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比秦朝“焚書坑道”更加慘烈血腥的事件

“焚書坑儒”事件讓秦始皇惡名昭著,其負數和差評達到絕對值。


然而各位知道嗎?中國歷史上除了“焚書坑儒”事件,還有一個“焚書坑道”事件。
儒道兩家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是並立的兩條河流,猶如黃河與長江。然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人人皆義憤填膺,對始作俑者鞭撻譴責直至鞭屍,冠之以暴君、屠夫。可是對元世祖的“焚書坑道”,幾乎無人提及,也無人褒貶,或視而不見,或見怪不怪。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能與儒並列的只能是道家,而能與佛並立的卻是道教。道家與道教不是一回事。秦始皇坑的是儒家,元世祖坑的不是道家而是道教。

歷史上比秦朝“焚書坑道”更加慘烈血腥的事件


當然,不論以什麼理由,儒家也好,道家也好,甚至道教也罷,均不該以殘暴的手段處置。朝廷應該不偏不倚,只可處理某個辯題中的荒謬行徑,不可對某一方斬盡殺絕。
然而,自從元世祖“焚書坑道”事件之後,道教基本上衰落、衰敗,而佛教佔據了中國宗教的核心局面。儒家毫髮未損,佛教大獲全勝。
那麼,“焚書坑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道教與元朝的奇特關係導致了一場滅門大案——這就是從成吉思汗的尊崇道教直到元世祖的滅道燒書。
蒙古大帝成吉思汗威震歐亞之際,道教領袖邱處機以七十高齡親赴成吉思汗行宮覲見,勸說其不要殺虐,不要殘暴,要以道的力量征服天下。成吉思汗是個粗人,頭一次聽說這麼高深有趣的學問,於是拜邱處機為大宗師,掌管天下出家人。道教與成吉思汗形成了一種特殊而親密的關係,以致道教迅速提高為類似國教的地位。這時候的道教多少有些飄飄然,利令智昏,幹出了一些令佛教徒,甚至基督教徒(當時稱景教)也很反感的事,既將許多佛教寺院或景教教堂搶佔為己。道教徒憑藉自己的優勢地位,趾高氣昂地妄圖指導天下宗教。最讓佛教徒不能忍受的是,道教徒為證實道教比佛教高明優越,竟編出一本《老子化胡經》,說什麼當年老子騎青牛西出陽關,最後到了古天竺國,變成釋迦牟尼的化身,創立了佛教。因此佛教應該是道教的同祖雙胞胎之弟,道教自然應是兄長。這種佛教起源論自然引起了佛門弟子的嚴重不滿。

歷史上比秦朝“焚書坑道”更加慘烈血腥的事件


佛教不滿有佛教的道理。但是仔細想來,當時社會不滿佛教的人也很多,道教只是其代言人之一。為什麼當時社會普遍不滿佛教呢?原因如下:
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受諸子百家思想的指導,奮發向上,銳意進取,積極拓展,書寫了可歌可泣的輝煌燦爛的歷史,湧現了一大批奠定華夏數千年文明並影響至今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創造了空前繁榮、強大的古代中華文明。自北魏佛教傳入中國,到唐朝後期也即唐朝衰落期形成了一統中國人精神局面之後,中國立即墜入頹化而不思進取,數度反覆喪國的境地。統治者為最大限度地維護其統治,利用佛教的消極頹廢思想,制定了無數的清規戒律,對民眾實行愚民統治,用佛教麻痺百姓的思想,消磨百姓的進取意識,束縛百姓的行為,扼殺百姓的反抗。從此,中國及中國民眾陷入了苦難的深淵無力自撥。
道教看清了這一點嗎?其實道教也沒有。道教是在諸子百家之後誕生的一種本土宗教,它的意義和價值跟佛教無多大區別,它的可取之處,是它承襲道家的指導思想,不可取之處,是它的神仙觀念和方士異術。


