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詞中“尋龍點穴”,把詩讀得更懂,寫得更好

導語:在詩歌中,意象和思維的發散收放,語言文字的聲韻掌控,有著她獨特而優美的平衡規律,這些規律大多是含蓄而又蘊藉的,它不同與格律的明顯表現,然而卻與格律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豐富著詩歌的創作,美化著詩歌的意境表達,快樂著欣賞者的情緒和身心。

人的思維達到一定的活躍或成熟狀態,以和諧韻律的文字表達出來,這就是詩詞產生的內在動力和原因。古今中外的各種詩詞,都是在這樣的原因下產生的。對其進行有效的把握和梳理,無論在詩詞的創作過程中,還是在欣賞過程中都顯得尤為重要。


在詩詞中“尋龍點穴”,把詩讀得更懂,寫得更好


然而,我們在對詩詞的欣賞、學習和創作詩詞的過程當中,總會遇到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我們只能仰望前人作品,而歎為觀止。

比如:某些詩詞比賽類活動,比來比去,只展現了參賽選手對詩詞的記憶儲備,即誰記住的詩詞多,就能得獎,臺下觀眾只有聽“錄音”般的感覺和收穫,從頭至尾還是個“吃瓜群眾”,有人甚至還感嘆道:某某選手會背的真多。其實,僅僅是會背誦而已,於創作和欣賞卻毫不沾邊。

再有就是,某些詩詞創作者,由於沒有掌握到詩詞的創作規律,而把詩詞寫成了翻來覆去的無病呻吟,或寫成了“車輪滾滾”的喊口號。

還有部分格律詩作者,對近體詩的格律,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各項規則禁忌都能掌握、運用;在形式上可謂駕輕就熟了,然而,這部分作者對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總是感覺意猶未盡

前段時間,有個詩友,他是寫近體詩的。和我聊起了這個話題。說他自己在最近一段時間裡,充分感覺到了,近體詩的詩詞格律的約束和魅力,但是在表達上,總覺得放不開或收不住。

基於以上這幾種現象,和這位朋友的要求,我選取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作品,來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這方面的一些解決辦法。分析一下詩詞的欣賞和創作過程中,思維駕馭和語言掌控的普遍規律


在詩詞中“尋龍點穴”,把詩讀得更懂,寫得更好


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只要具備了必要條件,找到正確的方法和解決途徑,就都不難了

把思緒的漂浮、衝撞,轉化成優美的詩句,首先要學習到駕馭思維和語言的能力,在這方面,前聖先賢的優秀作品,給我們提供了豐富而又寶貴的經驗。

一、作品思維的輸出、定位與延續,需要藉助於特定事物或現象的出現,這裡所說的特定,即服務於主題。

言之有物,不僅僅是我們在欣賞作品之後,對某些作品的評價,而且,如果就創作來說,也就是我們反向思考一下,就可以拿來當做創作方法來運用了。

開篇有物,開門見山,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給讀者具體的感知,而且很容易直接吸引到讀者,同時,也能為接下來的創作鋪開思路。比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的《遊子吟》),“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的《絕句》)等等都是

以具體的景象事物開篇,把思維定位於具體,這樣的方法既直接,又簡單,是很容易上手的。


在詩詞中“尋龍點穴”,把詩讀得更懂,寫得更好


二、情緒與景物相結合的思維表述

有的作品把情與景分別來寫,這種的表述方法是很明顯的,利於初學詩詞創作者學習。我們來看看高適的這首詩

別董大 (唐·高適)

七言絕句 押文韻

十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首詩的上半部分寫出了分別時的景色,下半部分表達二人的惜別之情和對朋友的慰籍之心。運用的是先景後情的表達順序。

還有的詩人,在作品中運用了與上一首詩相反的順序,即先情後景。

雜詩(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在這首詩中,作者運用的是先情後景的情景表達手法。上半部分以朋友對話的形式,見到朋友從故鄉而來,先問故鄉的事情,表達的是急切的思鄉之情。下半部分移情入景,把濃烈的鄉思,寄託於窗前的寒梅之上,同時此句把古人“折梅寄遠”的習俗也化入其中。這首看似平常的小詩,在情與景的結合技巧上,卻有著非常獨到超然的運用。

還有的作品,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創作技法,作者把選取的物象,結合自己的情緒、情感,糅合到一起,同時推送給讀者。下面我們來看看這首詩,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七言絕句 押庚韻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這裡的“草”、“澗”、“黃鸝”、“樹”,都是景物(且是為整首作品情緒的表達而特選的物象),“獨憐”是作者直接表達的情緒,“邊”和“深”是間接的、含蓄的情緒表達。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裡的“春潮”、“雨”、“”野渡、“舟”也是景和物,情緒的表達在於“晚來急”的猝然和“舟自橫”的淡然。

這首詩,通篇各句都有情與景的佈置糅合,可謂一步一景,步步有情。網上有很多關於這首詩的賞析,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結合起來看一下,在此限於篇幅,也為了節省大家的時間,我就不再贅述了。


在詩詞中“尋龍點穴”,把詩讀得更懂,寫得更好


三、詩詞作品中,詩人對思維的“收、放”把握

為了表述方便,在這裡我們把作品中,詩人思維的發散擴張稱之為“放”,凝聚集中稱之為“收”。

詩,是凝練的韻文。因為限於篇幅和格式,作者往往

運用作品的章法結構,來植入思維,表現情感的抒發。藉助句式的起承轉合,把情緒融入進去,並且還要做到騰挪有度,收放自如。比如李白這首《送友人》就具備了這樣的典型特徵。

送友人 (唐·李白)

五言律詩 押庚韻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起句】: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詩人的思緒在此句中由山的靜止的“收”,到水的流動的“放”。

【承句】: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這一句是此地的分別,到萬里征途的遙遠,用的也是先收後放的技法。

起句和轉句,做為詩的上半部分,結合到一起,從大的範圍來看,起句是收,承句是放,

【轉句】: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這句詩以浮雲和落日做比,前分句是好男兒志在四方,身似浮雲般的放,後分句是好朋友依依不捨,情同落日的收。

【合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裡的前分句寫此處揮手作別,銜接了轉句(落日)的“收”,後分句中,離群之馬(班馬)奔向遠方,充斥著作者無奈而又悠遠的牽掛的“放”

轉句和合句,做為詩的下半部分來看,是從天上到地上的大範圍的“收”。

從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的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是收,下半部分是放。在起承轉合當中,收放回環,緊密結合,作者思維的軌跡,在字裡行間湧動流淌,由此更顯得清晰自然。

李白的大部分詩作,運用了“大開大合”的思維模式,詩情脈絡也比較清晰,我們作為普通詩詞愛好者和創作者,即使難以駕馭這樣的筆法,通過有意識的學習、分析、領悟,也能拿來在自己的作品中借鑑一二。

總之,我們學習詩詞創作,在掌握基本規則(格律)之後,難免會出現不知從何寫起,或不知該怎麼寫、怎麼表達自己想法的困惑,這種現象是普遍的,大多數人都會經歷的過程,只要我們能從特定的角度入手,就一定能不斷提高,逐步發現並掌握更多的詩詞創作規律,進而充實美化到我們的作品當中去


在詩詞中“尋龍點穴”,把詩讀得更懂,寫得更好


關於詩詞欣賞創作的不同角度和問題,歡迎大家踴躍討論,熱情參與。詩詞對聯是我最大的愛好,和朋友們交流,當然是我最開心的啦。有問必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