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前言

清朝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避暑山莊東、北部以眾星拱月之勢,象徵著邊疆各族人民和清中央政權的關係,依照西藏、新疆、蒙古喇嘛教寺廟的形式,先後營建了十二座喇嘛教寺廟群,按時間排列如下:


最先營建於康熙五十二年的兩座:

溥仁寺和溥善寺(1713年)。


其餘十座建於乾隆二十年至乾隆四十五年:

普寧寺(1755年)、普佑寺(1760年)、安遠廟(1764年)、普樂寺(1766年)、普陀宗乘之廟(1767年)、廣安寺(1772年)、殊像寺(1774年)、羅漢堂(1774年),廣緣寺(1780年)、須彌福壽之廟(1780年)。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這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古剎,掩映於蒼山秀嶺之中,恰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金光燦燦,熠熠生輝。由於當年有八座寺廟在清政府理藩院直屬管理的四十座藏傳佛教寺院之中(其餘三十二座位於京城),分別為: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安遠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緣寺、須彌福壽之廟。它們在北京喇嘛印務處註冊,並在北京設有常駐喇嘛的“辦事處”,因承德地處古北口外,故稱為“外八廟”(即口外八廟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廟”便成了避暑山莊周圍這十二座寺廟的代稱。


清帝建立這些寺廟,是為了順應蒙、藏等少數民族信奉喇嘛教的習俗,“因其教而不易其俗”,通過“深仁厚澤”來“柔遠能邇”,以達到清王朝“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政治目的。


這些寺廟融和了漢、藏等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造型雄偉,風格獨特,色彩絢麗,巍峨壯觀,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是我國寺廟建築藝術的一座博物館。


1994年12月,避暑山莊周圍寺廟與避暑山莊一起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目前,外八廟中

對遊人開放的有六座:普寧寺、普佑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安遠廟和普樂寺。

尚未開放的有三座:溥仁寺、殊像寺、廣緣寺。

已不復存在的三座:溥善寺、廣安寺、羅漢堂。

現予分別介紹

↓↓↓


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普寧寺

位於承德避暑山莊東北的武烈河畔,因寺內有一尊世界上最高的金漆木雕大佛,故稱“大佛寺”。寺院佔地33000平方米,主體建築貫穿於中軸線上,呈縱深式對稱格局,是一座規模較大的藏傳佛教寺廟,也是“外八廟”中等級最高的一處。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普寧寺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這一年,乾隆平定西北準噶爾部達瓦齊叛亂獲大勝,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乾隆效仿康熙解決喀爾喀蒙古後在多倫諾爾修建匯宗寺,以一眾志的做法,尊重蒙古民族信奉藏傳佛教,仿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廟“桑耶寺”修建此寺,皇帝御題“普寧寺”,以示四海之內“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之意。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兩百多年滄海桑田,斗轉星移,這座塞外古剎歷經沉浮,依舊法音遠播,香火日盛。今天,普寧寺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被人們稱為“北方的佛國”。

