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史發生過哪幾次轉折?

750ml牛奶


文化的轉向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而中國文化在歷史上有幾個大的轉折,影響深遠。

1.秦漢時期

由先秦的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是中國可考的歷史進程中第一個文化大轉折。

秦滅六國,不僅統一了政權,還統一了文字與度量衡,廢黜了六國文字,同時在文化上大力封鎖,結束了先秦的那個思想繁榮的時代,進入法的統一。但過強則折,短命的秦朝之後,漢代前期偏於道家的簡樸虛淡,直到武帝時期,正式進入尊崇儒術的紀元。

從此六經為道德倫理設立了標準和指導,在人才推舉制之下儒學成為一家之言,成為社會選拔人才的標準。所以這一時期算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文化大轉折,確立了儒家的正統身份,使百家退於朝堂之外。

2.魏晉時期

兩漢之後,國家又陷入離亂紛爭的局面,而佛家西來,與本土的黃老之道多有暗通之處。由於國家政權的脆弱,權力統一尚不能長久,所以文化的統治暫時無暇顧及,由此而進入一種思想解放的時期,文化似乎又有了喘息之機。

所以佛道大盛,談玄說妙的清談之風大漸,而行為疏狂的各種人物興起,為這個時代增添了許多異樣色彩。它與先秦百家的時代精神有所契合,但似乎又有些不同,顯得更乖僻些,氣質偏弱。是中國文化的第二個轉向。

3.隋唐時期

經由魏晉南北朝的分崩離析,人們又迎來隋唐的大一統。而道德之治的時代似乎更加遠去了,人才的選拔由推舉制進入了科舉制,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轉向標誌。甚至比漢到魏晉的轉向意義更大。

因為人才升降的通道發生了根本變化,這就意味著整體社會的心性發生了一個大變化,認知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隨之而來的才是制度的變化。所以這是人類由道德為主的時代進入以才能為主的時代的標誌,以前靠道德取士,如今以科舉考試來取士,文化整個轉向了。

雖然科舉的內容主體仍然是儒家思想,但經由文字的表達,實質往往和表象有所分離,所以說是道德消退的一個象徵。也就無怪乎有了韓愈的振臂高呼,寫下《原道》等經典以發起恢復古文的運動。但從之者甚少,所以只是整體趨勢下的一股逆流罷了。

此後國家雖然有分有合,但從文化思想上,已經沒有什麼新的進展了,宋明理學只是一股小風,並沒有實質性的文化轉向發生。這一情況一直維持到清朝。由唐到清,只有風格的流變,沒有根基的動搖。

4.五四以後

真正的西風東漸,近代中國的變革,由西方工業的堅船利炮打開,同時西方思想也傳入中國,成為了文化的第四次轉向,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標誌。

不僅帶來了共產主義的理想,也帶來了科學的精神,儒學幾近消亡。要說從隋唐以後,只披著道德的皮囊,內中多有腐朽,那麼五四之後的近代,就乾脆連皮囊也不要了。尚虛好柔的中國文化被崇尚強力威勢的西方文化替代,中國這古老的文明古國被迫進入世界,參與其中。

直到如今,人們整體變得越來越剛強,性格堅硬,是文化導向如此的結果,也是整個人類文明變化的運數。但一切都在變化,這是必然的。

即使環境使人走向一面,但不會永遠走向某一面,一旦超越某個極限,仍然會返回,走向另一面。所以這崇尚剛強的時代雖然興起了,也終究還會過去,只是不知下一次的文化轉向應在何時了。

但從細微的層面講,當人們內心都向往另一面的時候,轉變就已經在發生了。只不過是事起於微末,而顯於盛壯,暫時看不出來罷了。總的來說,任何一種文化,任何一種思想,都沒有絕對的優勢可言,所以才有所謂的轉向。


魚生文化雜談


現今筆者把文化轉折分為7個階段,按照歷史演變過程的方式來分化,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思維的變化,如下:

