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丰满现实残酷|陆游之北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曾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他曾写下“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的名句,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史书俱有很高成就。不过今天小编要谈的不是他的文学成就,而是陆游一生不变的爱国情怀。

陆游生长在一个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他虽然出身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但从小就经受了国家被侵略、民族遭受欺凌的巨大痛苦,他看到了无数百姓背井离乡、辗转沟壑的悲惨处境,他还目睹了长辈“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宁愿牺牲生命也想恢复河山的悲愤之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根植在陆游心灵深处,他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扫胡尘”“清中原”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在南宋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对金国南侵是坚持抵抗还是主张投降?是主张统一还是听任分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陆游则坚定地走在抗金及主张统一这条路上从未动摇过,他的一生虽多次遭贬谪、免职,但他对收复中原的爱国之心自始至终都不变。


理想丰满现实残酷|陆游之北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陆游六十二岁了,此时的他虽然念念不忘北伐事业,但是他对朝廷已经失望了,他有了想早点回家过隐居生活的念头。但即便有退隐之心,陆游北伐之志并未忘怀,他平日的诗作仍时不时提到收复中原之事,但因为现实中已经难以实现,他唯有借助梦境来实现——“壮士自笑何时豁?梦绕祁连古战场。(《秋思》)”只是,梦醒之后,他又无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壮志难酬,徒成空想时,便愤意顿生。于是写下千古名篇《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一首诗道尽了陆游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青年时期立志捍卫国家领土,收复失地,舍我其谁?然而,现在呢?理想如此丰满,现实却如此残酷:大志成空,奋斗成空,一切成空,揽镜自照,衰鬓已斑白,何等的悲怆?如今读来,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陆游悲怆、郁愤的心情,让人与之共鸣。

理想丰满现实残酷|陆游之北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终其一生也未能看到中原统一,在他去世之前他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当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并不是陆游的个人能力问题,这是由于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不堪,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军事力量薄弱以及制度陈腐等一系列问题带来的后果。

事实上,陆游一生中在对收复中原一事上做过无数次的努力。然而,没有一次能使他实现北伐的愿望。

01 遭贬谪、免职,北伐行动受阻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赵昚(shèn)继承皇位。“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君想烧几把火以示自己收复中原的决心,于是起用抗金名将张浚为北伐作准备。陆游被孝宗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兼类圣政所检讨官,并赐以进士出身。陆游向孝宗提出固守江淮,分兵进取山东的策略,但未被采用。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陆游因向枢密使张焘进言,要除掉一些贪婪狡黠、拨乱是非、败坏朝纲的奸臣,惹怒孝宗而被贬,“出通判镇江府”。

在镇江,陆游恰好遇到其父的旧交、右丞相张浚路过镇江,陆游借此机会向张浚献北伐计策。张浚虽有抗金决心,但在选派抗金的人员上做了错误的决定,让李显忠、邵宏渊这两个素有矛盾的人讨伐金军,结果配合不好,导致了符离之败。《宋史.本纪第三十三孝宗一》记录:

显忠与金人战于宿州,邵宏渊不援,显忠失利。……殿前司统制官张训通等七人,统领官十二人,以二将不叶而遁。甲寅,李显忠、邵宏渊大溃于符离。

理想丰满现实残酷|陆游之北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这一次战事失利成为主和派攻击张浚及北伐军的借口,于是在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四月,张浚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也被罢免。因陆游曾向张浚献计献策,有谏官弹劾陆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宋史.陆游传》)。于是陆游才刚刚改任隆兴府通判不久,又被免职。

这里连用了“交结”、“鼓唱”、“力说”三个贬义词,看似极为严重,实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由此可知,主和派对陆游是极为痛恨的,有欲除之而后快之意。为什么主和派如此痛恨陆游?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想有所作为,他们只想保持现状,享受玩乐,而陆游作为一个积极、正面的人物,像一面镜子一般照出了他们无能的面孔,陆游的存在阻碍了他们求和的道路。他们以为只要向金国求和、投降就能继续从前歌舞升平的生活,就能保持他们在半壁江山内对百姓压榨的阶级利益。但是他们不知金国的狼子野心,金国其实是志在整个天下,议和只是他们的暂缓之计;又或许主和派们不是不知对方的野心,他们只是不愿意面对,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鸵鸟心理。

02 南郑之行,最接近北伐行动的一次经历

如果说这一次的免职使陆游悲痛愤怒,那么接下来的这次北伐行动胎死腹中更是令陆游心灰意冷。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爱国将领王炎出任四川宣抚使,邀请陆游到南郑的幕府工作,陆游欣喜万分地不等夔州任满便启程赴新任。南郑是汉中府治,四川宣抚使驻地,更是西北国防前线,宋金必争之地,与汉中府城仅一河之隔。史书记载南郑所处位置:

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读史方舆纪要》

理想丰满现实残酷|陆游之北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到了川陕地区,视野开阔了,思维也发生了变化,因而改变原先固守江淮,分兵进取山东的主张。他向王炎进献收复中原的策略:

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宋史.陆游传》

这就是陆游写的《平戎策》,要点就是: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一有机会就进攻,如果时机未到就固守。

王炎虽然赞同陆游的“进取之策”,但是,这一切需得到朝廷的批示才可以进行下去。但是此时主和派再度左右着朝廷,加之宋孝宗早已安于现状,无心北伐。因此,这一策略并未被采用。