但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承襲和尊崇道家的思想“法天,法地,法人”,其精髓是:順應自然,其應用的最高境界是:垂拱而治。於佛教幾乎同時誕生的道教,為對抗外來佛教的入侵,自編了一套程序以與其抗衡。此後兩個宗教猶如深山老林中的兩幫黑社會團體,互相挑撥爭寵皇朝,你來我往大開殺戒,多次血染江湖,成為歷史上一對宗派冤家。
元朝到了蒙哥大帝時代,由成吉思汗的崇仰道教忽然一變為以崇仰佛教為主,道教次之。原因在於這時德高望重的大宗師邱處機已經過世,而蒙哥又比較欣賞佛教,他的國師就是才華橫溢的藏傳佛教教主八思巴,以及各路智囊那摩國師、河西國師、大理國師等,皆為佛教上師。想想看,道教雖然還保有一席之地,但差不多處於可有可無的尷尬地位。這時候道教坐不住了,又開始大肆宣揚《老子化胡經》和《老子八十一化圖》。這事傳到蒙哥耳朵裡,必然引起憤慨。於是蒙哥命人舉辦了一場宗教辯論會,以道教為正方辯手,以佛教為反方辯手。可是,由於道教的老子天下第一的思維和強佔寺院、教堂的行徑,佛教乘機與基督教徒乃至伊斯蘭教徒聯合起來對道教進行火力強大的批駁。可想而知,抱團攻擊一家,力量強弱不容置疑。此次辯論會,道教不敵佛教(自然包括拉偏架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於是,辯輸了的道教答應燒燬偽經,並讓出了一些宮觀,還給佛教作寺廟作為補償。

歷史上比秦朝“焚書坑道”更加慘烈血腥的事件


然而,道教掌門人李志常雖然表示服輸,但道教旗幟下的各種教派並不服氣。《老子化胡經》和《老子八十一化圖》依然到處流行氾濫。這種局面勢必引起佛教的反彈。於是,蒙哥大帝在反響強烈的佛教徒建議下,再次命忽必烈舉辦一場盛大的宗教辯論會。
據宗教史書記載,參加辯論會的道教方面的辯手有張志敬真人、蠻子王先生、道錄樊志應、通判魏志陽、講師周志立等及兩百多名道士,佛教方面的辯手有那摩國師、薩迦派喇嘛教主八思巴、白教活佛噶瑪拔稀、河西國師、大理國師、少林寺長老、五臺山長老等及三百多僧侶。


單看這名單,這陣容,道教必輸無疑。道教領袖自王重陽、邱處機之後,就沒有一個國師級別的大人物出現。就是李志常,也僅僅被元帝命為創建國子學和掌管道教的首席真人。不過他也因上次佛道大辯論失敗而感到屈辱與憤滿,在抑鬱中死去。餘下的道教信徒,沒有一個可以和八思巴、那摩國師相提並論的智者,結局已經提前鎖定。
辯論會規定,失敗的一方,燒燬攻擊對方的偽作經書。佛教的意圖很明顯,就是必須燒燬《老子化胡經》和《老子八十一化圖》。道教也明確要求宣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和《僧伽吒經》為偽經而予以廢除。
辯論會到了最後關頭,佛教辯手更加得寸進尺,要求輸家不僅燒燬偽經,參加辯論的道教辯手們,無論其地位身份如何,都必須送到佛教寺院削髮為僧。這一招真狠毒,就是要滅殺道教的尊嚴和威風。道教辯手馬上以其之道還治其身,回應若佛教徒輸了也應入宮觀戴冠修道。
當然,最後是道教輸了,輸的很慘。忽必烈代表蒙哥大帝宣佈:除了《道德經》之外,焚燒道教一切道藏經書。辯手們全部改換門庭成為佛教徒,不得違令。
佛道大辯論中,很多辯題道教辯手完全可以據理力爭。我們來假設一下:

例如,佛教辯手攻擊道教的三教合一,並抨擊他們在許昌建了三教碑,三教碑的三聖像把老子放在中間,佛祖與孔子豎在兩邊,認為這是大逆不道。這個時候的道教徒不應該感到慌亂窘迫,大可以這樣還擊:“我們是道教,自然以道祖老子為中心,但並沒有完全抹殺佛教和儒教的意思,還將其佛祖和孔子並列在一起。你們作為佛教當然也可以這樣處理:將佛祖放在中心,將老子和孔子分列兩旁,我們完全不介意,各為其主嘛。”可惜道教辯手沒這個邏輯思辨能力。