原始部落,奴隸制度,封建制度,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階段,科技全球化階段

原始部落:我們這個時代,沒有人親眼見到過,只是利用一些文字和文物歷史來推斷當時發生過什麼,筆者認為在當時的部落文化的形成是一種集體求生慾望集合體,無論是語言還肢體的溝通都是一次重要的變革經歷。

奴隸制度:當人們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就會萌生其他的慾望,現有人類的思考是人類貪慾和佔有慾望的形成也是大腦不斷進化的標誌,但我認為在這場變革中恰恰是個人文化的極端表達,這場變革中是很多人為一個人的想法而服務

封建制度:很多人開始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不限於服務一個人的時候,一個人得不到完成慾望的條件時,就會把自己得到的東西分發給能幫助自己的獲得更多欲望的人,從而控制更多的人。思維多元化能做的事和能思考的問題就越來越多,同時煩惱也隨之跟來,多少種的思維就要有多少種的煩惱,文化就有多元化的進展,最終就是怎麼來控制人的思維,所以又有了無盡的答案來解釋這些萌生的煩惱。

半封建半殖民地:筆者認為這個時期是一個思維變動最大的時候,思維固化時間過長,導致思維變化小,探索的事物道路越來越小,突然這種思維得到了很大的衝擊,很多人的思維開始活躍起來,改變了文化發展方向,由固有的多人多元化保護一個人的利益思維,變成個人無組織思維方式,起初就像風箏斷了線不知道去向何方,所以個人又會回到個人生存出現危機的思維。表面上文化沒有繼續前進,但這無意間打破了文化思想的不良的延續。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新融合文化思想,新的,舊的,外來的,自生的看起來很雜亂,但又是一次碰撞的組合,可以分裂出更多的思想文化,但都是不成熟的融合

有特色的社會主義:聽起來都是社會主義文化思潮,但在這個短短的時間開始不斷成功融合,產生新的思維方式,並不斷的探索。

科技全球化:一些思維文化被探索成功後,就要被宣傳出去,宣傳廣泛了反饋的思維就會更多,就像代數中學習的排列一樣

總而言之,文化發展就是以思想變革為前提,一次思想的變革就會產生文化轉折,筆者淺見。


思維過程太陽


第一次是幽王之亂後,夏商時期建立了世襲制度,中國從此產生了貴族,而同時,中國也擺脫了原始社會的矇昧。建立了封建制度,漸漸國力強大,取代了商的領導地位,並分封子弟為諸侯,從此中國建立了封建分封制,開闢了輝煌的文明史。

第二次是漢武大帝統一,在經歷了秦始皇焚書坑儒、項羽火燒阿房宮後,中國的文化典籍遭受重創,對於而當時的漢武帝雄心勃勃,力圖建立史無前例的強大王朝,於是董仲舒應運而生,他的外儒內法、天人合一、春秋決獄等等,讓文化又成為統治者的工具。

第三次是元明兩朝,北方蠻蒙滅我中華,宋人成為鄙賤的“第五等人”,中國人在蒙古人的高壓統治下,只有寫寫散曲為樂。而明朝又試圖建立一個綿羊世界,大興理學,中國文人進入變態的犬儒時代。最終,明朝建立的聽話的國家在滿族的進攻下,一觸即潰,中國又忘於外族。

第四次是“五四運動”,它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是新的社會力量的成長,壯大。是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縱觀中國歷史上有四次民族大融合,代表著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上四次大的轉折。第一次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使中國成為一箇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封建國家,一直持續了2000多年(也就是到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傅儀退位),到近代“五四運動”。

總之,在中國文學化發生了四次轉折中,從秦朝起,中國的語言就開始割裂了,寫字用文言文,說話用白話文,經過漫長的歷史進化,到明清兩朝,開始出現白話文的文學作品,而滿清滅亡後,中國人急於擺脫這種恥辱,中國的激進文人開始發起新文化運動,以及後來的“五四運動”,中國的教育制度開始變革,而白話文也開始大規模的進入書籍;現代詩進入詩壇;老式學堂退出歷史舞臺。