1961年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正式對外開放,1994年同避暑山莊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全國5A級景區。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普寧寺是一座典型的漢藏合璧式的寺廟。整座寺廟平面佈局嚴謹,建築風格獨特,吸收並融合了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寺院建築格局。主體建築沿南北中軸線佈置,全長250米,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是漢傳佛教伽藍七堂式寺廟佈局,後半部分為藏傳佛教風格的寺廟建築,仿西藏三摩耶廟之式建曼陀羅,沿山坡逐層臺地疊起,以大乘之閣為中心,周圍環列著許多碉房建築以及四座喇嘛塔,錯落有致,金碧輝煌,雄偉壯觀。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山門,面闊五楹,進深一間,黃琉璃瓦綠剪邊單簷歇山頂,簷下用單翹單昂五踩斗拱。居中三間是石刻拱門,兩端兩間是石刻拱窗,按照佛教教義,三門象徵著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山門兩側設掖門,牆上分別塗梵文與漢字“六字真言”。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簷下懸掛乾隆御筆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普寧寺”雲龍陡匾。陡匾鏤空透雕,匾心為藍底金字,四周騰繞九條金龍,彰顯皇家寺廟的莊嚴與華貴。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山門現為景區入口。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門殿兩端置泥塑金剛神哼哈二將,即守護佛法“二天神”,左為“密執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幢杆,亦稱旗杆,是佛家的標誌,矗立於山門後左右兩側,皇家寺廟的旗杆高於普通寺廟一倍。豎佛旗杆祝願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上面掛滿了印有“曼陀羅經”、“咒語”、“五表五行”的五彩旗,意為:定氣興旺、招財納福、萬事如意、廣結佛緣。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碑亭,位於山門以北的中軸線上,面寬三楹,進深三間,方型,重簷歇山頂,下簷單翹單昂,上簷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四面設門,亭下砌臺基,臺基置欄杆。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亭內置御製石碑三通,中間高,兩側次之,三通石碑呈方柱形,下有方趺,上有龍首,依南北東西方向,分別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著乾隆皇帝寫的碑文。正中的《普寧寺碑》通高6.5米,說明了建築這座寺廟的歷史背景及政治和宗教意義。東側為《平定準葛爾勒銘伊梨之碑》,敘述了清政府平定達瓦齊叛亂的經過和意義。西側為《平定準葛爾後勒銘伊梨之碑》,記述了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的情況。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鐘樓,坐落於天王殿東側,亭闊三間,兩層樓閣,單簷歇山頂,內懸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系大清雍正年鑄造,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鍾為佛教法器,每天早上敲一次 。每次都是緊18,慢18,不緊不慢又18,如此再反覆一遍,共敲108下,其寓意為消除世間108種煩惱。另一說法是一歲之意,即一年有12個月,24節氣,72候(5天為一候),加起來正好是108。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鼓樓,坐落於天王殿西側,為三間方形兩層樓閣,單簷歇山頂。

鼓為佛教法器,遇有大型佛事時擊鼓。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天王殿,位於碑亭北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長25米,寬15米,綠剪邊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簷下懸掛乾隆御題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天王殿”雲龍陡匾。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殿內正中端坐布袋和尚,俗稱大肚彌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兩側為護世四大天王塑像。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殿後供奉護法神韋陀,杵尖朝上代表它是皇家寺廟為“不接待寺”。

韋馱通常為立式,姿勢有三種:第一種為雙手合十,兩腕中橫置一金剛杵,表示這裡接待過往僧人,只管食不管宿;第二種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隻手插腰,表示這裡接待過往僧人,管吃管住;第三種是韋馱手中的金剛杵尖向上,表示這裡是皇家寺廟,概不接待過往僧侶。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天王殿兩側砌腰牆,闢掖門,組成普寧寺的第一進院落。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寺院內儲水防火的銅鍋,直徑241釐米,深133釐米,壁厚6釐米,由88塊模板澆鑄而成。

銅鍋的另一個用途是每年的農曆臘月初七,將奶油、小米、江米、羊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瓜子等,加入青、紅絲等用料裝入銅鍋,晚上點火開始熬煮“臘八粥”,初八早晨粥煮好後,首先獻佛,然後獻給宮裡及周圍寺廟的喇嘛品食,以紀念釋迦牟尼成佛之日。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天王殿後為南半部分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建在高1.4米的石砌須彌座式臺基之上,周圍環繞青石欄板,嵌於102根石雕雲龍望柱之內。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大雄寶殿,面闊七楹,進深五間,長約35米,寬約25米,重簷歇山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寬闊的月臺前設三階,東西各有一階。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正中臺階中央輔有石雕藝術精品“雲龍石陛”。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御道前置長方形銅鑄香爐。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臺基的各個角上均設石雕螭首。傳說螭為蛟龍的一種,既能鎮怪著吉又能望遠避火。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喇嘛塔。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脊兩端置大吻,兩側還有鴟吻、龍吻,它們在佛經中是雨神的座物,能避火災。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殿頂屋脊、前後垂脊、岔脊,共有九條脊,脊頭共有十個鴟吻,稱為“九脊十龍”殿,意為每天有十條龍來這裡守護殿堂。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簷角上有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在騎鳳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和押魚,所用的吻獸數量居外八廟之冠,可見普寧寺的地位高於其它寺廟。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上層簷下掛有乾隆御題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大雄寶殿”的雲龍陡匾。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下簷正中懸黑泥金漆橫匾,乾隆御筆“金輪法界”。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大殿上繪有皇家寺廟獨享的“金龍和璽”與“六字真言和璽”彩畫。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殿內供奉三世佛,中間主尊為現在佛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