歷史上比秦朝“焚書坑道”更加慘烈血腥的事件


又如,道教徒在聽到佛教最高辯手八思巴問 “《道德經》中並沒有寫老子化胡之事,所以化胡必然是虛擬假造”時竟無言以對。道教辯手聰明一點的話完全可以這樣應對:“佛祖本人撰寫的經書中也並沒有寫釋迦牟尼覺悟之後的教化之事與圓寂之事,老子寫《道德經》在前,化胡在後,如何能有記載呢?沒有記載的事就等於沒有嗎?佛陀的好多事,佛祖自己也並沒有寫啊,難道那些事也是虛擬假造嗎?”可惜當時參加辯論的道教辯手被佛教辯手八思巴的氣勢震住了,幾乎沒有反擊的勇氣。
再如,佛教辯手提問:“彼言水火不能焚溺,今可推道教諸派各一人,佩符入火,自試其術”。道教辯手立馬顯得驚慌失措,承認:“此皆妄誕之說,臣等入火必被燒為灰燼。實不敢一試但請求去除偽書。”如果狡黠一點的辯手,應當場還以顏色:“爾等經書常言神不滅,靈魂不死,宣揚輪迴和報應,又認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這實在是難以自圓其說。今可令高僧之人當場圓寂涅槃,看看是靈魂不死還是形謝則神滅?還有諸位高僧宣揚的神蹟,可否當場顯靈來一堵為快?”相信沒有任何佛教辯手可以當場一死自證輪迴,或當場彰顯神蹟來顯靈。可惜道教辯手被要求入火試法嚇傻了,想不出還擊的方法。


據說佛道大辯論之後,在當年元朝大都燕京的憫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從各地搜來的道教典籍(當時被稱為偽書、雜經),全部被焚燒於大火之中。
可是,各地的道教徒聞之異常憤怒,堅拒執行朝廷要求的道教宮觀的比例不得超過佛教寺廟,超過的部分,由佛教徒代表朝廷收歸佛教作寺廟。於是各地發生了道教徒反抗佛教的暴烈舉動,最後發展到反抗元朝的暴力起義。

歷史上比秦朝“焚書坑道”更加慘烈血腥的事件


不久忽必烈執掌元廷,成為入主中原的異族政權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下旨,將凡是反抗佛教和反抗朝廷的道士,悉數充為和尚,道姑充為尼姑,違者格殺勿論。同時,將道教的洞天福地撥歸佛教。以前,天下名山多為道教佔據,自此逐漸演變為佛教聖地。那句話也改為天下名山僧佔多。
不過,依然有很多道士不願信佛,朝廷下令將這些不服聖旨的道士道姑滿門抄斬。據統計,被元廷斬殺的道教徒至少有三千人,遠比秦始皇活埋四百儒生多了好幾倍。
令後人沉重的是,秦始皇燒了除《論語》以外所有儒家的經典,幾千年背了一個焚書坑儒的罵名,而到了元世祖,焚燒了除《道德經》之外所有道教的道藏,道士幾乎斬盡殺絕,卻沒見到有任何一篇痛斥皇上老兒的言論存於史上。佛教終於依靠朝廷勢力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打那以後,佛教佔據了中國所有最好的山林,而道教只殘存於窮山惡水之中,所謂的十大洞天福地基本上成了斷壁殘垣。
印度來的佛教聯合蒙古統治者、藏傳佛教教長一道坑了道教徒,同時也坑了道教這個中國的本土宗教。
歷史在有趣地演繹著佛教的因果輪迴觀與道教的天道承負觀:


中國內地的抗元鬥爭一直不斷地進行著——釣魚城之戰,蒙哥親自督戰企圖拿下釣魚城,完成統一西南地區大業。可惜蒙哥被火炮射死在南宋名將張鈺的手下——張鈺信奉道家學說,道家雖然不是道教,但道出同門,畢竟是親緣關係,都是老子的信徒。蒙哥坑了道教徒,而此時卻由道家信徒給報了一箭之仇,也算是輪迴報應,一報還一報了。

歷史上比秦朝“焚書坑道”更加慘烈血腥的事件


忽必烈晚年對道教有所認識並有所懺悔。他為道教的一些道法所吸引,承認道教思想對市井百姓有吸引力。因此朝廷為重建道觀提供資金,並向他們提供與佛教相同的豁免和特權。一些道教掌門人意識到需要與佛教和蒙古人相容共處,再次提倡儒佛道三家和解與合一。道教在元朝大傷了元氣,差一點就一蹶不振,此時也算是大道自然,天道承負!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與元世祖的“焚書坑道”,都是歷史的負面一頁,不值得一讚,唯有一嘆。儒是中國的,道是中國的,都曾被坑得死去活來,恰是那外來的佛,活得滋潤。這事兒多少有些蹊蹺,也很值得國人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