“五四運動”後,中國進入東西文化交匯及現代轉型期,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文化 繁榮和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的文字大變化,由繁體漢字簡化成目前這種文字,中國經濟之繁榮,文化之燦爛,應該說是新文化運動的延續。





文旅攬勝


(此文謹代表個人觀點)

在我看來,中國文化史共經過四次轉折。

第一次轉折發生在秦朝。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諸子百家,爭芳鬥豔,盛況空前。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秦始皇統一六國,使中國成為一箇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封建國家。在公元前213到公元前212年,他聽從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造成了什麼後果呢?《史記·儒林列傳》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何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不過他還算有點良心,醫學、農牧等技術性書籍並未焚燒。而且皇家圖書館內還有一套藏書。

而秦朝末年,楚霸王項羽率領軍隊入關以後,一把大火把秦朝宮殿燒了個乾乾淨淨。《史記·項羽本紀》說“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最後的藏書也沒了。

所幸天可憐見,晉太康二年公元280年,汲郡有一個叫不準的盜墓賊挖了魏襄王的墓室。可恨的是,他為了盜寶,竟然將竹書點燃,做照明之用。朝廷得知消息後非常重視,最後搬運時,共有數十車,全是秦朝蝌蚪文書寫,稱"汲冢古文"。

經過整理,有《竹書紀年》12篇,因為原本寫在竹簡上而得名,敘述夏、商、西周、春秋時晉國和戰國時魏國史事,與傳統記載不同,可校正《史記》所載戰國史事之失。

它是中國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但它在宋時歷經了佚散後又重新收集整理的過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價值。此書開篇是以君主紀年為綱目,上下記載了89位帝王、1847年的歷史。據說它的內容與史記相差甚遠,足矣顛覆我們的歷史觀。

第二次轉折發生在晉朝。

晉武帝司馬炎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統一三國之後僅僅十年,中國會進入一個如此黑暗的年代。他也永遠無法明白,他封了26個王埋下了怎樣的禍根。

先是八王之亂,歷時整整十六年,他的子子孫孫為了爭奪皇位,互相屠殺,忠孝仁義消失殆盡。人口大量消減,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西晉亡國,以及接下來300年的戰亂。使得中國進入了五胡十六國時期。

八王之亂以極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會風氣的畸變,造成了秩序的崩潰,把所有的人推向動亂的深淵,給社會帶來深重而又長久的災難。

如果說八王之亂是一場災難,而五胡入中原是一場噩夢。因為某些原因,這段歷史不能講。大家感興趣自行搜索。

第三次發生在元朝。

南宋和蒙古的最後一站發生在崖山。戰爭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 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這是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征服者還是社會文化上落後於所有被征服民族的遊牧民族 ,正常的發展進程被打斷,給中華文明(單指漢文化)帶來了巨大傷害,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 。

但沒有想到的是,遊牧民族卻被漢族先進的文明所同化。而隨後蒙古鐵騎馬踏歐亞非,使中國的火藥、指南針、印刷技術等傳入阿拉伯和歐洲,與此同時,阿拉伯的醫學、天文學、農業技術,歐洲的數學、金屬工藝,南亞的雕塑藝術等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傳播範圍之廣、對未來歷史影響之大,都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

第四次轉折發生在現代。

辛亥革命失敗後,陳獨秀、李大釗、魯迅一批等接受了西方啟蒙思想的知識分子,認為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中國人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的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衝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而北洋軍閥袁世凱卻為了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因此發起了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新文化運動全方位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解除了思想禁錮的知識分子們,開始投身更多的政治活動,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索;知識分子在此運動中所宣揚的社會主義思想,確立中國共產黨統治的根基。

