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巅峰时期实力有多强?真的有望恢复汉室天下吗?

lienlien


在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使得曹操溃败,同一年麾下的关羽也率领军队直接北伐,襄樊一战水淹七军大败魏军,收下了受降的士兵上万,这一时期蜀汉的势力到达了顶峰。但是自古以来盛极必衰的规律是难以避免的,从此年开始蜀汉也走上了衰败的道路。

不过今天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蜀汉巅峰时期的军事势力,曹魏和蜀汉的军事斗争结局中连连战败就可以说明一切,蜀汉在崛起过程中的三大战役,分别是即汉中之战、上庸之战和襄樊之战,尤其是汉中之战,奠定了蜀国西南霸主的地位。汉中之战的胜利背后是诸多蜀汉的将士的努力,这一战也打的非常艰难,一开始定都西川,但政局一直都不稳定,但是汉中张鲁投降曹操又引来曹操大举进犯,当时可是忧外患时局动荡,但是蜀汉在与曹魏汉中军事对峙了将近2年的时间内竟没被曹魏拖垮反将曹魏势力驱逐于汉中之外。

汉中一战曹魏西南战区总司令夏侯渊身死定军山,曹操亲征没有取得胜利反而退守长安,刘备一举夺得汉中郡而闻名天下,让人不得不感慨蜀汉的实力。上庸之战是汉中之战过后的一个小尾巴,当时刘备汉中大胜后派遣刘封、孟达二将攻占了曹魏的上庸三郡,虽然上庸之战并不著名,但这在当时却是具有影响力的一战,正因为成功占领了上庸三郡,才有了后来关羽坚定的北伐,只可惜“福兮祸所依”啊。在公元219年7月,在刘备汉中大胜之后关羽率军北伐,斩首庞德,擒拿于禁,围困曹仁,水淹曹魏七军,关羽之名从此名震天下,至此蜀汉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昔日汉高祖刘邦便是从汉中起兵之后逐渐夺得天下,当时刘备亦不是没有夺得天下的可能性。但是难抵时运不济,注定汉室难兴!蜀强则魏吴结成同盟,襄樊之战后期,魏吴联盟从而大破关羽的军队,蜀汉损失惨重,不光丢失荆州三郡以及上庸紧接着又在夷陵大败,自此偏居西南,北定中原最终成了消失的泡沫。


旧史心说


蜀汉最巅峰的时期,也绝对没有统一天下的希望,建安24年,刘备称王,此时的蜀汉拥有益州,汉中,上庸和荆州三郡,控制的人口约130~140万人,其中,汉中,上庸和荆州南部都是荒僻落后,人烟稀少的地区,而且多是山川丘陵地带,交通极为落后,有经济价值的仅有成都平原和荆州的南郡地区,蜀汉政权巅峰时期的总兵力约13~14万人,勉强可以跟孙权持平,但是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远远达不到江东的富庶和政局稳定,总体实力比江东稍逊一筹。

曹魏方面的实力之强大,远远超过了蜀吴两家的总和,拥有近500万人口,40万军队,天下十三州,曹魏占了九州半,而且都是适合农耕的富庶的平原地区,加上自曹操开始就广泛的推行屯田,使得曹魏的农业生产水平远远高于蜀吴两国,而且由于曹魏跟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接壤,并且多次击败少数民族的军队,占领了大片的马匹产地,所以,曹魏的骑兵规模和水平远远高于蜀吴,导致蜀吴两国只能凭借“山川之险和江河之固”防御曹魏,如果想进攻曹魏,只要一进入平原地区就必败。以巅峰时期的蜀汉加上孙权都无法撼动曹魏分毫,何况诸葛亮这样的撮尔小丑,以区区一州之地就行此“蚍蜉撼树”一样的北伐,不过是劳师糜饷的挣扎而已。


狼的影子716


蜀汉巅峰在其他时期确实是具备坐天下的实力,但是在三国时期却不太可能,这个主要原因就是你在进步别人也在进步,而且别人的家底明显比你强得多,这种情况下就是谁活得命长谁更有机会。

