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所以會開創繁榮盛世,很大程度上是承繼了後周帶來的紅利

公元951年,周太祖郭威以開封府為都城建立起了後周帝國,成為五代時期最後一個建國於中原地區的封建帝國。在繼位後不久,周太祖就著手對這個新建立的帝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畢竟此時的後周一片蕭條,社會秩序也較為混亂。

為了展現改革的決心,周太祖以身作則,鼓勵貴族和百姓減少鋪張浪費並注重節儉,並對農業生產也十分重視。雖然周太祖的相關改革措施都起到了一定成效,但仍然沒有徹底改變後周貧弱的現狀。再加上週太祖登基稱帝僅四年就因病離世,所以改革的接力棒就傳遞到了養子柴榮手中,也就是後來的周世宗。

北宋之所以會開創繁榮盛世,很大程度上是承繼了後周帶來的紅利

後周開國君主,周太祖郭威畫像

周世宗柴榮在位期間的改革範圍可謂相當廣泛,涉及到了政治、軍事、文化、禮樂等等方面,甚至對宗教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而且都收穫了相當不錯的成效。各領域全面開花的後周本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卻因兩名君主過早駕崩而無力展開更大規模的對外征服運動,自然也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周太祖與周世宗的諸項改革措施都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效,其中以周世宗在位期間的變化最為巨大。自後周建立起來,僅僅用了不足十年的時間就從貧瘠走向了繁榮,如此之快的速度實在是令人震驚。在宋太祖趙匡胤篡周自立後,依然享受著當初後周所帶來的經濟紅利,為北宋帝國的繁榮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北宋之所以會開創繁榮盛世,很大程度上是承繼了後周帶來的紅利

周世宗柴榮畫像


政治改革:嚴懲貪官汙吏,並制定相關刑律規範官員

隨著周太祖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後周的經濟也漸漸開始好轉。百姓逐漸脫離了貧困生活水平,官員的待遇也隨之有所增加。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日益猖獗的貪腐現象,貪官汙吏的人數日益增多,這就逐漸引起了周世宗的重視。

實際上,在後周開國之後不久,周太祖仍在世時,周太祖就已經注意到了貪腐現象正在逐漸放大。許多開國功臣藉助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特殊待遇,不斷行賄受賄,帶壞了當時的政治風氣。但周太祖考慮到人情關係,並沒有對這些功臣們下手。

貪官汙吏的增多,必然使後周的朝堂風氣漸漸惡化。而朝廷每年派發的俸祿只有那麼多,這些貪官汙吏就只能通過搜刮民脂民膏來滿足自身的物質需求,這會直接激化封建統治階級與百姓之間的矛盾,進而影響到後周帝國的國運長久。

北宋之所以會開創繁榮盛世,很大程度上是承繼了後周帶來的紅利

後周疆域圖

周世宗在剛剛繼位後不久就開始對貪官汙吏進行整治,很明顯,他已經意識到了這種現象將會給後周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周世宗秉持著絕不手軟的態度,對清查出來的貪官汙吏處以嚴刑峻法。這樣做的結果是朝堂內外的官員都有所收斂,貪腐之風得到了極大遏制,但也帶來了朝堂內外大臣人心惶惶的負面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周世宗也意識到在官場風氣已經慢慢澄清的情況下不應當再使用嚴刑峻法,故而減少了死刑的使用,多以流放作為懲戒手段,朝堂內外也因此得以穩定了下來。

為了鞏固這一難得的清明風氣,周世宗還命人編撰了《大周刑統》,以此規範官員行為的同時也推行法治。《大周刑統》以唐宣宗時期的《大中刑律統類》為藍本,並在其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刪改和修訂。去除了一些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法律條令,新增了一些適用於當前後周社會現狀的律令。周世宗為了讓帝國臣民都敬畏該部法令,自己帶頭以身作則,以法治國,使自唐代以來社會無序的局面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周世宗改革的歷史意義》中曾經提到:

"五代時期,天下無禮法可言,軍閥草菅人命、官吏徇私舞弊的事情時有發生,且屢禁不止,為此,周世宗特命臣下制訂刑律,全國範圍內頒行《大周刑統》,以作官員行為之準 繩。周世宗說過:'失則明言之,功則厚賞之'、'聯必不因怒刑人,因喜賞人',並且言行如一,絕不以私廢公。李谷貴為百官之首,極盡人臣之貴,但由於他在出徵南唐時擅命撤軍,致使後周軍隊損失重大,周世宗不念私交,貶其為壽州府事。"

