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低年級小學生閱讀名著合適嗎?

張雨凡517


名著的閱讀,有很多普及版的,還帶拼音插畫,低年級的孩子可以無障礙閱讀了。

現在的孩子,外來的吸引太多太多了,手機排第一,電視排第二,遊戲啦視頻啦等等等,盡是一些快餐文化,大多數的內容沒什麼營養的,僅是打發了時間,消耗了眼睛而已!

那麼我們家長應該去引導孩子,讓孩子去看看名著,一起閱讀,也可以在書房裡,各自閱讀自己有興趣的圖書,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從小培養,何樂而不為?!

而且閱讀的積累,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作文能力,都有極大的幫助。所以我們家長推薦合適孩子年齡,適合孩子興趣來閱讀的名著,極有幫助。



歷經滄海中年漢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有必要的,但是其實我們都知道四大名著的內容,好多都是成人化的,文言文版更晦澀難懂,很多學校老師要求孩子看四大名著或者我們讓孩子多瞭解,但是孩子適合看這些嗎?

對於小學生來說,並不太鼓勵直接閱讀原著,畢竟這個階段還無法有效的閱讀任何一個完整的篇章。因此,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建議從連環畫開始閱讀。如果孩子進入了小學高年級,就可以開始閱讀白話版本的四大名著了。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四大名著連環畫,給孩子看的話,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量力而為。


我最棒我是


我覺得是可以的 可以讓小孩初步認識下故事的情節,大人也可以陪同一起閱讀,引導孩子對閱讀的興趣愛好,可以從簡單簡易版的名著開始,多引導孩子的閱讀能力,認識能力!


涵皓媽媽


這個因人而異。有的孩子讀書早,讀書多,愛讀書,理解能力自然強,所以根據他的興趣愛好,選擇性的讀,理解到哪個程度,就到哪個程度。隨著他長大,思維開闊了,再讀起原來的名著很可能會有新的理解。如果他不願意讀,那就不要勉強了


誰動了我的馬尾辮


可以的 可以看簡易版的名著,初步瞭解故事大概,引導孩子的興趣[耶]


情深鷺島


我覺得合適,讀書是從小養成的一種習慣,而且名著對於我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初中的知識也包含名著,讓你的孩子早些接觸名著就在學習上早邁出一步,當然小學生看的名著要選擇他自己能理解的範圍,等大些時再讓他看文言文版本的名著,這對他以後翻譯古詩文也是很有幫助的[機智][機智][機智][機智]



小辮想暴富


馬克·吐溫說過一句話,“名著就是那種人人都說好,但不怎麼讀的書。”很多的家長都提出過這種疑問:連成年人都“啃”不下去的書,逼著孩子去讀有用嗎?

大家先拋開這個問題,看看從去年9月新學期開始,語文教材的大改版,小學各個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小學六年級,課外閱讀的要求是100萬字!試卷中,名著閱讀的考題比例越來越大,所以孩子們必須要去讀名著。

那麼如果不用考試呢?還有必要讓孩子讀名著嗎?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都看過《朗讀者》,看過《中國詩詞大會》,認識了董卿,她的氣質,一顰一笑,一字一句都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征服了所有人!而這種魅力與董卿喜愛讀書有關。她從小就被父親逼著讀書,中學時,三五天讀一本名著,現在即便工作再忙,每天都會保證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最高級的保養品不是昂貴的化妝品,而是世界經典名著。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讀世界經典名著?有必要嗎?我再舉一個例子:曾經有位語文老師做過一個實驗:讓自己讓剛剛上初中一年級的兒子和上初中三年級的侄女,參加了高三的語文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後,讓所有人驚訝的是:兩個讀初中孩子的平均分竟然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兩個孩子靠什麼得到這樣的成績呢?這位老師說,靠的是從小開始的大量的適合他們的名篇名著的閱讀。