巅峰蜀汉拥有人口170万人,总兵力14.6万人,其中骑兵3000人,水军30000人,两栖部队20000人,战船600多艘,商船1100艘。这个军事实力除了水军战船等略逊于东吴外,陆军力量甚至已经超过东吴了,而且蜀汉对东吴占据地势上的居高临下。所以可想而知,东吴为何要那么迫切讨回荆州,甚至不惜跟曹魏结盟,因为一旦刘备羽翼丰满,那对东吴就是致命的威胁。

但是呢,曹魏方面则比蜀汉强得多,甚至比蜀汉加上东吴以后依然强上一些。当时的曹魏有500多万人口,总兵力60万,而且在进入陇西之后全是平坦的草原,曹魏在骑兵方面有优势,蜀汉能够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不错了,想要攻占曹魏就很难了。

其次,比内政。整体来说,蜀汉的政治环境不如东吴或者曹魏。蜀汉由于刘备的天下是哭来的,这使得他不得不大量透支未来,许诺给权臣太多特权,比如小小的蜀汉政权里竟然分出了原从派,荆州派,川蜀派,李严竟然给诸葛亮的北伐军切断粮草,这足以证明问题有多大了。

而东吴曹魏的内政就比蜀汉好得多,东吴政权本来是经三代继承过来的,而孙权又自己经营了20多年,这使得东吴的政权安稳得紧。曹魏方面,曹丕本身也是权谋专家,长期从事政治工作(也就是短了点命,否则是轮不到司马懿当政的),这些人都比刘禅好,蜀汉凭什么去消灭对手?


优己


刘备毫无可能获得胜利。

蜀汉集团最强大的时候,就是汉中战役后的那点时间。

210年,刘备借得南郡,开始了飞速膨胀:

215年刘备孙权瓜分荆州,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占领汉中,势力达到顶峰:

汉中战役后,刘备占领汉中在内的益州全境及荆州南郡武陵两郡(刘备自己分了个宜都郡)。大体上,刘备掌握15万军队。

不过,这仅仅只是表面。

一、刘备膨胀太快

荆州益州还没有完全消化掉,益州本地世家土豪反抗厉害,比如后面刘备东征江东失败,汉嘉太守黄元发动叛乱,孟获也接连反叛就是证据。

二、实力依旧不足。

刘备治理下,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财政收入匮乏。15万军队占据太多资源,又导致国民经济发展被制约,汉中战役甚至达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

三、军队孱弱

因为经济原因限制,刘备军队以山地轻步兵为主,哪怕关羽方面军打曹仁半年多也没攻破襄、樊任意一城就是证明。

所以,缺乏人口、钱粮、马匹的刘备,实力依旧垫底,加上北方世家根本对汉室没有兴趣,所以刘备哪怕最强大时也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灭亡早晚事。


四川達州


蜀汉巅峰时刻是汉中之战以后,刘备和孙权以湘水为界,占荆州三郡,益州全境(蜀六郡,巴五郡,汉中七郡,南中本四郡后又划为七郡)。汉中之战刘备达到了其战略目的,拿下了汉中,守住了益州门户,而曹操将民众户口北迁,也算收获颇丰,刘备于曹丕篡汉之后,宣称汉献帝被害,于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此时曹操统一北方多年,已得天下三分之二,于外征少数民族安定边疆,于内派兵屯田,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九品中正制招揽人才,修《魏律》等,国富民强,孙刘联合才能与之抗衡,纵然有赤壁之败,但其国力依然远胜孙刘,而刘备在后来夷陵一败后,蜀汉精锐消耗殆尽,一蹶不振,这就是差距。就人才而论,刘备手下的人多是最早跟随他的或者是他从荆州带过去的,而巴蜀世族未曾归附,后人才断层严重,诸葛亮勉强为之,终于五丈原累死,而又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之语;曹魏手下有当时最有名的颖川世族效力,又收河北燕赵故地之民,多慷慨之士,有谋士如云,将士如雨之说,可见刘备集团差曹魏集团远矣。由上观之,纵蜀汉巅峰时刻,北上兴复汉室的机会也是渺茫,若无大的变数,曹魏政权将统一天下。