北宋之所以會開創繁榮盛世,很大程度上是承繼了後周帶來的紅利

唐代刑律《大中刑律統類》

在筆者看來,周世宗在著手整頓吏治和朝堂風氣之初,之所以會採取嚴刑峻法的手段,應當是當時的風氣已經十分腐敗,腐敗到幾近危機國家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周世宗不得不採取較為嚴酷的手段儘快制止腐敗風氣的蔓延,否則這個剛剛見到他手上不久的新帝國就將會直接面臨著崩潰瓦解的危險。

而周世宗在後期之所以採取較為溫和的手段,也並不是因為此事帝國內的貪官汙吏已經比較少見了,而應該是處於人心的考慮。如果周世宗繼續堅持使用嚴刑峻法的手段,那一些嚴重貪汙的官員有可能會鋌而走險顛覆他的統治,到時國家將會內亂之中,所有的改革措施都將化為泡影,這是周世宗不想要看到的。所以這也是周世宗在執政後期,採取以《大周刑統》限制官員行為的理由之一。

北宋之所以會開創繁榮盛世,很大程度上是承繼了後周帶來的紅利

以後周《大周刑統》為藍本制定而成的《宋刑統》


經濟改革:安定流民,減輕稅賦

後周的建立雖然使北方地區得以安定下來,但當時的局勢依然十分混亂,後周的北方仍然存在著契丹和北漢兩大政權。二者的國力雖然都不及後周,但卻時刻對後周的北部邊境地區構成嚴重的威脅。自北州建立以來,北漢與契丹就常常擁兵南下,劫掠後周邊境百姓和財富。再加上這一時期的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糧食產量每年愈下,百姓不得不選擇舉家南遷,於是就產生了流民。

流民的大量出現無疑會給後周的社會秩序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不及時加以安撫,很有可能造成社會動盪。流民之所以被稱之為流民,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和固定居所。周世宗為穩定社會秩序,於是以朝廷的名義盡數安撫這些流民,不但分配足額的、較為肥沃的土地,也允許這些流民在國家腹地安置下來。

北宋之所以會開創繁榮盛世,很大程度上是承繼了後周帶來的紅利

後周建立後的天下大勢圖

不僅如此,周世宗還格外重視流民的生活情況和農耕情況,常常親自前往田間考察,與鄉間農民一同探討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同時也對重視對農業技術的改進,以求提高糧食產量和生產效率。

在當時那個時代,農業不僅是國家的支柱性經濟產業,也是朝廷稅收的大部分來源。雖然鹽、鐵等物資的銷售也能夠給朝廷提供不少的財政收入,但農業才是封建帝國的立身之本。而後周自建立之日起就面臨著財政稅收不足的狀況,這與大片荒地的出現和勞動力人口減少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這種背景下,周世宗不僅沒有增加賦稅稅額,反而大幅降低了農民的負擔,以輕徭役,薄賦稅的方式與民休息,意在先使民富,再使國強。對此,《周世宗改革的歷史經驗》中曾經提到:

"他廢除了各種苛捐雜稅,只收兩稅。並且根據收成好壞,不斷減免老百姓所欠的賦稅。顯德二年(955)十一月收復後蜀四州土地,下詔'其四州之民,二稅徵科之外,凡蜀人所立諸色科搖,悉罷之'。顯德五年(958)五月,周世宗攻取淮南十四州以後,免除南唐時徵收的苛捐雜稅,又下令'淮南諸 州及 徐 、宿、宋、毫、陳、穎、詔 、許、蔡等州,所欠去年秋夏稅物,並與除放。'"

北宋之所以會開創繁榮盛世,很大程度上是承繼了後周帶來的紅利

主張推行兩稅法的唐相楊炎雕像

上述材料中所提到的兩稅是指,自唐代以來形成的兩稅法中的戶稅和地稅。該稅法依照百姓的財富狀況和土地擁有情況進行不同等級的劃分,對那些擁有大量財富的百姓徵收高額稅賦,對那些貧瘠的百姓則減少稅賦的徵收,較前代的各項稅收制度都更為人性化一些。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百姓身上逐漸還會揹負許多苛捐雜稅,這無疑在加重百姓負擔的同時還降低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周世宗不僅將這些苛捐雜稅予以廢除,更是在遭遇天災或因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糧食減產時大幅減少百姓的賦稅負擔,不僅增加了在百姓心中的威望,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穩定性,還使百姓能夠以更高的積極性繼續投入到生產活動中去,使後周經濟不再因天災的出現而出現大幅度波動,整體呈現較為平整的向上增長趨勢。


軍事改革:強化軍紀,提升部隊戰鬥力

軍事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周世宗對軍事領域進行改革以前,軍中的風氣十分惡劣。不僅將領飛揚跋扈,時常拒絕執行朝廷調令,還常常出現逃兵的現象,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軍紀渙散。周世宗以"賞罰分明"為治軍方針,對於那些違背軍紀的軍人都處以嚴厲處罰,即便是立下開國功勳的武將也不除外。而對那些立有卓越戰功的將士,則以厚賞的方式對待之,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正是在這一時期被提拔為高級軍官的。