一次又一次的谋划,一次又一次的被朝廷否决,使得陆游满怀怨愤,陆游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画策虽工不见用,悲咤那复从军乐。(《三山杜门作歌》)”“画策虽工不见用”并非指王炎之故,而是意有所指——朝廷,朝廷当权者昏聩无能,无所作为,安于现状,收复中原事业进展缓慢甚至毫无进展,令陆游对朝廷大为不满。

而更让陆游愤怒的是,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王炎被诏回京,并很快被削去军权。

理想丰满现实残酷|陆游之北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九月乙亥,召王炎,赴都堂治事。……九年春正月辛未,王炎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宋史.本纪第三十四孝宗二》

见此情形,陆游心中的愤怒无以描述,以王炎为首的抗金派被打压的七零八落。原本,对这一次南郑之行,陆游是寄以厚望的,他怀着“为国效命,收复失地”的决心,本以为能大施身手,大干一场,却哪知,“出师未捷”便“胎死腹中”。从最初的南郑之喜,转为壮志难酬之恨;从离梦想最接近的地方,到现在与梦想之路愈行愈远,残酷的现实总是喜欢在人们最兴奋的时候给予他致命的一击。

陆游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因为当权者的不作为、不进取,使得他一身抱负无法施展,更是惨遭贬官、免职,与理想背道而驰。这个认知使陆游痛苦不已。陆游知道北伐收复失地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他悲情难抑,写下“渭水函关元不远,著鞭无日涕空横(《嘉川铺得檄遂行中夜次小柏》)”之语。此时,陆游在南郑仅仅八个月,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从军经历,也是最接近北伐收复中原行动的一次经历。

理想丰满现实残酷|陆游之北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03 日渐老去,收复中原终成遗憾

后来,陆游出任过成都府安抚使参议官,也曾走马灯似的辗转于四川蜀州、嘉州、荣州之间,但是,都与北伐沾不上边。陆游满心苦涩,愤慨情绪无处宣泄,但他也没有完全消沉下去,他仍然心怀希望,无时无刻不在希望能收复中原,然而,他的愿望注定要落空,那一段时间,陆游都是在闲游中度过的,他用诗句描写当时的处境是:“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登塔》)”

直到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兼四川制置使,陆游对这位上司兼好友寄予厚望,以为北伐大业有望。但范成大不同于王炎,他完全遵照朝廷不思进取的诣意办事,完全没有北伐的意图。陆游悲叹志苦难成,愁白了头发。

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陆游以七十八岁的高龄扶哀入都,主持修撰孝宗、光宗两朝历史的工作。在此期间,因韩侂(tuō )胄主张北伐,陆游大力赞扬并支持,又应韩侂胄之请,为其作记题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五月,南宋朝廷下令伐金。但因韩侂胄用人不当及主和派的百般阻挠和破坏,北伐遭到严重的挫折,军队连连失利。不久,韩侂胄被杀害,陆游也成为了主和派的攻击对象,朝廷还取消了从前赠给陆游的名誉官职和各种待遇。但无论投降派如何猖獗,陆游都不屈服,决不改变忠于祖国和民族的志节,他写下“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感事六言》)以此明志。

理想丰满现实残酷|陆游之北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嘉定二年(公元121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陆游因病与世长辞,终年八十五岁。

其实,历观陆游几次的被贬谪,免职,可以看出,陆游并非只是惹得当权者(高宗、孝宗、光宗)生气这么简单,实质上他每一次被贬谪、免职都是一次政治打击事件,而结果都是以陆游失败而告终。此事,与其说是陆游和朝廷的主和派发生冲突,不如说是朝廷的抗金派和主和派之间的冲突。

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陆游虽然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但他不懂政治,或许是因为他的正直敢言,让他不屑虚与委蛇,更不会阿谀奉承,这也是导致他在仕途上不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如果陆游攻于心计和谋算的话,今天我们看到的陆游就不是那个荡漾着爱国激情的陆游了。

04 结语

陆游的一生,一直怀着对祖国的忧虑,一直没有忘记要洗雪国耻,他无时无刻不在为收复中原而奋斗,然而,理想丰满,现实却残酷,终其一生,他也未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这是陆游的遗憾,也是南宋的遗憾。

理想丰满现实残酷|陆游之北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实,金国南下入侵中原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这中间的瓜葛由来已久,久到需要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甚至更早之前。南宋当权者、当朝者之所不作为,也许并非他们没有收复中原之心,除了他们想保住现有的阶级利益这些私心外,他们也是力不从心:从经济繁荣的北宋太祖、太宗之治走到软弱无能的南宋,这个王朝存在着太多的政治弊端,积累了太多的腐朽和陈旧的制度,而这些因素就像一道道催命符将宋王朝一步步推向灭亡。

陆游生活于这样动荡的时代,凭他一人之力又如何能拯救正在下坡路上越行越快的南宋王朝?欲立之便要先破之,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有魄力的上位者来打破桎梏,破茧成蝶,但是直到南宋灭亡,这样的人也没有出现。这是陆游的不幸以及所处时代的不幸。因为不幸,所以陆游历经坎坷,但他又百折不挠。他的事迹催人奋进,更发人深思。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说虽然我的理想破灭了,但是我的爱国热情至今未变,我的精神一直都存在。没错,陆游的精神不朽,一千多年后的我们读着他的诗,依然为之震撼、热血沸腾,依然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这对九泉之下的陆游而言,他应该含笑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