渭河源梦魇怪说


刘备在夺取四川之后,又和曹操争夺汉中,并取得的胜利,此时的蜀汉达到了自己巅峰。

此时刘备占据蜀地、荆州、汉中并且进封为汉中王,已经有了与曹魏争夺中原实力。而刘备能否进军中原的关键点在于关中,如果此时刘备与孙权巩固联盟,在荆州采取守势进行策应,同时由汉中出兵北伐直抵关中,才有机会重新夺取天下,恢复汉室。

刘备夺取汉中,占据汉中、蜀地和荆州之地,实力达到顶峰

然而此时刘备做的却是由项羽在荆州进行北伐,但是此时刘备与孙权关系也不牢固,结果是关羽主力北伐后,荆州空虚,导致荆州呗孙权袭击,不仅关于战死,荆州也丢失,此后刘备彻底改变了先曹后孙的战略,转而集中全力发动了旨在先弱后强的先对东吴开战的战略,而这样的战略也不成功,夷陵一战后,刘备惨败,攻灭东吴的计划彻底流产。

关羽北伐没有得到策应

而如果刘备主力从汉中到关中的进行北伐,可能的结局会大不相同,要知道刘备的老祖宗刘邦击败项羽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就是汉中的陈仓北上夺取关中,而后以关中为基地,最终才击败项羽的,所以关中的至关重要。而更早的西周王朝就是从关中东出灭掉商朝;秦国统一天下也是依靠关中为基地。

而在刘备之后历史,氐人苻坚的前秦也是以关中为基础,统一了整个北方,占据了关中的北周也是依靠关中而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威名赫赫的李唐王朝更是通过在晋阳起兵后,突袭占领关中,才奠定了李唐王朝300年的基业,所以关中至关重要。

夷陵之战之战不久后刘备去世

所以显然刘备没有认识到关中的重要性,在对外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而刘备去世以后,此时蜀国已经夷陵之战后收到重创,且曹魏显然没有了蜀汉多路出击的顾忌,而此时认识到关中重要性的诸葛亮已经为时已晚,而且中国王朝历代的通病就是第一代的开拓者如果没有利用积极开拓的时机进行开创,第二代、第三代的继任者就更没有更大的进取心,能守住成果就已经相当不错。


大东北的小豆包


蜀汉最巅峰的时期就是公元219年,当时黄忠夺下了汉中,关羽夺下了襄阳,蜀汉还拥有荆州、益州等领土。当时的蜀汉不仅有五虎将,还有马良和诸葛亮等文臣谋士。不过就算是在蜀汉的鼎盛时期,想要匡扶汉室,可能性还是很低的。

主要原因是虽然蜀汉坐拥很多领地,但是资源和人力还是比不上中原地区。当时的蜀汉只有大概100多万的人口,士兵大概15万,但是曹魏却有500多万的人口和几十万的士兵。从人口差距上来看,蜀汉想恢复汉室的希望不大。

经济实力。在建安二十四年时,虽然已是汉中王,当时南中各郡的叛乱并未平息,直到225年,当时刘备已经去世两年,才由诸葛亮亲自率兵平定了南中(如今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一带),所以这部分地区的资源直到225年之后才被利用起来。就算这部分地区开发,但相比魏、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刘备生前当时蜀汉虽然拥有物质资源很丰富的荆州和益州,但是因为蜀地山川崎岖阻碍了这两地的发展。益州就是现在的四川盆地,在当时算是比较偏僻的地域,完全比不上交通发达的中原地区。

另外一个原因是蜀汉的名将比起曹魏和东吴,也是相距甚远。虽然张飞和关羽确实是实力超群,但是当时曹操那边的虎将数量更多,有夏侯惇等八虎骑、典韦和许褚,还有张辽等五良将。当时的东吴也有24虎臣和四大都督。