雖然孩子們可能暫時讀不太懂那些名著,但那裡面裡就藏著我們想要教給孩子的人生哲理。通過閱讀得到的人生感悟,跟老師、家長喋喋不休的嘮叨完全不一樣,那些會像電視劇,像動畫片深深的刻在孩子心裡。很多簡單但是必要的人生觀價值觀,就這樣通過書籍,讓孩子身臨其境的感知到。

愛讀世雖界名著的孩子,會有超出年齡的眼界和心胸。讀世界名著,就好像站在大師的肩膀上看世界。現在的孩子們的生活大部分被手機,被遊戲主宰了,可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呢?孩子們的未來呢?永遠沉浸在虛擬的世界中嗎?“少年強則中國強”,這樣下去拿什麼去建設祖國?他們缺的就是閱讀!

現在父母最愛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可你想過嗎?有一種孩子叫做別人家的孩子,也有一種父母叫做別人家的父母!想讓你的孩子變成“別人家的孩子嗎?”,那就讓孩子去讀書吧,讓孩子去讀經典名著吧,沒有比這更好的教育方法了!


藍橋清吟


我們都明白,人的時間有限,所以讀書就要讀好書,看名著。這無可厚非。但作為初涉閱讀世界的小學生,絕大多數孩子,對絕大多數名著根本看不懂,這個時候,如果一味地讓他們去讀名著,勢必會破壞他們的閱讀興趣。

兒子學校就給孩子們佈置了必讀書,其中大多數是名著。我們按要求買了些,比如《駱駝祥子》、《簡愛》、《童年》等,我們自己也買了些,但兒子讀得不多。每次要求兒子讀,他都只是翻翻,他說名著實在是無趣,讀不進去。

兒子說的是大實話。大多數名著不像童話,不像有些兒童文學那樣,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不像科學書籍那麼神奇而富有趣味。

但凡名著都是作者對生活有著深刻的領悟,對思想高度的概括,其思想深隧,飽含哲理,語言精闢,邏輯嚴密。所以,讀書確實需要讀好書,看名著,才能對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人文素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我們該如何處理“讀好書”與孩子“讀不懂名著”這個矛盾呢?

一、 名著閱讀需要“引領”。

小學生的生活閱歷還有限,閱讀儲備量也不夠,而名著所蘊含的人生哲理非常深刻,思想跨度非常大,一般的小學生很難看得懂。所以如果要看名著,可以從那些經過名家精簡的青少版名著入手。這些精簡了的名著,通俗易懂,思想跨度不大,孩子們可以通過對它們的閱讀,通過名家的改版引導,逐步過度到原著閱讀。

很多人反對精簡版名著,說它不僅破壞了原著的原貌,而且像白開水一樣,寡淡無味。這需要一分為二看待這個問題。當你的閱讀水平不高,人文素養還很低時,就拿絕大多數小學生來說,你直接讓他們去看名著原著,可能會像看“天書”一樣,雲裡霧裡根本理解不了。讀不懂就不會有閱讀的興趣。這時,我們是選擇強迫孩子看他不懂的“天書”好,還是讓他看通俗易懂的簡易版好,答案肯定是前者。當然,如果只停留在看簡易版的名著階段,收穫肯定不大,閱讀水平也難於得到提高。

那要如何引導孩子去閱讀名著呢?

以我讀《論語》為例。

學生時代,我對《論語》是敬而遠之,那些“之乎者也”不僅難懂,而且枯燥無趣。雖然如此,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論語觀,讓我內心一直嚮往它,所以買過很多原著版或翻譯版的《論語》,也會偶爾翻一下,但由於看不懂,更別說引用到生活中去,所以一直沒有愛上它,也一直沒有完全的看完過它。直到一次在新華書店,偶爾看到馮家祿註解的《論語三解》一書,覺得註解的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買回後一口氣看了兩遍,我才開始對讀《論語》上心。於是趁熱打鐵,接著又連續讀了兩遍南懷瑾的《論語別裁》,這時我真正愛上了論語。為了繼續深入讀下去,我又買了名家錢穆的《論語新解》來讀。錢穆版是我看過的對照註解最全最廣的版本,但由於錢穆的註解全是半白半文,讀起來一知半解,非常吃力,所以讀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停下來了。