大雄寶殿前楹柱的楹聯為:
鎮留嵐氣閒庭貯,
時落鐘聲下界聞。

佛前金柱楹聯為:

福溥人天阿耨耆闍開紫塞 ,

妙涵空有栴檀薝葡擁金繩。

殿頂橫額為:仁佑大千。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西側供奉過去佛迦葉。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東側供奉未來佛彌勒。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兩側為十八羅漢塑像,殿內牆上繪有彩色佛教故事壁畫,工筆細膩,形象逼真。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僧人每天都要上殿誦經。經聲樂器交織在一起,神奇迷離的氣氛使人們彷彿進入了佛國世界。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東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殿內供奉三尊藏傳佛密宗金剛護法神降閻魔尊、大黑天、吉祥天母。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東配殿南側的四合象,從下往上依次是大象、猴子、野兔和吉祥鳥,情趣妙生。

相傳,大象、猴子、野兔和吉祥鳥同住一片森林。一天,吉祥鳥把撿到的一粒種子吐在地上,野兔將其掩埋,大象用鼻子汲水澆灌,猴子也來看護。種子發芽,長成大樹並結滿果實。大家同在樹下乘涼玩耍,猴子們也有了果子吃,而又有了新的種子。如此循環往復,這裡變成了歡樂、祥和、殷實的樂園。一個美麗的傳說,描繪出一個美好的願景。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西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供奉三大世: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大雄寶殿四周置108個轉經筒,幾乎把整座大殿圍得嚴嚴實實。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兩側置佛前供器七珍(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臣寶、將軍寶)與八寶(法輪 、法螺、寶傘 、白蓋 、蓮花 、寶瓶 、金魚、盤長)。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大雄寶殿後,是以大乘之閣為中心的寺院後半部分,這些建築依山就勢,崇臺高起,佈局巧妙靈活,建築形式奇特。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這半部分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象徵世界中心。大乘之閣又名三樣樓(漢族、藏族、印度),是仿西藏三摩耶廟烏策大殿修建,但它的佈局以及營造方法與烏策大殿又不完全相同。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它以藏傳佛教密宗宇宙觀形象為藍圖,仿西藏三摩耶廟格局,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陀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主體建築大乘之閣居中矗立,象徵須彌山,兩側有日、月,周有部洲山,總體就像一駕大型車乘,由大海承載,日、月旋輪,滾滾向前,永不止息。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曼陀羅”為梵語,意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在普寧寺大雄寶殿後,築有高達8.92米的石砌金剛牆,依牆對稱設置東西兩側石階,各42級,寓意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42隻手,托起你步入佛國世界。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大乘之閣雄踞於大型須彌基座之上,基座高1.6米,閣前設寬敞月臺,南出三階,兩側條石砌階,周圍排立石雕雲龍望柱54根。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中為雙龍戲珠石雕御道。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兩側置雲龍燭臺各三隻。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前置銅鑄香爐。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月臺前兩角上設螭首。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大乘之閣是普寧寺的中心建築,通高39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外觀正面6層重簷,喻對稱“六合”,代表佛家“天、地、東、西、南、北”。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東西兩側下設抱廈,出簷五層,意為“五大”,代表佛家“地、 水、火、風、空”。

兩山下簷封以實牆,牆上飾以藏式梯形盲窗。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北面依地勢僅現四層簷,佛教意為四曼,代表佛家“佛像、法器、梵文字母、立體雕像”的四種曼陀羅。前後簷安裝漢式三角六椀菱花窗,頂層面闊收為五間,進深三間,四角各置一座小方亭,擬比四大天王,中間再起一層,用大方亭壓頂,擬比須彌山。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正面簷下懸掛滿、漢 、蒙、藏四種文字乾隆御書“大乘之閣”雲龍陡匾與“鴻庥普蔭”雲龍橫匾,“鴻庥普蔭”意思是佛和菩薩鴻福大德。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閣內為三層樓結構,中為空井,周設迴廊,旋梯型垂直交通方式。主體部分栽設兩圈通柱形成三層垂直框架,上下貫通。內圈的16根通天柱,高達24.47米,從底部一直通到閣頂,撐起4架橫樑。外圈通柱24根,高13.72米,貫穿兩層,兩圈通柱由間枋連結。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閣內金抱柱上懸掛楹聯一副:

