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生地與熟地有什麼不同?它們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一葉輕舟85


地黃生地與熟地有什麼不同?它們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地黃是十分常用的一味中藥,尤其是熟地黃,在方劑中經常有它的蹤影。那麼在地黃中生地黃和熟地黃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各自都有什麼功效?


其實臨床上經常用的地黃分為三類:鮮地黃,生地黃,熟地黃。這三者均有養陰生津的功效,可以治療陰虛津虧諸證。

鮮地黃:甘苦大寒,滋陰力量比較弱,但是長於清熱涼血,瀉火除煩,可以多用於血熱邪盛,陰虛津虧證等等。


生地黃:甘寒滋潤,涼血的力度稍微弱小,但是在養心腎陰方面功效很好,因此很適合血熱陰傷還有陰虛發熱等都可以用生地黃。

而最後一個就是著名的熟地黃,該中藥具有很好的調經養血,補虛的功效。熟地黃甘潤滋補,是滋腎補血,補益精髓的首選藥。尤其善於治療陰血虧虛導致的月經不調,血虛萎黃,心悸等證,還有就是腎虛精虧引起的腰膝痠軟,頭暈目眩,盜汗遺精等的,並且還可以治療精血不足引起的鬚髮早白。



像比較著名的六味地黃丸其中就有熟地黃這一味藥,著名補血方劑四物湯也有熟地黃,充分說明它滋陰補腎補血的效果不錯。


關注我!帶您正確養生,改善脾虛問題!分享養脾乾貨!


脾胃範兒說中藥


生地黃味甘,苦寒。具有清熱養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高熱煩渴,神志不清,以及由於高熱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等。還可以用於陰虛有熱的腸燥便秘,以及口渴口乾。熟地黃是由生地黃炮製而成,性味甘、微溫,歸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的功效,可用於血虛所致的各種病症。也可用於肝腎陰虛,腰膝痠軟,耳鳴,眩暈,盜汗遺精以及消渴等病症。


中醫毛鳳仙


地黃屬常用中藥材,主產地河南省,是四大懷藥之一。從加工方法不同又可分為鮮地黃,乾地黃即生地,和熟地黃。鮮地黃不需加工,直接藥用,其主要功效是常於清熱涼血,用於熱病引起的鼻出血,小便下血等。用量宜大,一般在50克左右,或壓取汁服用。宜保存在溼沙裡邊,以備應用。乾地黃也稱生地,是由鮮地黃通過烘曬乾燥而成,多用於咽乾口燥,大便秘結,陰虛火旺之體。熟地黃是由乾地黃經過蒸制加工而成,具體加工用生地兌上適量的黃酒,加入理氣的藥物如砂仁,陳皮,木香等,浸潤後放入鍋中蒸透,曬乾,再蒸,經過九蒸九曬,使內部變黑即為熟地黃。其功效有補血補肝腎的作用,多用於治療血虛,肝腎虛等症。如四物湯,地黃丸等也都重用了熟地黃。


為人排憂解難


地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懷慶地黃的根。分生地和加工製品熟地。主產河南、陝西、浙江等地。以乾燥根入藥。

生地屬清熱涼血類藥。性味甘、苦,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折火,滋液救陰,養陰清熱,生津止渴之功。常用於以下疾患:1、溫熱病。2、消渴病。3、吐血。4、衄血。5、小便不通。6、月經過多。7、便血等。

常用量9一30克,水煎服。生用清熱生津,炒炭止血。注意!脾虛有溼,腹滿便溏慎用或忌用;生地為大寒陰柔之品,有涼脾敗胃,導致瀉洩、腹脹之弊,不宜長服。《本草從新》:“瀉小腸火,清燥金,平諸血道,消瘀通。”

熟地乃用生地經用黃酒拌悶久蒸久曬的複製品,以複製加工品入藥。經過加工後,性味用途大有改變。性味甘,微苦,微溫。歸心、肝、腎經。為補益類補血之要藥。

功能:補血調經,滋陰補腎。傳統中醫多用於以下疾患:1、心肝血虛之面色不華。2、心悸怔忡。3、失眠。4、月經不調。5、肝腎陰虛之遺精。6、盜汗。7、房勞虛損。8、尿頻。9、失血。10、牙疼。11、熱渴頭痛等。

常用量9一15克,水煎服。注意!熟地甘潤滋膩,可助溼礙胃,影響運化,若腹脹便溏,或氣滯、痰多均當慎用。或加芳香健胃藥同用。《本草綱目》認為:“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發,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

生地特點:質潤苦寒,其性平和,能清心熱,滋陰液,瀉腑熱,滑大腸,通小便;瀉陽明平火,涼血熱而歸經;清胃熱、養胃陰、益胃氣、生津液、補五臟、通血脈。

熟地特點:苦甘而溫,質潤滋膩,能養五臟、化陰血、調肝氣、養心血,為血中之血藥,補血調經之佳品;熟地其性緩和,守而不走,能補腎生精,封填骨髓,為補腎生精之要藥。

明白了吧?欲知更多相關知識,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一葉輕舟85將為你的諮詢解答,感謝閱讀和熱心贊評。未經允許,不得搬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