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王阳明心学的一句话是什么?

紫砂之心


通常我们说阳明心学,重点是一个心字。这才是阳明心学的核心。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是明心见性。不是单纯的理论而是在实证功夫上有了本质的突破。不像现在的很多所谓的大师只停留在理论的水平,没有实际用处,理论再强如果没有那个实证的功夫都是无本之木,缘木求鱼,说的再天花乱坠都没啥用!

借用佛教禅宗五祖弘忍法师一句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认得自性,即是丈夫,天人师,佛!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良知!


申静斋


智者勤,能者达,劳者获,勇者胜,专者精,聪者规,备者福,足者乐,学者升,谋者顺,才者博,晓者知,诚者灵,舍者得,思者明,慎者行,器者捷,望者空,虑者密,群者义,廉者安,信者盛,诺者守,容者大,谦者礼,忠者稳,忍者兴,危者变,险者避,洁者轻,进者取,退者阔,难者帮,急者救,奸者惩,恶者除,叛者诛,犯者监,骗者罚,偷者关,抢者毙,狂者亡,纵者悔,贪者狱,拐者灭,坑者失,蒙者丢,赌者败,困者助,贫者扶,懒者穷,浪者耻,节者荣,合者贵,和者谐,诚者盈,正者钢,善者扬,仁者敬,老者尊,幼者爱,慈者美,孝者幸,律者强,恒者成,坚者赢,强者锐,德者重,王者怀,适者存。



苍穹新能源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概括起来只有六个字和四句话,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一、六个字就是“心即理”和“致良知”。

心即理,即心外无物。据史载王阳明同朋友游,朋友指着一朵花问王阳明“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那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即便阐述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源于孟子所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王阳明进一步发挥:良知是本能的,当你看到幼儿落井,你会想去救,当你看到飞鸟走兽悲鸣,会起怜悯不忍之心,当看到一件完美的物件被无端打碎,会起惋惜之情,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所谓“致良知“就是要人跟随自己的良知,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什么是格物,王阳明认为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宋、理学家)所讲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欲,致良知。他认为,不管你学习什么,学成功了都无所谓,最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学习知识,是为了杀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没,若是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了良知。


平定山人


最能代表王阳明心学的一句话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不要说这是四句话,在我看来一个句号就是一句话。)

这里的“善”是中庸、是不偏不倚;“恶”是过或不及的意思。这句话就是王阳明的精髓。

这句话的解释,我比较认可度阴山说的。

  • 当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水间游玩时,他的心很坦荡,无牵无挂,无善无恶,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 但当他在玩时看到很漂亮的风景,实在是块风水宝地,而这块风水宝地正如当时农夫借钱想给他的,而他不要,内心突然产生懊悔之心。这说明他意动了,也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 那这个“意”是对是错呢?王阳明扼腕顿足,那说明这个“意”是错的,错就错在不该有懊悔之意,想占为己有。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 最后王阳明马上就静坐,克掉这个错误的“意”,去掉恶,保持善,最终如释重负,开开心心和弟子继续游玩。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我来说说:

1、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的世界观)

第一个人类的世界观是唯神论,第二个人类的世界观是唯物论,第三个人类的世界观是唯心论,第四个世界观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不唯神、不唯物、不唯心,只唯良知!

王阳明与朱熹对世界的看法与思维是截然不同,朱熹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别人那里,所以需要去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搞定困难的关键在于自己,在于你的心中。天下间所有的道理都在我们心中,只看你求还是不求。

王阳明从“龙场悟道”悟出的道浓缩成三个字就是——心即理,这是王阳明的世界观之一。

心(良知)是手电筒,理就是手电筒的光,心要按下开关,理就没有任何借口地出现,心是理的主人翁。心不但是理的主人翁,还是天地万物的主人翁,他统一着世界。

2、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的人生观)

王阳明有一首诗喜欢跟弟子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人皆有良知,我们需要致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然是愚人,只要他肯致,就和圣人无异。既然大家都是圣贤,或是潜在圣贤,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这在古代环境有这个思想很了不起了。