耆崛天開,金碧輝煌香界朗;

精藍雲護,栴檀馣靉梵林深。

耆崛,耆闍(qidu)崛山的省略。

栴(zhan)檀,全名栴檀那,香木名,出自南印度摩羅耶山。

馣靉(anai),飄散的香氣。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這裡的山像耆闍崛山那樣天造地設,依山所建的寺廟金碧輝煌,境界開朗;這裡的寺院被祥雲籠罩護持著,栴檀的香氣飄落在梵林深處。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佛像前金抱柱上的楹聯為:

具大神通完十行,

是真清淨現三身。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

佛和菩薩具有深不可測又無所阻礙的神妙大力,完滿地修成了能利他人的十種善行。佛和菩薩修煉到真正清淨的境界,神通廣大能顯現出法身、報身、應身來普渡眾生。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閣內供奉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佛像腳踩1.01米高的蓮花寶座,矗立於1.22米的漢白玉須彌座之上。

塑像比例勻稱,大而不笨,高而不拙。是我國塑像藝術中的佳作。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通高22.28米,腰圍15米,用松、柏、榆、椴、杉五種木材120立方米,重達110噸,僅頭部就5噸多。

觀音菩薩像容貌端正,三目含慈,面部三隻眼表示能回知過去,見知現在,預知未來。佛頂寶冠之上有一尊高1.53米的無量光佛,即阿彌陀佛,是觀音菩薩的老師。菩薩兩手合掌於胸前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之意。大佛共有42隻手臂,除去合掌的雙手外,其餘四十隻手各持法器,手中各有一眼,據佛經講,每隻手和每隻眼掌管25種因果報應,40乘以25剛好是1000,所以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它的含義是觀世音菩薩的手多、眼多、智慧多、有求必應。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關於觀世音菩薩多出的四十隻手和眼睛,還有一段非常有趣的佛教傳說。

觀世音菩薩受佛祖釋迦牟尼之命,發下宏大誓願,以大慈大悲救渡眾生,在眾生沒有成佛之前,自己決不成佛,無奈眾生太多愚鈍。觀世音感到自己的法力實在難以擔此重任,此種想法一萌生,身體頓時成為四十二段。觀世音的恩師無量光佛及時趕到,將碎成四十二段的觀世音的身軀歸攏在一起,用手撫摩著勸慰道:“救渡眾生豈能畏難而成疑惑之心?只要志堅,以佛的智慧和法力,一定能如願。”話音未落,觀世音菩薩分為四十二段的身軀立時合為一體,然而卻多出四十隻手臂和眼睛。觀世音菩薩為了感謝自己的恩師,把無量光佛輕輕的放在自己的頭上,以示尊敬。在普寧寺大乘之閣內供奉的這尊佛像頭頂上,便雕有一尊1.53米高的無量光佛像。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站在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兩側的是身高15.6米的善財和龍女。善財是福城長者五百童子之一,因其參訪53位名師,學得53種知識,得到渡化時已經七百歲了,故為一幅老者模樣。龍女是娑竭羅龍王之女,名尼連茶那,聰明過人,八歲成佛,相貌為穿朝服的貴夫人。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大乘之閣內東西兩側牆壁上,整整齊齊的排列著萬佛龕。每個佛龕內,都有一尊高15釐米的藏泥貼金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將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大乘之閣東西兩側,各建長方形的白臺一座,上置黃琉璃瓦頂廡殿,東為日殿,西為月殿,象徵環繞宇宙世界運行、迴旋出沒於須彌山兩側的太陽和月亮。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閣的東西南北四方,依密宗風、水、火、地之方位,修建了四座形狀各異的重層殿宇,代表須彌山四周鹹海中的四大部洲。