军师文臣方面,蜀汉有卧龙和凤雏,但是曹操有荀彧等五大谋士,东吴那边就有陆绩、顾雍、张昭、张纮、诸葛瑾等很有才华的谋士。曹吴的谋士大部分实力也不输给诸葛亮

在蜀汉的巅峰时期,同时期的曹魏和东吴实力同样十分强大,并且远胜蜀汉,所以蜀汉在当时很难实现恢复汉室的伟大理想的。








爱上历史故事Z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但是它和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差距。

很多人说如果关羽要不死、刘备不打东吴、张飞不死,蜀国就可能统一天下。这就是《三国演义》看多了。武将并非神仙,真正的战争不会是武将先拼武力,决出胜负士兵再打。关羽再神,真正的战争中,三五个小兵就能将他杀死。

军师的谋略、武将的武力,可能会决定某个战役的胜负,但是,两国的战争,不是你一个军师、或者一个武将决定的。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对于人类的战争来说,其本质是进行国力的比拼。

这种比拼,并不是说你把钱包来掏出来给我看一眼,说:"你看,我这有一百块钱“。然后,我也掏出我的钱包来,给你看一眼,说:“你不行,我这有二百块钱”。然后就当场宣布是我赢了,咱们两个再都把钱包合上,各自揣回去。

现实中真正的战争是:你从钱包中掏出一百元来,当场用打火机点了,大声地问:“你服不服?”我看见后二话不说,立刻从钱包中拿出二百块钱,也用火点了,问你:“我特么不服,咋地?”然后就这样你来我往地烧钱,烧到有一个或者两边都服软了,觉得再这么烧下去都得玩儿完的时候,大家再坐下来和谈,战争结束。

所以,真正的战争,是一场互相烧资源的战略游戏,一旦失败了,资源也就没了。因此,只要上了场,就必须得玩命。战争比较的是综合国力,在中国古代,综合国力就体现在人口数量、经济体量、人才数量上。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下魏、蜀、吴三国的国力。


一、人口比较

东汉十三州,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建安二十四年是刘备最鼎盛的时期(公元219年),只有益州和荆州,2个州,孙权有扬州和交州两个周,曹操手中却有9个州。

刘备手中的两个周虽然大,熟悉中国地理特征就会知道,只有成都地区有平原。

建安二十四年,当时益州和荆州人口无从统计,史料上的各种人口数据也存在很大争议。

在刘备丢失荆州后的统计是:

曹魏人口570万;孙权人口230万;刘备90万。曹魏、孙吴、蜀汉各种人口数据说法,总体大概应该是6:3:1,蜀汉人口是最少的。

二、经济比较

中国古代主要是农耕形式的自然经济,魏蜀吴三个国家都一样,靠种地。

从耕地面积来看,曹魏占据了中国大部分平原地区,关中平原、华北平原是当时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地;孙吴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平原,耕地面积也不小;蜀汉仅有成都平原,是三国中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

在东汉末年,南方地区的耕地很多还未开发,北方的关中平原、以及洛阳地区是全国的两大经济中心。无一例外,这些都是曹操的地盘儿。

据统计,蜀汉与曹魏的军事实力对比为1:6,但要将背后的经济实力算上去看,蜀汉的实力可能更差。

也许你还会说,国力不行,人治来凑。

三、蜀国真的的人才济济吗

如果你相信《三国演义》的叙述,显然蜀国的人才最多,数一数二的文武人才基本都跑刘备那儿去了。

可是,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并不是历史实事。实际上恰恰相反,人才层面上也是曹魏政权占绝对优势。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三下求贤令,为魏国培养了至少两代人才,何况魏国的领土,中原和华北,本是人才汇聚之地。吴国地处江南,文采风流,所出产的鲁肃、周瑜、陆逊等,都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物,问题在于缺乏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