这就是王阳明的人生观之一:要自信,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可自傲,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你不比别人差,但也不比别人高明。

王阳明的另外一个人生观就是内圣外王,这是儒家门徒的千年理想,但两千多年来没几人做到的,王阳明认为是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他觉得圣不是外在的道德要求,而是内在的良知。

3、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的价值观)

王阳明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儒学之上的,他说:“我的价值观只是三个字:致良知”。如果一个人能致良知,他必然成为一个诚信、干净、敬业的圣人;如果国家能致良知,必然富强、和谐;如果社会能致良知,整个天地间必然充盈着平等、公正的空气。

孟子谈“良知”只是把它当成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道德力,其实只是“仁”的一部分。而王阳明把“良知”抬高到无与伦比的地位,他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

王阳明说的良知就是我们与生俱来能知是非善恶的一个东西,人人皆有。很多人活得很累很焦虑,就是私心、欲望太重,把良知给遮住了,正如乌云遮住太阳。只需要我们拿开,平时凭良知做事,就不会那么累了。

4、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方法论)

刚才提到过,这里的“善”是中庸、是不偏不倚;“恶”是过或不及的意思。

而我们的人生就是要不断地为善去恶!

那如何真正做到为善去恶呢?王阳明觉得第一需要静坐,发现自己的善恶,第二要“事上练”。

王阳明弟子陆澄有个困惑,当然也是我们很多人的困惑。他问:“静坐用功,觉得此心非常强大,但一遇到事情,在解决问题上就蒙了。”

我们很多人也一样,道理以为都懂了,还说得一套套的,真正做时却发现不是那个知了。像很多专家说的都对,做的都错。所以王阳明觉得在做事的时候也是学习,这是很重要的学习。现在我们还是觉得待在教室里,看书才是学习,其实你在做每一件事其实都是学习,用心去感受,必会学到很多东西。

所以最能代表王阳明心学的一句话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的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方法论)。


读人


王阳明的“”心学”,是抄袭来的

王阳明的”心学”,其实是抄袭来的,笔者现对其主要几个观点提出抄袭指证。今后将继续指证。

一、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这个说法。这本是相对的,并不是真的能做到“心外无物”,那除非是死人!。他讲的是一种“心境“。但其实就是佛家讲的"求本心","如来境",王阳明的"心学"全是抄袭来的!

王阳明的所有理论都在汉传佛学中能找到。而且抄得比较浅,有点表述差别而已,几乎没改。王阳明真是世界最大的"学术小偷"!

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是王阳明的心学核心,第一句就是完全的抄袭佛学,人的本心,是没有意念和善恶的,有了意念,才会有善恶之分,这是佛家的基本思想。佛家还说得更深刻,这些的来源就是“欲”。而王阳明确没说根源。

但是王阳最后两句是更过分的抄袭,”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不可能从意念的本身去知道善恶,这需要放到经验和社会上去看,同时这也需要修行才能达到,这也正是佛家修行的意义。佛家修行的目的,正是要“为善去恶””。王阳明的“良知”,就是也就是佛家的讲的“果”,它换个说法而已。格物是发明吗?不是,就是佛学的除心结,人心有“十结”,每去除一个“结”,就得一“果”,人就实现一层“格物”!完全是忽悠普通人看不懂佛经的深奥,换成白话文,而且简单化的说法。

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句话流传很广,但是真的创新吗?他只不过抄袭佛家的”果”,佛家修行人要证的“果”,得“果”,必须多做善事、积累“善业”,方可证得!“知”就是佛家说的”果”,“行”就是佛家说的“造业“,做坏事就造“恶业”,做善事就造善业”。佛家早就说了“造业”是修行的重要方面,只是分开说的。王阳明和在一起说而已,这是彻头彻尾的抄袭!!!

