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记载的樊迟问仁有三次,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

在整篇《论语》中樊迟问仁有过三次,孔子三次给出了不同的回答,《雍也篇》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先难而后获”。《颜渊篇》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则是“爱人”。此两点都可以视为孔子对樊迟作为为政者的教导,而且所教导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大方向,概念性的东西。《论语.子路篇》第十章记载的依然是樊迟问仁的内容,但这一次,孔子给出现的回答就具体的多了,其原文是: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记载的樊迟问仁有三次,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

“居处恭”,钱穆先生的注释为“居处,一人独居。恭,不惰不放肆”,认为“居处”就是一人独处的意思,“恭”则是不怠惰不放肆。另外一种看法则认为“居处”是一个人在家中的意思。还有一种看法则认为“居”不是独处或在家的意思,而是居心的意思,“居处恭”就是始终保持一种恭敬的心态。其实这几种看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偏差,可以说是相通的。将几种看法整合起来,“居处恭”就是指一个人在没有监督、提醒的前提下,始终能居心恭敬。

论语记载的樊迟问仁有三次,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

“执事敬”,钱穆先生的注释为“执事犹言行事。敬,不懈不怠慢”,就是行事不懈怠的意思。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执事敬”应该是对待所做的事要保持一种尊敬的心态,也就是要以一种尊敬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职业。敬事自然会不懈怠。

论语记载的樊迟问仁有三次,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

本章的译文是,樊迟问何为仁道,孔子回答道:“即使独居也要保持一种谦恭的心态,做事情(或对待工作)要严肃认真,待人要忠诚。即便到了蛮荒之地,也不可背弃(这些为人处事的原则)。”

论语记载的樊迟问仁有三次,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

朱熹对于本章的注释是“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之夷狄不可弃,勉其固守而勿失也”。“恭”常表现在外表、可见于待人接物的态度,而“敬”针对的首先是所面对的事物,是对人内心的要求。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放弃自己对于仁德的追求,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本章的内容是孔夫子勉励樊迟要持之以恒。

论语记载的樊迟问仁有三次,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

有学者怀疑此章应该是“问行”而不是“问仁”,其理由是由于《卫灵公篇》子张问行,孔子的回答是“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与本章的内容比较接近。但是钱穆先生认为“仁者人道,乃人与人相处之道,人道以恭敬忠信为主。夷狄亦人类,故虽至夷狄,此道仍不可弃。则本章明言仁,不必改字”。对于此疑问并不认可。

论语记载的樊迟问仁有三次,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

在整篇《论语》中樊迟问仁有过三次,孔子三次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胡寅的注释,认为本章问仁是第一次,第二次孔子的回答是“仁者先难而后获”,第三次孔子的回答是“爱人”。一方面反映出来孔子的施教是有非常针对性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樊迟随着的年龄的增长,学识和修养也在不断的提升,孔子对他的教导也越来越抽象,理论性更强一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