法。

我们与客户彼此感觉舒适愉快,才是最佳的成交状态。

怎么办?

让“营销”姓“营”

——遵循保险的营销规律,平时做好客户经营,让成交水到渠成。而不是强人所难,甚至“巧取豪夺”。

怎么做呢?“老司机”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有机会再分享本人的拙见,欢迎继续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