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有宋,为什么做了赵匡胤时期,还用宋?

红雨说历史


古代的封建皇朝,有这么一种说法,那就是每个国号和人的名字一样,是有气运寄托的。就像命理中说的那样:“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鬼神九交贵人十修身”,名字的作用甚至排到了第六位,有一个好名对人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而国号就更严重了,人名可以重复,但是国号不能重复,因为上天就给你这么多国运,前朝用完了,后朝再取这个名字就不吉利了。所以,但凡割据势力取前朝国号,都没有成功过。

可赵匡胤为什么要用南朝刘宋的国号呢?那是因为,以上的说法都是后世文人小说家用上帝视角,以结果套理论,编出来忽悠人的。不然后世那么多取前朝年号的势力,是本着怎样的一种精神自取灭亡的啊!

但是,话又说回来,古代政权取国号还真是有一定潜规则的。在中国早期,其实都是以国君的氏或者说是部落所在地的名字为国号。举个例子,比如秦国。

秦国的的祖先是舜帝时期的伯益,因为鸟兽驯养的好,又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嬴姓。传到商朝末年,嬴姓先祖飞廉、恶来因为站在纣王一边,兵变被周武王处死,使嬴姓绝祀。这种绝祀并非血脉的断绝,而是嬴姓爵位的失去,使他失去祭祀的资格,从诸侯的地位跌落。

所以嬴姓的后代中有一支就世代恭敬侍奉周王室,希望能够恢复诸侯地位。到了周穆王时,嬴姓后代中的造父得到了为周穆王架马车的机会(从古至今领导的司机都是很重要,很有前途的职位),并在平定徐偃王叛乱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虽然嬴姓的祭祀没有被恢复,但被周穆王封在赵城,算是恢复了诸侯的地位。于是造父后代,以及其他嬴氏族人都以赵为氏,称嬴姓赵氏,后来战国七雄中的赵国便以此而来。

后来有一支嬴姓从赵城中迁居到了 西犬丘发展,数代之后,这一支首领大骆的儿子非子,因为善于养马而被周孝王召见。孝王有意废掉大骆嫡子成,改立非子为继承人。但是成的外公是申侯,他劝阻了孝王,并表示嬴氏的香火祭祀到现在还没有人继承,不如把非子分离出来恢复嬴氏的祭祀。

周孝王采纳了这个建议,让非子延续嬴姓的香火祭祀,并封到了秦,称嬴秦,后来这一支便逐渐发展成为了秦国。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前秦时期的国号并不是随便取的,他代表了世系血统,是祭祀的依据,乱取国号可能在当时人眼中,就和我们祭祀的时候拜别人家的祖先一样。所以,我们也看到,在姓氏的发展过程中,前秦时期国家灭亡后,王室和百姓以国号为姓的现象非常正常和普遍。

这就像很多人怀疑,秦国灭亡后,秦始皇的后人们都哪去了?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姓了秦姓,秦国王室我看来嬴姓秦氏其实更准确一点。

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姓赵,应该算是伯益之后,出自嬴姓。所以如果按上述的标准,赵匡胤的国号为“赵”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一点,那他为什么取国号为宋呢?

那是因为前秦时期,部落宗族还有很大的影响力,是国家的主要组成形式。其实那时候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家族,与其说是秦国、赵国、魏国等,还不如说是秦家、赵家、魏家等。

但是到了秦汉之后,这种宗族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渐消弱,真正国家的形式开始出现。正如我们现在即使遇到同姓,虽有亲切感,但已经不会轻易的马上划为同一个群体了。所以前秦的这种取国号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了,国家开始从一个宗族血脉联合转变为一个以共同利益团结在一起的政治团体。

因此,秦后统一天下的刘邦,没有用自己的姓氏“刘”做为国号,而是选择了自己的封号,可以代表自己整个政治集团的名字“汉”,作为国号。从此开始,这成为了历代国号新的潜规则,曹操曾经被封为魏公,所以国号为魏;司马昭曾经被曹髦封为晋王,所以国号为晋;刘裕祖籍彭城,是故宋地,所以曾被封为宋王,因此后来国号为宋;杨坚分父亲杨忠曾被封为“随国公”,但是杨坚后来认为随有随走的意思不详,改为“隋”;李渊父亲李虎曾被封为“唐国公”,所以后来国号为唐。