為了讀懂名家經典錢穆版《論語》,我開始採取由淺入深的方式,於是買了朱永新主編的嵌式閱讀青少版論語來讀,以逐步提高對論語的理解。這個版本註解的不錯,不僅有白話翻譯,也有智慧評析閱讀,他讓論語與生活發現關係,這樣的註解更貼近生活,也就更有吸引力。缺點是對成人來說,它是精簡版。現在我又把《論語新解》和《紀連海談論語》對照,兩本書同時讀。由於《紀連海談論語》更通俗易懂,更貼近生活,而且引用了很多歷史故事去闡述論語所蘊含的道理,這樣我可以通過它的閱讀,去註解或者是導讀《論語新解》。果然,現在讀錢穆版《論語》就輕鬆許多。

可見,不同作家對《論語》的註解、導讀,是引領我讀懂《論語》的老師,是他們一步一步讓我愛上《論語》。

再舉一個現代文學名著的例子。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是舉世聞名的名著,但我一直沒有去讀它的動力。《老人與海》故事情節很簡單,就是寫了一個老人出海打魚,遇上一條大馬丁魚並與之搏鬥的故事,中心也就是“人可以被消滅,但不可以被打敗”。這種名著,如果小學生去讀它,能被它故事情節吸引的孩子肯定不多,能讀懂它的就可能更是鳳毛麟角。我也如此。

直到有一次在廣州圖書館,讀到了一本麥家等四位作家寫的《好好讀書——名家給年輕人的讀書課》一書,其中麥家對《老人與海》的評析,讓我立即對《老人與海》產生了興趣。回到旅館後,立即用手機找出,一口氣讀完了這遍中篇小說,由於意猶未盡,回家後又讀了一遍。

從我對名著的閱讀過程中,可以看出,如果讀名著前,能先從別人,特別是名家對名著的評析中,瞭解名著,熟悉名著,通過他們對名著的引導,再去讀名著,更能夠建立我們與名著之間的關係,也更能拉近我們與名著之間的距離。這樣,也就更容易讀懂名著愛上名著。

那麼,作為還是小學生的孩子,又該如何引導他們讀名著呢?

二、 引導孩子和名著建立親密關係。

小學的孩子,還不太會像我們大人一樣去讀名著的各種評析、名著導讀,那麼對他們最好的引導者就是父母。父母可以通過親子共讀的方式,與孩子共讀一本名著,通過共讀,幫助孩子理解名著內容,共同探討名著內容,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看不懂而排斥名著。

如果父母有時間,能在推薦給孩子前自己先看一遍名著,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就能讓推薦更有針對性。比如,你可以把你書中的內容等故事情節,用你的話分享給孩子聽,通過你的分享,達到吸引孩子的目的。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通過朋友的分享瞭解了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一書,我借朋友的書看完後,覺得確實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也覺得很有必要推薦給兒子讀。於是自己又買了一本,並在他面前,大談特談此書的好處,把我對此書的讀後感受,及書中可能吸引孩子的內容分享給兒子聽。比如我講了書中主人公之一的“北見”受到高年級孩子霸凌的故事給兒子聽,其目的是在兒子心中建立此書的“好書”形象,以吸引他。果然兒子心癢癢,在我的要求和吸引下,他略讀了此書。

但我覺得還不夠,於是我又要求我們一起再共讀此書。

所以,對孩子讀名著,我們不能一味的、以任務的形式去要求,而是要通過巧妙的方式,引導孩子與需要他們讀的名著之間,建立親密的閱讀關係,只有在他們認識了所要讀的名著各種優點後,他們才可能捧起它。就像交友一樣,通過一步一步認識對方的優點,才會相交相知。


公務員之路


可以吧!


差旅見聞記錄


養成習慣,播下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