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辣铺随笔 电影院里的蹉跎岁月

当年上小学的时期,正是文革时期,这个时期学校学习抓得并不紧,没有什么压力,学校很早就放学了,然后就没有什么事,一切由自己安排,看电影就成了一基选择。

我当时住在西北一个偏僻的县城里,那里只有一个电影院,位于北街上。那个电影院非常简陋,墙上都是开洞透风的,天蓬也是简单搭建的,里面有一排排的长木凳,就是一块木板,没有靠背,而且摆得很低,就跟坐马扎一样。

胡辣铺随笔 电影院里的蹉跎岁月

乡村景色

就这么一个电影院,消磨了我不少的时光。那个时候电影就上映三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这三个电影轮换上映,上映什么会写在一块黑板上。门票也不贵,也就几分钱。

自己空闲时间多,就经常到电影院蹭电影。一般电影开始的时候会查得紧,开始以后就放松了。我一般就在门口蹭着,等工作人员放松了,就穿进去看一场免费的电影。就那么几部电影,还是黑白的,看来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都可以背下来了。就这样,消磨了不少下午无聊的时光。

慢慢就有新的电影制作出来,开始也都是样板戏的电影版,剧情都没有什么意思,但都变成了彩色电影,色彩特别鲜艳,而且人物都非常漂亮,音响也特别棒,整个提高一个层次。当时看到的电影应当是《红色娘子军》,看到到美女跳舞,很过瘾。最不愿意看得就是《红灯记》,节奏缓慢啰嗦,一个唱腔半天完不了,特烦人。

随后又出现了宽银幕电影,这时原有的电影院就不能放了,改到了戏院去放。戏院也在北街上,是县秦腔剧团的演出场地。戏台够大,把银幕拉起来,从这头到另一头,正好把戏台全部罩住。

胡辣铺随笔 电影院里的蹉跎岁月

宽银幕

看宽银幕电影,确实是一种新的体验,展现出来的场面很大,如身临其境。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就是那个时候看的,那个场面十分震撼,剧情不错,印象深刻。

许多年后才知道,《卖花姑娘》是金日成写的剧本,当时确实不知道。伟大领袖果然是个全才,什么都能做。朝鲜集全国之力来拍一部片子,果然是精品。

后来还看了《苹果熟了时候》等朝鲜电影,感到朝鲜的发展比中国强,人们穿着都很漂亮,生活也很幸福,电影的制作也比中国电影强。还看了不少朝鲜的谍战片。有一部电影里男主角已经落在了敌人的手中,为了表示对领袖的忠诚,为了避免说梦话会泄露秘密,他竟然把自己的舌头给咬了下来,想起来令人恐惧。

慢慢地,中国电影也多了起来,带有强烈文革色彩。如《春苗》是李秀明演的,描写赤脚医生的故事;《火红的年代》描写炼钢工人的生活;《决裂》描写的工农兵上大学,说手上的老茧就是上大学的资格,这是那个时代才有的事。在《决裂》中葛优的父亲葛存壮扮演一个大学教授,他有一句台词“下面我来讲马尾巴的功能”,至今记忆尤新,那时是戏弄知识分子的话而广泛传播着。

有一部电影叫《侦察兵》印象深刻,故事情节很好,王心刚男主角,非常帅气。可惜这部电影是黑白的。

胡辣铺随笔 电影院里的蹉跎岁月

《侦察兵》中的王心刚

《创业》是描写大庆油田的,其主角有王进喜的影子。电影也少不了两条路线的斗争,还要抓潜伏的国民党特务,都是这个模式。

一九七五的反邓的电影《奔腾的小凉河》也看了,里面有一个小个子就象邓的样子。这类电影太政治化、概念化、脸谱化了,一点意思也没有。

那个时代人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没有电视机,看电影就成了人们业余的一项重要内容,电影院也成了城市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到晚上,电影院门口都很拥挤,想看电影的人很多。搞到一张票并不容易。好容易搞到了票,必定一家几口穿着整齐,郑重其事地参加,能见到不少的熟人,是难得的社交活动。

文革结束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电影也变化很大,国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