至于赵匡胤,在周恭帝继位后,被任命为归德节度使,驻宋州,所以赵匡胤也称宋州节度使,因此他称帝后便以此为国号,称为“宋”。这一点,在其即位诏书中也曾提到过:

“汉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故宜国号‘大宋’。”


因此,所谓的国号其实只是代表统治集团的称号而已,并没有太多玄之又玄的成分在内。天下乃是百姓万民的天下,得民心则方能得天下,没有那个朝代仅仅依靠一个名字就能千秋万代的。


潘不安讲究史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曾任归德军节度使。

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定国号为宋。

在史学界一般称,南北朝的宋为刘宋,而称赵匡胤的宋为宋。

说明什么?老赵家的宋是正宗。虽然两个都是夺权而来的。

但是赵匡胤,至少流血事件几无,再加上把柴家假模假样的供起来。

其实柴家己无直系后代,多亏了赵宋对老柴家的计划生育,加人道毁灭!

而刘裕,把欣然让位一生悲苦的晋恭帝,闷死!

刘裕尽屠前秦姚氏一族,连妇女也不放过。

史载,姚泓被杀后,建康百里之内,草木皆燋死焉,让人不忍!

当刘裕的士兵在营内砍瓜切菜一样的处死后秦宗室。

而老刘可否记起?

姚兴昔日是他不动一刀一枪就收回十二郡的旧情。当时他平定恒玄不久,立足未稳,如此天大一个人情,难道就这样以杀人子孙相报吗?

没几代,老刘的子孙也同样下场!

而老赵的后代稍好点,没灭完,南渡时还捡了缺,当了好几代小皇帝。


蓉儿是妹纸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从认识朝代的名称一般都会用些什么字开始,后代历朝历代的选用的名称大都是周朝已经有了的称号,表示承接周统,以示对祖先的缅怀,当然也有例外,这种例子越接近现代越多。

古人对朝代的名称大都是开国帝皇根据皇帝势力开始起步的地方为基础或者是该朝代首都的属地或者是皇帝的出生地起名或者是祈求上天所得。不过无论命名根据到底是哪一种,王朝命名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神化王朝的统治。

比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是从汉中起步,至于汉中之所叫汉中,是因为汉中是汉江中游。汉江之所以汉江,是因为夜空中有一个明亮的星系叫银河,古人将之称为银汉。

而之所以有银汉的诞生,是因为炎黄时代某位星象学家的努力观察得出的结果。这位星象学家夜观星象,结果当时或后来的某一日脑海中涌出了汉这个字。

他或者后来的某个人又鬼使神差地将银河命名为银汉。

他们的成果客观上为后来刘邦命名他开创的朝代奠定了文字基础。取国号为汉,可以印证刘邦是天帝之子,承受天的旨意,最终使刘邦稳定王朝统治。

又比如三国时候的魏国曹操把都城定在许昌,许昌在春秋战国时候属于魏国,因此国号为魏。也有一种可能是曹操仰慕春秋时魏国的强大而定国号为魏。

再比如晋朝,晋朝开始的三个皇帝的出生地是在春秋时晋国境内,司马家从司马懿到司马炎全都在曾经西晋的属地河内郡县(春秋时为晋国领地)出生,之所以不以取代了晋国管理河内的魏国为名,是因为晋国是霸主地位,而魏国是取代了晋国地位的人,还是前朝的国号。

再比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被封为了唐国公,而之所以称为唐国公,到底还是因为他是在唐地出生的,或者至少同唐地有着很深的渊源,这其中的故事我们无从得知。只是李家是在山西境内的唐地开始一步一步获得天下的事实却是广为人知的,因此,国号为唐不足为奇。

到了明朝,草根出生的朱元璋决定不从历史中得出国号,而是决定通过祭天得出国号,并最终得出来明的国号。

回到正题,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南朝宋刘裕是南朝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两个地方都不是宋地。据此猜测,刘裕之所以将朝代命名为宋,是表明他想要北伐河南,向被收复失地的决心,可惜的是,在收复了河南一带之后,刘裕就因为后方不稳而没能继续北伐。

