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發表SCI論文沒有獎勵,版面費需自掏腰包,你發還是不發?

近來,科技部與教育部發布旨在破除“SCI”論文至上和破除科技評價中的“唯論文”傾向的相關文件。這些文件中提到取消“SCI”論文獎勵,控制“SCI”論文版面費等條款。

這對於科研工作者猶如一聲驚雷,打破沉靜,響徹雲霄。隨後,關於“SCI”論文的討論甚囂塵上。有喜,有憂;有贊同,也有反對的,反正各種聲音都有。

不管怎樣文件的公佈代表著一種趨勢與風向。你願或不願,這都將產生的一定的影響。那麼問題來了,假如不報銷版面費且取消“SCI”論文獎勵,你還會發表“SCI”論文嗎?

若發表SCI論文沒有獎勵,版面費需自掏腰包,你發還是不發?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弄清楚發表“SCI”的目的。恕我愚見,發表“SCI”論文的目的可能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分享與交流成果。單純抱著這種目的的科研工作者,可能純粹出於對科研的熱愛,

能夠在解決問題中找到成就感與榮譽感,發表論文的目的主要在於總結、分享與交流,希望在這個過程中促進自我能力的提升,提高在領域內的影響力與知名度,無關職稱與物質。對於這種人,不管發表“SCI”論文有沒有獎勵,報銷不報銷版面費,都無關緊要。該發表論文時,自然會發表。

第二,獲取獎勵。雖然不少“雙一流”高校,對“SCI”論文的獎勵力度比較小,但大多數“四非”高校對“SCI”論文的獎勵還是比較可觀;而這獎勵都是明碼標價,往往按照中科院分區進行獎勵,文章的分區越高,獎勵也越高,少則幾千,多則幾萬;一篇NS論文的獎勵甚至高達50萬。

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物以稀為貴,“四非”高校的論文獎勵完全符合市場規律。對於那些發表“SCI”論文就是獲取獎勵的人而言,國家政策對其影響是致命的。發表文章不僅沒有獎勵,而且可能要自掏腰包交版面費,這無論如何是一樁賠本買賣,是個正常人都不會幹的。

不過我更關心的是那些以獲取獎勵為主要的目的科研工作者。這類人員往往都是由於嚴重財務不自由情況下才出此下策,畢竟投身科研工作當中是需要勇氣的,也是需要有點情懷的。然而所做的卻背離初衷,這是值得深思的。

若發表SCI論文沒有獎勵,版面費需自掏腰包,你發還是不發?

第三,考核需求。現在大多數高校都實行聘期制,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不過,後果嚴重,輕則扣錢,重則調崗或解聘。然而不論怎麼考核,都離不開項目或者論文。而項目獲得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需要有論文支撐。

沒有任何論文,想獲得項目,貌似比登天還難。除非考核的要求中明確規定不以“SCI”論文作為的充分條件;否則,也會產生影響,且這種被動的影響,更多的折射出的是一種無奈。

第四,職稱需求。在高校職稱評定中權重最大的就是項目與論文,而這兩個條件是缺一不可的。項目還會按照其檔次進一步細化劃分國家級、省部級與廳局級,評職稱的項目要求往往是國家級。與此相應論文也會進行相應的劃分,且要求不止一篇。

以目前的情形上,沒有“SCI”論文,想在大高校評職稱中勝出的概率極低。雖然在國外期刊上發表“SCI”論文可以選擇不需要版面費的期刊,但從時效與難度上看,收費期刊的時效更快,且難度相對低一些。在不改變職稱對“SCI”論文的硬性規定下,會對科研工作者產生影響。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這種影響還算可控,畢竟職稱上去了會帶來一定的收益。

若發表SCI論文沒有獎勵,版面費需自掏腰包,你發還是不發?

第五,畢業需求。現在不少高校對申請博士學位者對論文的發表有一定的規定。對於理工科而言,這種規定往往以“SCI”論文作為標準。如果沒有打破這種硬性規定,對學生的如期畢業還是產生一定的影響。

如果不報銷版面費,要導師自掏腰包給學生髮表論文,這種可能性雖有,但是極低的;想必不少導師是不願這樣做的。而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目前的經濟收入也少,面對動輒10000多的版面費,只能望洋興嘆。此外,期刊的時效性也是大問題,有的不收費期刊的論文發表週期甚至長達兩年。所以這規定對廣大博士生而言,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總之,發表不發表論文主要取決於發表論文的目的。儘管發表論文的目的,多如牛毛,但不管怎樣,在新的可操作的公平公正評價體系建立之前,教育部與科技部所發的文件對科研工作者的影響是深遠的,希望這種影響是積極的。

聲明:相關內容來源網絡,若有不妥,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