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出生於綿州,籍貫吉州廬陵永豐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歐陽修於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世稱歐陽文忠公。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

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曾主修《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1010年,歐陽觀去世,年僅4歲歐陽修與母親鄭氏相依為命,前往隨州投奔歐陽修的叔叔歐陽曄。

歐陽曄在隨州任推官二十五年,為人正直,尤以廉潔自恃,其為人對年幼的歐陽修產生了重要影響。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曄家不是很富裕,好在鄭氏出身江南名門望族,知書識理,是受過教育的大家閨秀,用荻稈(蘆杆當筆)在沙地上教歐陽修讀書寫字(畫荻教子)。

歐陽修十歲時,從隨州大姓李氏家中得到唐代詩人韓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手不釋卷。

歐陽修的科舉之路可謂坎坷。17歲應試未中,1026年再試又未取。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1029年春,由胥偃保舉,歐陽修就試於開封府國子監。

在國子學的廣文館試、國學解試中均獲第一名,成為監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禮部省試中再獲第一,成為省元。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1030年,歐陽修參與由仁宗主持的殿試在崇政殿舉行,唱十四名,位列二甲進士及第。

主考官晏殊後來回憶,未能奪魁,主要是鋒芒過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

被授任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充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

歐陽修剛一中進士,就被恩師胥偃定為女婿。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1031年三月,歐陽修抵達洛陽,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

歐陽修等人憑藉自己豐富的學識,以效法先秦兩漢的古人為手段,力圖打破當時陳腐的文風,推行“古文”。

在錢惟演的支持下,歐陽修等人有了充分的時間去琢磨古文創作。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1034年,歐陽修被召試學士院,授官宣德郎,回京任館閣校勘,參與編修《崇文總目》。

1036年,與歐陽修交往頗深的范仲淹著手呼籲改革,後來范仲淹被貶饒州。歐陽修也被貶為夷陵縣令。

1040年,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後奉命知諫院。

1043年,出任右正言、知制誥。當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成為革新派干將,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

1045年,範、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被貶知滁州,揚州、潁州、應天府等地。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滁州,歐陽修寫下了《醉翁亭記》,古文藝術達到成熟。1049年回朝,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

1054年八月,歐陽修又遭誣陷被貶。命令剛剛下達,仁宗就後悔了,歐陽修以翰林學士留朝,開始修撰史書。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1057年二月,歐陽修擔任禮部貢舉的主考官,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文風,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對北宋文風轉變有很大影響。

歐陽修也看到一份較好的答卷,文章語言流暢,說理透徹。歐陽修估計是自己學生曾鞏的,這種文風需要鼓勵,但畢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這份卷子取成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後,才發現這份卷子的作者是蘇軾。與蘇軾一同被歐陽修錄取的,還有他的弟弟蘇轍,以及北宋文壇上的一批重要人物。

歐陽修以其卓越的識人之明,為北宋及整個中國文學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貢獻。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放榜的時候,考生紛紛鬧事,甚至有人說要到街上截住歐陽修痛打。仁宗充分相信歐陽修的人品和判斷力,給予了他極大的支持。

1060年,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

1072年9月22日,歐陽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歲。1085年十一月,加贈太師,追封康國公。

歐陽修認為儒家之道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歐陽修文道並重。

歐陽修自幼喜愛韓、柳古文,後來寫作古文也以韓、柳為學習典範。從而為北宋的詩文革新建立了正確的指導思想,也為宋代古文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歐陽修對待寫作的態度極為嚴肅,往往反覆修改才定稿。深厚的學養和辛勤的實踐使他的散文創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的散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無論是議論,還是敘事,都是有為而作,有感而發。

歐陽修的語言簡潔流暢,文氣紆徐委婉,創造了一種平易自然的新風格,在韓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別開生面。

歐陽修領導的北宋古文運動取得完全成功,結束了駢文從南北朝以來長達六百年的統治地位,為以後元明清九百年間提供了一種便於論事說理、抒情述志的新型古文。歐陽修也成為一代文章宗師。

一生桃李滿天下,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都得到過他的激賞與推薦。“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

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影響。

正是歐陽修堪為人師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傳的蘇門四學士的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才有了曾鞏、王安石。


蘇先生讀史|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