查询史料,得知宋朝之所以称为宋,主要是因为赵匡胤曾为归德节度使,驻于宋州,春秋时期宋州为宋国故地(今河南商丘一带)。

之所以不怕同前朝重名,大概是因为南朝宋刘裕同赵匡胤几乎同样是庶民出身,而且刘裕还自称是承受汉统的皇帝。据此推断,赵匡胤有可能是刘裕的小迷弟,赵匡胤很有可能是在知道裕的事迹之后决定将朝代命名为宋的。南方钱越的投降一是宋的强大, 二是宋国的国号承接汉统,试想如果宋国是外族人统治的国度,那不管宋国再强大,钱越也极有可能顽抗到底。

此外,赵匡胤命名朝代为宋同样表达了北伐的决心,后来的他力图向北收复幽云十六州,遗憾的是他没有成功。为了显示他继承皇帝承接的是天的旨意和先祖的夙愿,再加上宋地就是他开始征伐天下的根据地,因此他将国号依旧将国号定为宋。这样做在当时看来,既可以稳定经历五代十国长期战乱已经混乱的汉民族的人心,又可以表达向北征伐的决心。

巧合的是,无论是春秋宋,南朝宋,还是两宋,经济都相当发达,这种巧合就像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只可惜,经济上的发达并不能拯救军事上的落后。


结缘帐本


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前明了,即古代那么多朝代,它们是怎么命名的呢?这个疑问明白了,题主的疑问自然会迎刃而解。

那么古代的朝代到底是怎么命名的,大体来说可以从五个方面去探讨:

其一是由部落或者部族联盟的名称命名,比如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朝代——契丹,它的朝代名就是由此而来。

第二种嘛就是根据自己或者祖上受封的爵位来命名,这个就比较多了,比如汉的由来就源自于刘邦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刘邦受封的汉王而得名,唐朝也是如此。至于南北朝时期的宋情况和此类似,但又略有不同,一会儿再解析。

第三种就很特别,以自己姓氏来命名朝代,熟读过历史的应该都能想到这个独一无二的朝代吧?没错,它就是陈霸先建立的陈朝,两千多年以来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第四种也很有趣,根据谶言来决定自己朝代的名字,当然这个谶言的寓意要么非常吉祥,要么对自己建国有利,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南齐其朝代名就是因为:民间有谶歌云:“金刀利刃齐刈之”,这么一句谶言决定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齐要取代宋。至于这句话是怎么流传出去的,就不过多阐述。

第五种的命名可以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来举例,那就是以开国者自己的驻地来命名,赵匡胤在当节度使时驻地在宋州,古宋国的地界,因而赵匡胤取代后周后就以宋来命名自己新建立的王朝。


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有点特殊,它的朝代名由来是第二种缘由的升级版,刘裕是西汉开国帝王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后代,刘裕的祖籍地在彭城,而彭城在古时是宋国的疆域,这为刘裕得名宋提供契机。

刘裕我们都知道东晋的终结者,他以禅让的方式取代东晋最后一位帝王司马德文,不过在取代之前,刘裕就早已架空了东晋皇室。原本出身贫寒的他依靠战功在朝堂站稳脚跟,之后刘裕通过一些列的运作,再加之惊人的战功在公元418年,刘裕接受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的官职,以十郡建“宋国”,受封为宋公,并受九锡殊礼。


之后刘裕代晋建国后就以宋来命名自己的朝代,赵匡胤后来也建立了宋朝,为了以示区别刘裕所建的朝代被称为刘宋,赵匡胤建立的宋朝被称为赵宋。

至于朝代名又不是一个王朝的专属,前人可以用后人自然也可以,比如周,就有不同的几个王朝在使用,汉也是如此,宋自然也可以被多个王朝使用。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这个 问题很有趣。

实际上,历史长河里有很多国号重复的,不是一般的多,是非常多,有的有一定关系,有的也没有任何关系。

国号一次性的最多出现是在每一次国家分裂时期,最早的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春秋五霸大家都记得吧,齐,晋,宋,秦,楚,是不是感觉话国号很熟悉,这里已经出现了宋,还有几百年后司马懿家族的晋,在这时已经有了,还有战国七雄,相信大家也不陌生,齐楚燕韩赵魏琴,当然还有一些小国,郑,卫,蔡,陈,徐,吴,越等。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东周时期,不止百家争鸣奠定了华夏以后五千年的思想文化基础,就连以后很多朝代的国名都在这段时间内取好了名字。