人才最少的还是蜀国,且不说五虎将都是被神化的人物,但是看一点,刘关张的年纪,比诸葛亮大了近一代人。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时,关羽、张飞都已经年过四十,虽然他们在这之后也都有过出色表现,比如张飞在汉中争夺战中的功绩,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关羽别的事迹很多都是演义里虚构的,但水淹七军是真的),但毕竟他们年龄摆在那呢,巅峰时期都已经所剩无几了。

刘备以“鸠占鹊巢”的方式得了益州后,天下人唾弃刘备的不义,不肯相投,蜀地士族人才又不甘心为刘备所用。这些因素加重了刘备集团的人才匮乏问题,也为诸葛亮治蜀增加了内部组织动员的难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刘备集团最巅峰的时候(那时候还没称帝,所以暂不称为蜀汉),无论从人口、经济、人才,各个方面都是最弱的一家。所以,刘备想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曹、孙两家同时玩火自焚。

可惜,政治和军事博弈不是游戏,三国时期的斗争是持续的整体战,远不是一人的智谋、或一次战役的胜利能够决定的。人口、经济、组织动员能力,决定着整体战争的胜负。


达文有话说


首先,先给出我的结论,蜀汉没有机会恢复汉室。蜀汉的巅峰时期被认为是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219年。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刘备可谓是诸事皆顺。我们从二个重要的指标看三个政权的对比。人口方面,魏国约400万人,吴国约200万人,蜀汉约90万人。军事实力方面,魏国总兵力约40万左右,吴国20万左右,而蜀国大约15万有余。

△ 220年地图

以下三点是我认为蜀汉没有办法恢复汉室天下的原因。

第一点,地理位置。众所周知在东汉时期的天下分为了十三个州,而蜀汉政权仅仅占了这个十三分之一也就是益州(如今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一部分),从这个数字的大小就能明显感觉出实力相差悬殊。虽然益州资源以及粮食产量丰富,但是相比中原地区,对比起来根本没有优势可谈。在加上当时的益州距离经济和文化中心较为遥远,还有群山阻隔,交通非常不便利。由于在古代的战争中,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战争资源,但由于益州气候炎热,根本没有办法培育出品种优良的马匹。

△ 刘备影视形象

第二点,经济实力。在建安二十四年时,虽然已是汉中王,当时南中各郡的叛乱并未平息,直到225年,当时刘备已经去世两年,才由诸葛亮亲自率兵平定了南中(如今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一带),所以这部分地区的资源直到225年之后才被利用起来。就算这部分地区开发,但相比魏、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 诸葛亮影视形象

第三点,蜀汉军事效能低下。刘备的前半生相比其他两位,是非常不顺利的,一直没有锻炼出一支属于自己的强悍部队,而且只是重数量不重质量。虽然蜀汉的武将都被世人所知晓,但其实在蜀汉军人的地位并不高,因为刘备一直是以“兴复汉室”的名义来打天下,所以蜀汉政权中或多或少都残留着东汉时重文轻武的特点。不仅汉人将士如此,而且还排斥少数民族,兵源得不到有效补充。

以上就是关于我对蜀汉为什么不能恢复汉室的看法,如有补充交流,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


小毅说历史



蜀汉巅峰时期,即公元219年,蜀汉诸事顺利,黄忠定军山阵斩夏侯渊,一举夺取汉中。关羽从荆州北伐,乘风破浪夺取襄阳,围困曹仁于樊城之。此时的蜀汉,拥有益州、汉中、南中、荆州大部核心区域,还有“五虎上将”及诸葛亮、马良、法正等文臣武将,为最鼎盛时期。即使蜀汉巅峰时期,恢复汉室江山的希望仍旧渺茫。下面依据演义及相关史料,分析如下。


首先,蜀汉巅峰时期,人力、物力也无法和地大物博的中原相媲美。据记载,公元219年,蜀汉仅有一百万人口,15万左右军队,而曹魏有五百万人口,轻松组织数十万军队。这样悬殊的人口比例,蜀汉很难统一天下,恢复汉室江山。