北宋之所以會開創繁榮盛世,很大程度上是承繼了後周帶來的紅利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同時,後周軍中已經很久沒進行過更新換代,許多老弱病殘依然留在軍中領取軍餉。在遇到戰事時,這些老弱病殘不僅不能夠為國效力,反而成為了累贅。為扭轉這一現象,周世宗命人清查軍中兵冊,將那些無法參與戰鬥的士兵的軍籍予以撤銷,同時在全國篩選身體素質優越的青壯年補充進軍中。

前文已經提到,後周存續的時代外部仍然還有著諸多強敵,這些強敵時時刻刻都在覬覦後周的土地和人口。在這種背景下,維持軍隊的戰鬥力就變得十分重要。作為保家衛國的主要力量,周世宗並不能夠容忍軍中出現荒廢武藝的現象,故而時常都要對軍隊進行閱兵。在發現問題後及時調整改革措施,以避免出現在軍事改革後軍隊再次腐敗、戰鬥力下降的現象。

北宋之所以會開創繁榮盛世,很大程度上是承繼了後周帶來的紅利

宋朝禁軍

為了提高軍隊整體的戰鬥力,周世宗還制訂了豐厚的晉升獎勵機制,普通軍隊中的精銳可以晉升到禁軍之中。在享受禁軍更加優越的待遇的同時,還能夠以禁軍的身份獲得更多向上升遷的機會,更有機會晉升為皇宮禁衛軍內侍等等。對此,《資治通鑑·後周紀·太祖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中有著詳細記載:

"帝因高平之戰,始知其弊。癸亥,謂侍臣曰:'凡兵務精不務多,今以農夫百未能養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澤,養此無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眾何所勸!'乃命大簡諸軍,精銳者升之上軍,羸者斥去之。又以驍勇之士多為諸籓鎮所蓄,詔募天下壯士,鹹遣詣闕,命太祖皇帝選其尤者為殿前諸班,其騎步諸軍,各命將帥選之。由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選練之力也。"

北宋之所以會開創繁榮盛世,很大程度上是承繼了後周帶來的紅利

繼承後周軍隊軍服樣式的宋軍軍服

通過一系列的軍事改革,後周的軍事力量得以大幅增強,自周太祖以來的軍紀渙散和軍隊戰鬥力不足的現象一去不復返。在公元955年與後蜀的戰爭中,後周以秋風掃落葉般輕鬆擊敗了後蜀軍隊,並一舉收復了秦、鳳、成、階四州。

此戰不僅佔據了許多戰略要地,為後周日後的對外征服計劃提供了有效保障的同時,還擴大了領土面積和獲得了比較可觀的人口。人口的增加等於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這就再次促進了後周境內經濟的發展,也為後周軍隊提供了更多的兵源選擇。可惜的是,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吞併後蜀的並非是周主,而是宋太祖趙匡胤。但需要承認的是,這都得益於周世宗對軍事領域方面的改革。

北宋之所以會開創繁榮盛世,很大程度上是承繼了後周帶來的紅利

後蜀疆域圖


結語

周世宗柴榮的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在他執政的六年裡,後周的經濟得以快速恢復,百姓豐衣足食,朝廷國庫十分充盈,這也為後周能夠幾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經濟基礎。戰爭本就是拼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只有經濟足夠繁榮、根基足夠雄厚,才有足夠的資本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

不僅如此,周世宗在位期間一直勵精圖治,每日理政直至深夜,經常出現通宵不睡的現象。對於刑律的使用也格外謹慎,尤其是死刑。即便是一名平民百姓被判處了死刑,周世宗也要親自過問,以免出現官員誤判的現象出現。每次戰事發生後,周世宗都會選擇御駕親征,與將士共同奮戰在前線戰場,這無疑能夠極大鼓舞士氣。但正是因為周世宗事必躬親,才導致身體素質每年愈下,最終為其染病身亡埋下了伏筆。

直到周世宗去世之時,後周依然處於高速發展階段,這就足以證明周世宗的改革舉措是十分成功的。在其瀕死之際,指認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為下一任後周皇帝,在將託孤重任託付給擔任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後撒手人寰駕鶴西去。但趙匡胤卻辜負了周世宗的期望,借幼主年少之時發動了陳橋兵變,在後周帝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大宋帝國。然而,北宋帝國從建立的一開始就能夠直接進入經濟的高速增長階段,這完全得益於周世宗先前的逐項改革措施,足可見周世宗改革對後世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周世宗改革的歷史意義》,唐建堯、李萬暉著

2.《資治通鑑·後周紀·太祖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3.《周世宗改革的歷史經驗》,趙永春著

本文內容來自今日頭條號:明浩說史 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