不管中國文化發生了多少轉折,但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中國是舉世公認的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當其他文明在歷史長河中消失殆盡的時候,中國文明依舊屹立在世界文明之巔,並且將以蓬勃的姿態延綿萬年。

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


真忘言


個人感覺,中國歷史上每一次王朝更替,文化方向都要發生一次轉折,但總體兩千年封建性質沒變,直到辛亥革命以前。

但這其中有個大爆發階段,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那時正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階段,諸子百家,學說林立。

另一個階段就是五胡亂華,南北朝階段,從史書上看這階段幾百年戰爭不斷,漢族人民差點被滅亡,猶其五胡亂華時期,根本就無文化貢獻可言。但是,佛教,就是那時候,漸漸進入中原大地的,當然以前朝代已有佛教記載,但異族的一些民歌,曲風,也大量湧入。這導致後來南朝梁陳,佛寺遍佈 。而那時北朝的許多文學作品,便有異族風情。例如木蘭詩,等。

後來漢人與異族通婚。民族才漸漸融和了。幾百年過去回頭一看,三百年無一座十年未戰之城,三百年中華大地成了佛教道場。

五代十國曆時很短,並沒什麼文化建樹,但宋遼金時期,今天的河北,山東等一些地方,又為少數民族文化影響了一把,同時遼金等民族也學習了許多漢文化。那時雖民族融和痕跡不如南北朝,但文化融和卻很明顯,遼金等族也學會了作詩吟詞,燒造瓷器等,當然以前可能也會。但沒大量融和。北方漢人可能也從遼金人手中學會一些金銀煅燒等工藝。

到了元朝,蒙古人也學會了填詞,宋詞演變成了元曲小令。漢人也學會了一些蒙人習俗,戲曲雜劇也在社會興起。最有意思的是中國許多武術門類,其實是跟蒙古人學的。當然並不會是跟蒙古人學的。

這並不是胡說想象,而是有歷史依據,因為蒙古入主中原後,是執行了許多年禁武令的。漢人跟本不讓習武,甚至一個村,只許一把切菜刀,一口井。一些大型公眾集聚廠所,嚴加看管,更不讓習武,這樣許多年下來,許多功夫失傳,但肯定也有偷練的。但在社會大面上,漢蒙漸一融和,禁武令一鬆懈,漢蒙矛盾不那麼突出時,許多漢人便學會蒙古跤,又加以演化。學會了蒙古騎兵刀法等。

少林寺的許多功夫,據說也是一個蒙古和尚教的。實際蒙人入主中原後,少林寺開始也是禁武的。禁了許多年,但有一年一個蒙古老僧跟元朝皇帝說要到少林寺當主持,元帝同意,這和尚來了之後,蒙人當主持,少林寺禁武令便等同作廢,這蒙古老僧便傳授了許多功夫給少林僧眾,同時也整理了寺中往昔經典。可能也學了寺中原有一些功法。

這其實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元朝其實是一個武術大融和時期。

到了清朝,其實許多文明倒退,但好處是漢人在朝庭也有一定地位,可以高官,滿人也認同了儒家文化,雖然好幾次大興文字獄,實施禁武令,篡改四庫全書等。但滿漢不通婚,旗籍有特權等,是不宜簇進民族融和,文化發展的。而且清皇族特頑固,瞧不起世界他國還不思學習交流,進取。最搞笑的一件事,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在一倉庫發現了兩挺很先進的機關槍,一查資料居然是當初英國進貢給亁隆皇帝的。可是亁隆竟拿這機槍當玩縣,扔庫裡不管了。

世界正工業革命大發展,大清朝其實是停滯了。

一直到了洋務運動,派遣留學生,可國家腐敗透頂,洋務運動也沒能挽救大清。

到了民國,其文化發展大家都知道了。大學,廠礦,電報局,鐵路局,白話文運動。等。

一直到建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