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對比金庸筆下的“木牛流馬”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

《三國演義》中描述,諸葛亮一日乘小車在祁山閒逛,偶遇上方谷,狀似葫蘆,心中大喜,密令杜睿、胡忠找了一千餘工匠在谷中製造木牛流馬。

在演義中,諸葛亮使用木牛流馬運輸劍閣的糧食。為了增加傳奇性,書中還給木牛流馬編了一段故事,諸葛亮誘導司馬懿使用木牛流馬,然後伏兵截獲了魏軍的糧草。

忽一日,長史楊儀入告曰:“即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運謀多時也。前者所積木料,並西川收買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馬,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晝夜轉運不絕也。”

在三國演義中並沒有提到“木牛”和“流馬”具體是如何使用的。實際上,“木牛”和“流馬”很可能是兩種不同的東西,用途也不同。按《三國志-蜀書》記載,諸葛亮分別是在九年(公元231年)和十二年(公元234年)使用的木牛和流馬。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蜀軍北伐,最重要的是糧草,諸葛亮在前幾次北伐中是深有體會的。所以在229年的第三次北伐打的是隴南,拿下了武都、陰平二郡,為的就是是後續北伐保障糧道的順暢。

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攻祁山,這是第四次北伐,走的是祁山大道,沿漢中勉縣-略陽縣-成縣-西和縣-禮縣一路過去的,基本上就是圖中G7011高速公路。歷次北伐的細節可以看 。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對比金庸筆下的“木牛流馬”

第四次北伐祁山大營

從地理位置看,前一次打下隴南的武都、陰平二郡,這次北伐要從蜀國運糧到祁山大營,而蜀中道路險峻,所以採用了木牛來運。

其實古人起名字也很有特點,為什麼一個叫“木牛”,一個叫“流馬”呢?

牛和馬有什麼特點呢?牛,腹闊腰圓,身短,力氣大,行走慢;馬,身長,速度快。光從名字來看,“木牛”很可能是行走的,而“流馬”是在水中漂流的。“流馬”後面會進行分析。

根據《亮集》中的記載,“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又說“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人不大勞,牛不飲食。”和後世複製出來的獨輪車是吻合的。

再來看一下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帶十萬大軍,進行了第五次北伐,這次走的是褒斜道,也就是第一次北伐中趙雲、鄧芝佯攻走的路線。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對比金庸筆下的“木牛流馬”

第五次北伐褒斜道

按《三國志》記載,“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褒谷、斜谷有褒水和斜水,褒水、斜水依山而流,多湍急瀑布,如果用小長條船來運糧的話,遇到湍急處或瀑布處,就把糧草卸下來,把船揹負或扛抬過去,在緩流處再放下,就能盡用地理之便來運糧了。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木牛流馬”都是基於輪式車輛基礎的改良設計。但是依據歷史記載和地理位置分析,“流馬”很可能是類似船型的運載工具,也有可能是對長條狹船進行了改良,帶了輪子,可水陸兩用。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對比金庸筆下的“木牛流馬”

快馬子小舟

金庸筆下的“木牛流馬”

片段1

在《射鵰英雄傳》中黃蓉被裘千丈打傷,受瑛姑指點,去找段皇爺治傷,段皇爺手下有“漁樵耕讀”四弟子,“漁”弟子使用的道具就是“流馬”。

先看地理環境。

兩人上馬而行,依著地圖所示行出七八十里,道路漸窄,再行八九里,道路兩旁山峰壁立,中間一條羊腸小徑,僅容一人勉強通行,小紅馬已前行不得。循著陡路上嶺,約莫走了一個時辰,道路更窄,有些地方郭靖須得將黃蓉橫抱了,兩人側著身子方能過去。

又行一陣,郭靖腹中飢餓……忽聽遠處傳來隱隱水聲,當即加快腳步。空山寂寂,那水聲在山谷間激盪迴響,轟轟洶洶,愈走水聲愈大,待得走上嶺頂,只見一道白龍似的大瀑布從對面雙峰之間奔騰而下,聲勢驚人。

再看一下金庸筆下的“流馬”長什麼樣。

黃蓉失聲低呼,忽聽背後一人大聲驚叫,回過頭來,見那漁人已站在自己身後,左肩上扛了一艘黑黝黝的小船,右手握著兩柄鐵槳,似是要下水去救人。

諸葛亮當年走的褒斜道或許也遇到過這樣的地形。如果運糧隊遇到瀑布,很可能就是下船,揹負船隻(流馬)越過瀑布。我們來看下金庸是怎麼寫的,可以想象一下當年蜀軍運糧的情形。

黃蓉聽他真情流露,不禁眼圈一紅,但心中已有算計,向漁人道:“大叔,你既不肯指點,那也罷了,但有一件事我不明白,你若不說,我可死不瞑目。”漁人問道:“什麼?”黃蓉道:“這山峰光滑如鏡,無路可上,你如肯送我們上山,卻又有什麼法子?”那漁人心想:“若不是我攜帶,他們終究難以上山,這一節說也無妨。”說道:“說難是難,說易卻也甚易。這水流從右首轉過山角,已非瀑布,乃是一道急流,我坐在這鐵舟之中,扳動鐵槳,在急湍中逆流而上,一次送一人,兩次就送兩人上去。”

看到這裡就能知道,漁人的“鐵舟”和諸葛亮發明“流馬”是異曲同工之妙。

片段2

《神鵰俠侶》中楊過與金輪法王一干人進入絕情谷也是使用的“流馬”。

他躍回舟中,指明瞭方向,眾人忙倒轉船頭,划向來路,從那樹叢中劃了進去。溪洞山石離水面不過三尺,眾人須得橫臥艙中,小舟始能劃入。劃了一陣,但見兩邊山峰壁立,抬頭望天,只餘一線。……大石之間稍有縫隙,可容溪水流過。

麻光佐首先叫起來:“糟啦,糟啦,這船沒法劃了。”瀟湘子陰惻惻的道:“你一身牛力,將船提了過去罷。”麻光佐怒道:“我可沒這般大力,除非你殭屍來使妖法。”

金輪國師當二人爭吵之先,早自尋思:“那小舟如何過得這九個石屏風?”聽了二人之言,說道:“憑一人之力,任誰都拔不起這船,咱們六人合力,那就成了。楊兄弟、尹兄和我三人一面,尼兄、瀟湘兄、馬兄三人一面,六人合力齊施如何?”

眾人同聲叫好,依著他的分派,六人分站兩旁,各自在山石上尋到了堅穩立足之處,好在那溪極是狹窄,六人站立兩旁,伸出手來足夠握到船邊。國師叫一聲:“起!”六人同時用力。六人中只楊過與尹克西力氣較小,其餘四人都力兼數人,麻光佐尤具神力,只聽得波的一聲,小舟離開水面,已越過了那九塊大石組成的石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