蜀汉除了关羽占据的部分荆州物产丰富,益州虽然是“天府之国”,无奈蜀道难限制了其发展。古代益州(四川盆地)属于偏远地区,无论是人口、物力,和高度发达的中原无法相比。


其次,蜀汉巅峰时期,文臣武将和曹魏及东吴有很大差距。或许会有朋友不服,说蜀汉五虎上将都是一等一的大将,诸葛亮是三国第一智者。这是被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所误导了,关羽和张飞确实是当时“万人敌”,一流武将。然而,曹操手下大将、猛将更多,著名的就有夏侯惇等曹魏宗亲“八虎骑”、张辽等“五子良将”,还有典韦和许褚两员虎将。就连极其低调的东吴,也有“四大都督”和“二十四虎臣”。

再看看文臣谋士,刘备仅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庞统和法正不久去世)少数能上得了台面的一流谋士,就连徐庶也被曹操挖走了。同时期的曹老板阵营,有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五大谋士,二流谋士更是不可计数。东吴也有张昭、张纮、诸葛瑾、陆绩、顾雍等重量级谋臣。曹魏和东吴的这些重要谋士,大部分并逊色于诸葛亮。


在哪里都是人才最重要,如果有力王狂澜统帅,足够中坚力量,何愁大事不成。一个单位,有多大成就,和领导及中间力量有很大关系。至于普通人人员,完全可以培养训练,使其按部就班工作。如果领导才能平庸,你会发觉,干一件事事倍功半。在人才的较量下,蜀汉一败涂地。这种劣势越来越明显,后期蜀汉只有姜维、王平、夏侯霸等外来人才可用,悲哀。


最后,蜀汉巅峰时期,关羽没有稳定后方,轻率北伐,功亏一篑。关羽作为蜀汉老大刘备的结拜二弟,深得信任,镇守荆州。演义中,诸葛亮接到刘备的求援信,分兵西进益州之时,曾和关羽探讨该怎么镇守荆州。诸葛亮问道:如果曹操率兵来夺取荆州,该怎么办?关羽不假思索答道:“率兵抵抗”。他又问道:如果曹操和孙权一同前来瓜分荆州,又该怎么办?关羽仍旧是回答:分别派兵抵抗曹操和孙权。


诸葛亮听了,沉默良久,说了句如果这样做,荆州就危险了。他赠送给关羽作为镇守荆州基本方针,即“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然而,关羽表面铭记肺腑,一转身就忘了个一干二净。如果关羽严格按照这八个字方针镇守,不说万无一失,荆州也不会轻易被东吴吕蒙偷袭而得。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诸葛亮离开荆州不久,东吴孙权为了缓和和荆州关系,特意派遣诸葛瑾来荆州为其子求取关羽之女,结成秦晋之好。关羽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一口回绝,加深了孙权和关羽的矛盾,为孙权强取荆州埋下了伏笔。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世道轮回,盛极而衰。关羽从荆州北伐,将曹仁围困于樊城,围点打援,成功消灭于禁七万援军,威震华夏。曹操还差点迁都,以避关羽锋芒。这时的蜀汉达到了巅峰时期。在司马懿的运作下,曹操和孙权为避免关羽做大,联手消灭关羽,夺取荆州。

荆州的丢失,标志着巅峰时期的蜀汉盛极而衰,丧失了恢复汉室江山的希望。关羽死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和东吴血拼,最后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进一步泯灭了恢复汉室江山的希望。


有人说,关羽是蜀汉亡国的罪魁祸首。他们将蜀汉败亡的责任追溯到关羽这儿,认为如果不是关羽目中无人,内没有团结糜芳、傅士仁,外没有安抚好江东孙权的情况下,轻率北伐,最终人亡地失。有识之士应该为关羽鸣不平,关羽北伐也是为了刘备复兴汉室的大业,难道像关羽这样忠义之人就可以随意诬陷吗?

你是如何看待蜀汉巅峰时期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