“南贍部洲”是進出四大部洲的門道,座落於正南出入壇城的金剛牆上,其下部為凸字形紅臺,臺上建前窄後寬的紅色梯形殿宇,俗稱三角殿。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臺殿,白臺上設矩形黃琉璃廡殿。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

大乘之閣以北,採用疊石手法,賦予園林色彩,真山與疊石難分。北俱盧洲即建在假山之上,方形紅臺,上建白色方形殿宇,美不勝收。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四大部洲象徵著四大天王鎮守著佛國世界之意,殿內原分別供奉四大天王,現唯有北俱盧洲裡的北方多聞天王是原寺廟之神像,這裡亦稱“財寶天王殿”。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二層樓閣內供奉北方多聞天王,別名施財天,因其專門護持眾生的財富,民間亦稱其為“財寶天王”。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四大部洲的每一部洲兩側,又分置不同形狀的重層白臺兩座,內有踏步可通上下,此謂八小部洲,亦稱八中洲。

東勝神洲前後分別是提訶洲和毗提訶洲;

西牛賀洲前後是舍諦洲和嗢(wà)怛(dá)羅漫怛裡孥(ná)洲;

南贍部洲兩側是遮末羅洲和筏羅遮末羅洲;

北俱盧洲兩側為矩拉婆洲和憍拉婆洲。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大乘之閣的四角矗立著四個不同顏色的方座寶瓶狀喇嘛塔,代表佛教中的四種智慧:

東南角的紅色塔上飾蓮花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西南角綠色塔上飾佛龕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東北角黑色塔上飾十字寶杵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西北角的白色塔上飾法輪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塔身上部置相輪,十三層,代表佛教十三層天。相輪上置承露盤,再上置日、月,陽陰相交產生甘露注入寶瓶;日、月上置火焰,象徵佛教如日、月,火焰永不止息。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大乘之閣後面的佛緣鎖,狀如一座座小山。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這無數的佛緣鎖,寄託著千萬個善男信女的宏願。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妙嚴室,位於大乘之閣東南角,為一座漢式四合院建築,是乾隆皇帝進寺瞻禮時的休憩之所。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室內的龍椅。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講經堂,坐落於大乘之閣西南角,章嘉活佛常在這裡講經。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院內置寶鼎一尊。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殿內供奉無量光佛與八大菩薩。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僧房,大殿外的僧房,是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說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曾有喇嘛二百多人。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上客堂,位於普寧寺西院, 是高僧大德、上等客人進寺講經朝拜之後休息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招待處。如今可為遊客提供食、住、行、遊、購、娛等全方位特色服務。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這裡的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喇嘛塔和日月殿,都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臺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之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尤為大乘之閣的五座鎏金寶頂,是殿閣建築中的一個創造,堪稱我國建築史上的傑作。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整座寺院,集漢、藏等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氣勢宏偉,極具皇家風範。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普寧寺的建築群融合了漢、藏和印度建築藝術風格,構成了以佛為主體的佛國世界形象,其高深遠博的佛教思想與寺廟高超的漢藏建築藝術融為一體,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從而使普寧寺成為民族團結的產物,也是清政府聯繫少數民族的紐帶。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普寧寺這個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每年都定期舉辦八大法會,具體時間如下:


一、除夕夜至正月十五祈願法會;

二、農曆二月二“黃財神修供法會”;

三、農曆二月十八至二月二十“八關齋戒”;

四、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嘛呢經法會;

五、農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結夏安居”法會;

六、農曆七月十五祈願超度法會;

七、農曆十月二十五燃燈節法會;

八、臘月二十九“驅魔法會”。




除八大法會外,每年的“臘八節”都會隆重紀念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 舉辦臘八節施粥祈福活動。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近年來,為確保文物安全,除夕夜已停止對外開放。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門票與交通

門票:80元(含普佑寺),淡季60元(11月30日至3月31日)。

交通:市內乘坐6路、6—1路、26路普寧寺站下車即到。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新拍】承德外八廟之一——普寧寺

李樹,男,承德縣基層糧食企業就職,於2014年1月退休。愛好攝影與旅遊,曾在本欄目登載新拍避暑山莊72景和承德十大景的傳說等系列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