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重視閱讀教學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初探

所謂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和認識歷史的過程中通過史料蒐集、史料整理、史料考證與辨偽等活動後得到可信的史料,並據此努力重構歷史真實,形成正確歷史觀的一種史學修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已經成為相關人員關注的重點內容,而閱讀教學法作為一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應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高中歷史重視閱讀教學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初探

一、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重要意義

1.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在高中歷史學習中,歷史思維能力被認為是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要求學生可以理解、解釋歷史,並把握歷史的發展脈絡,並對歷史事件作出客觀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可以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掌握高中歷史知識點,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靈活運用歷史思維方法,並獨立、科學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滿足《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對學生提出的相關要求。

同時,歷史思維的培養需要思維材料的支持,史料是高中歷史教師開展教學的基礎,也被認為是學生歷史思維形成的核心。 學生通過對史料的分析與解讀,可以結合課本的知識點內容,由淺入深地瞭解知識點內容,並在突破固有思維認知的基礎上,對歷史資料有更深刻的瞭解。

2.有助於學生養成正確的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被認為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必備素養,代表著對特定空間以及事物的聯繫進行分析觀察的一種能力。一般學生在瞭解高中歷史的知識點時,需要通過時空觀念來形成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瞭解,並逐步培養“史料實證”素養,最終獲得對歷史信息的認知。 但是在實際上,很多學生的時空觀念都處於破碎、割裂的狀態,所以為了有效避免上述問題的發展,在歷史教學中就需要通過“史料實證”的方法,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樹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鏈條,並將那些破碎的知識點信息串聯起來,圍繞歷史事件所處的特殊時期開展分析,瞭解歷史的本來面目。這樣,在“史料實證”的支持下,學生可以對已知的史料信息進行發掘,形成自己的時空觀念認知。

高中歷史重視閱讀教學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初探

二、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

雖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實際上,現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並不理想,突出表現為兩個方面的問題: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於關注史料,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過於關注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會選擇收集大量的史料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但是在這種模式下,整個歷史課堂教學的側重點逐漸偏向史料,而忽視了學生的個體性特徵,如部分學生對史料缺乏足夠的認識,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史料知識點的理解能力。

(2)教師在教學中過多使用史料,使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時間。

目前,在開展史料教學時,教師習慣通過大量的史料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但是現有的課堂教學時長普遍為45分鐘,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所補充的史料多達三十餘條,這就會導致學生難以深入瞭解史料內容。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還受到諸多的限制。因此,教師必須要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全面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三、在閱讀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策略

1.從閱讀教學入手,培養學生的史料觀

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了解閱讀教學的特殊性,並以現有的史料為切入點,從多個層次開展閱讀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以“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採用閱讀教學法,在上課之前展示所收集的史料,如餘孚的《重新啟蒙:五四運動九十週年反思》等。 在展示史料之後,要求學生放聲朗讀:陳獨秀的啟蒙運動是一種比孫中山更徹底的革命……建立起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通過對這一組史料的瞭解,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了“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從上述案例可知,通過閱讀教學,學生對“五四運動”的重要意義有了正確的認識,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歷史思維,也讓學生對知識點有了更加全面的認知,達到了閱讀教學的目的。

2.科學選擇閱讀素材,充分把握課堂教學節奏

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充分把握閱讀教學的核心,以學生的特徵為切入點,通過科學選擇閱讀素材,達到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目的。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徵,教師可以對閱讀教學的開展方式進行創新。例如,在講解“中國近代史”中的“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將《時局圖》作為史料,要求學生閱讀與《時局圖》有關的內容。在開展課堂閱讀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簡單介紹《時局圖》的背景資料,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然後讓學生進行閱讀,讓其他同學知道當時的悲慘歷史。通過學生抑揚頓挫的閱讀,其他同學的情緒也被快速調動起來,不僅深化了學生對知識點內容的認識,也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時局圖》作為教學的切入點,有效調動了學生的氛圍,使學生的注意力與精神可以全身心投入到閱讀中,讓閱讀變得更有效率;而對於學生而言,分析《時局圖》本身就是培養“史料實證”素養的過程,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3.以問題引領史料的閱讀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設計理想的問題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是因為“史料實證”能力的關鍵就是要培養學生理解、閱讀、論證的能力。而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對史料的理解與認知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對於教師而言,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以問題引領史料閱讀教學的開展則成為整個教學的重點內容。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提出多種問題,深化學生對史料的理解。 以“羅斯福新政”一課為例,為了讓學生對“羅斯福新政”的相關知識點有更深的瞭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提出多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內容。 而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各種史料,包括吳文忠等翻譯的《新政VS大蕭條》、鄧蜀生的《羅斯福》等,為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

從效果來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掌握知識點,使學生的閱讀更有針對性。

高中歷史重視閱讀教學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初探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並利用各種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閱讀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提升“史料實證”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