第二个国号大爆发的时期,是在南北朝,大家熟悉的南朝,宋齐梁陈,是不是感觉跟春秋战国的名字差不多,还有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些称号大部分在春秋战国就已经有了。




第三次国号大爆发时期是在唐朝覆灭后的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其实这个后字是现代人加上去的,为了好跟前面的很多朝代区分,后唐跟唐朝有一定关系,是唐朝李氏家族建立的,十国里面还有一个南唐,大家都知道的南唐诗人皇帝李煜,其实人家也叫做唐,延续的是唐朝的好火种,南唐也是为了跟后唐区分。

在举个例子,比如,三国刘备建立的蜀汉也是汉王朝的继续,三国东吴实际上就是吴,跟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勾践的吴有一定关系,因为他们都处于吴越地区,就是江南这一代。



还有,包括像吴,越,蜀,楚,齐这些国号在不同时期出现,是有地域的关系,那个地方大家习惯那么叫,所以先后虽然隔很久,建立政权,也都采用地域名,比如齐就是山东附近,楚就是长江南方地区,越就起两广福建,吴就是浙江。

有些王朝的国号,则可以说是血缘的关系,比如西周,东周。熟悉的西汉,东汉,都是刘邦的子孙,北宋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嫡系,南宋则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嫡系。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就是南宋时期,女真族建立了金,明末,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一个是完颜氏,一个是爱新觉罗氏,种群不一样,但是种族是一样的。

除了血缘,地域关系,其他的国号重复则没有太大关系了。

回到问题,南北朝的刘宋跟后面的赵宋跟关系不大。


只读帖不评论


没有任何规定说是国家的名字不能重复使用,我国古代出现的重名的国家很多,不仅仅是宋这一个,还有汉、唐、金等。

国家的名字的只要获得多数人的认可就行了,尤其是跟随自己的老部下,因为他们基本上是国朝稳定的基础,不能说朝代在准备筹建的时候和老部下就翻脸了,这不合适;还有的国家的起名本意就是为了借助前期比较强大的国家光,和他们牵扯上更显的建国名正言顺,并且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恢复旧时的荣光。

所以,起名字的时候,就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用的和皇帝有关的起的,比如前期的封号,职务等;比如:刘邦建立的汉朝,用的是自己的封号;

刘裕建立的刘宋,用的也是自己的封号“宋公”;

赵匡胤自己当皇帝之前是在宋地做节度使的,所以,国号宋。

另外一种就是为了借前朝的光,让自己显得名正言顺的,这个最有名的当属刘皇叔,建立的蜀汉。

所以说,出险重名的王朝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大一统的王朝基本都没有重名的。


许愿的泥菩


中国古代的开国君王,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定一个国号,这个国号名称要好听,可以长久使用下去,而且要符合所谓的五行始终说,要有一定的意义。比如一个朝代取代另外一个朝代在五行学说中要说得过去,晋朝金德,隋朝火德,唐朝土德,宋朝火德,后来的王朝也不那么在意所谓的五行学说了,有很多是牵强附会而已。

赵匡胤为啥要用“宋”做国号?

古代王朝中有一大类是以发迹地作为国号。如夏、商、周、秦、孙吴、宋等王朝均以发迹地作为国号,夏商周三朝以部落所在地,同时又是部落名称为国号,发迹地都是自己部落所在的地方,他们认为这些地方使得自己部落崛起,才能建立新的王朝。(赵匡胤剧照)

赵匡胤建立王朝后,他认为自己做归德军节度使时是自己的发迹之时,归德军节度使的治所在宋州(现在的河南商丘),古代是宋国的属地,因此将国号定为“宋”。宋州这个地方对赵匡胤的人生有重大影响。

1014年,应天府(这里指河南商丘)被正式提升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之一,并规划修建南京宫城,宫城的正殿是归德殿,可以想见商丘这个地方对赵匡胤发迹意义巨大。(北宋的南京应天府是指今天的商丘,后周时期称“宋州”)

刘裕建立的“宋”是如何来的?

建国号的另一大类方式是以封爵作为自己的国号,这一类是最多的。如汉、魏、晋、刘宋、隋、唐、后梁等王朝都是一前朝的封号定了自己的国号。刘邦曾被项羽封汉王、曹丕封魏王、司马炎封晋王、刘裕封宋公、杨坚封随国公、李渊封唐国公等。(刘裕像)

刘裕的宋是以封爵订立的国号,和赵匡胤建立的宋本质内涵是不一样的。

其他建立王朝国号的形式有哪些?

赵匡胤建“宋”和南朝刘裕建“宋”是建立国号两种主要方式,也有其他一些方式建立国号。

一、根据本土特产定国号。以国家的地理特产做国号比较特殊,而且还会产生连锁反应,与北宋对立的辽国国号是以辽国的特产作为国号,“辽”在契丹语的意思是镔铁,辽国的发迹地盛产镔铁矿,这是制作战争武器和农具的主要矿产,第六代辽国皇帝改国号为“辽”。女真人建立的国号为“金”,就是对比“辽”的镔铁,他们认为金比镔铁更坚固,因此用“金”做国号,要强过“辽”,后果然灭辽国,消灭北宋,清朝前期国号也为“金”,被称作“后金”,为了缓和和汉族的矛盾改国号为“清”。

二、以姓氏为国号。最著名的是春秋战国交替时期三家分晋,韩、魏、赵三家各以自己的姓氏为号。

三、以祖先建立的王朝为国号

。武则天建立的“周”,郭威建立的“后周”,都是认为周朝建立者是他们的祖先而订立国号为“周”;匈奴人刘渊,自己认为是汉朝刘氏的外甥,他也以“汉”为国号,后汉建立者刘知远也认为自己是刘邦的后裔,也已“汉”为国号。

四、以谶语或者《易经》文意为国号。元朝取义国号来自于《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以“元”取代“蒙”为国号。南朝“齐”,则是以《易经》演化而成的谶语为国号,当时的谶语是这样的:

金刀利刃齐刈之。

这是指东晋末期流行的谶语,有很多解释,现在来看金刀利刃应该指的是刘裕代晋,杀尽司马氏,“刘”的繁体字被称作“卯金刀”,紧跟其后的就是“齐”了,代之而起的王朝就称作“齐”,仅仅是一家之言。

当然建立国号的形式还有不少方式,以上是主要的几种方式。

最奇葩的是王莽建立的新朝,他篡夺汉朝国祚,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革故鼎新,创立一个新时代,因此把国号定为“新”。


穿越再现彼岸


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吗?春秋战国时期有晋、魏、吴,三国时期一样有,这个没有任何影响,五代十六国时期还有汉、唐、周,这个是没有任何影响的,而且刘裕建立的宋和赵匡胤的宋没有任何关系。

刘裕虽然是汉朝后裔,但是在晋朝的时候早已家道中落,出身十分贫寒。刘裕年轻的时候参加北府军,而且刘裕的能力十分强悍,为东晋立下了赫赫战功,先是受封宋公,接受九锡之礼,成为权臣,派人杀害晋安帝,立晋恭帝。刘裕又进爵宋王,后来享受和天子一样的礼仪。就这样过了一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刘裕建立的宋来源于他的爵位,和曹操的性质是一样,好多都是因为这个立的国号,比如唐朝李渊也是。

再说赵匡胤,赵匡胤也是因为官职才立国号为“宋”,赵匡胤当时的官职是什么呢,归德军节度使,这个地方的藩镇是在哪呢?在宋州,也就是今天的商丘,所以时候赵匡胤是因为这个建立的“宋”。

所以说这两个“宋”没有任何关系,更何况刘裕之前春秋时期也有宋国,不要纠结那么多,好多朝代建立在古代都有相同的。


师哥讲史



经典守望者


春秋的宋国是殷商后人建立的国家,所以宋国跟殷商有着渊源关系。赵匡胤有传言就是殷商人的后代,殷商人善于经商,商人就是这么来的。他建立宋朝后大力发展商业,这和前后朝代“重农抑商”的国策完全相反。正是因为赵宋王朝重视商业,重视科技,宋朝才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宋朝如果军事上再强大些,国运再长一些,保不齐就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可惜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