全世界文化人都知道,佛学就是“心灵智慧学”,佛家的核心经书、必读经书就叫《心经》!而儒家居然又发明个”心学”,依然在佛家的善恶、意念、果、等基本概念内打转,而且哲学深度远远不如佛学。这不是抄袭是啥?心经的”般若波罗蜜”翻译成中文就是“离相至彼岸”,就是得“果“,就是王阳民说的“知”!但是我敢肯定,王阳明这个小偷,根本没有理解佛家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真谛,否则,它不会用”知”这个词,它应该用“见”,更正确。修行就是不断的”知”,再不断的修。你都已经“知”了,还修啥?人的“良知”想要就有了吗?真可笑!如果人那么简单就“知”了,那人类社会早就没那么多罪恶了!

真正的良知。不是普通人不修就能认识的,必须是具有天赋、长期修行的结果,这在佛家叫做“见”,对“见”的认识和追求,才是修行的起点也是结果。这并不是看见的意思!用“知”,就太粗了。任何人,小偷强盗、流氓、地痞、无赖、愚昧无知的人,只要智商正常,他都可以”知”,都可以把仁义道德说得一套一套的,但他却无法”见”,但很难“见”!简单说就是,人懂得了“良知”的意思、道理和运用,并不等于他的本心有了“良知”。今天去做善事、捐钱就“见”了?听大师一堂课就“见”了?思想品德课考试一百分的人他就就“见”了?所以,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见”是很难的,“知”是很容易的。毛主席就说过“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就是这个道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仅抄袭,还抄错了!

一个”学术小偷”,可以吹捧为中华文化的圣人!完全是欺负佛家和道家不在庙堂、且与世无争!什么是”理学”?就是把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一部分抄袭、篡改,简单化后加入儒家理论,这就是所谓的“理学”。还成了创新!什么“是心学”?大段大段地把佛经翻译成白话文,改下段落结构和说法,就成了创新!

中国古代最不抄袭的、虚怀若谷最让人敬佩的是玄奘大师。当时只有他是最权威和最懂佛经之人,翻译的数百部佛经都是他组织、审定,而数百名助手,都是“语言翻译”而已。玄奘定下的规矩是:”忠于原意!语言按照中华的语言习惯”。玄奘没有把只有自己能理解的梵文佛经,抄袭成自己的著作!用一生的精力、历尽千辛万苦,却没有丝毫的据为己有,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玄奘大师开创的汉传佛学,造就了鉴真、汇能等大师,造福了华夏和日本、朝鲜、韩国、台湾等东亚人民上千年,丝毫不衰。但玄奘大师却至今甘居释迦摩尼之后,甚至一直没有被中华请上文化圣人之列!比起王阳明这个小偷,谁是有良知的、谁没有良知,不用再说!玄奘的只求造福众生、不求个人功名的伟人境界,实在非一般人能及!在中华文化圣人中,傲视古今!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他的共产主义学说奠定思想基础。但是马克思从来都承认,自己的哲学理论,主要是总结综合了前人的理论和智慧得来的,包括黑格尔的,甚至有佛学的。只有《资本论》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的创新。


秋宜声


最能代表王阳明心学的一句话就是在“龙场顿悟”之后,所说的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这句话就是他“立言”的基点,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点,所以也就成为他“立言”的誓言,而且他也做到了一个真正的“圣人”。

“龙场顿悟”是王阳明研究《心学》学术的转折点。大悟了格物致知之旨与五经相印证,并很吻合。于是他下写了《五经臆说》“求理于吾心”。否定了朱子格物以穷理的认识论。从而奠定了他自己的“心学”基点,也是他“立言”的基点。

“龙场顿悟”使得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一个大飞跃。首先是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并发明了自己的《大学》宗旨: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教导学者诚意息虑,默坐澄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王阳明就是因为有了自己“立言”基点,才使得他的人生事业走向了历史的颠峰。在平定宁王之乱后更是有着广泛的致良知之教。

“致知者,诚意之本,格物者,致知之实。”,“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

从这一段王阳明心学说教的言语中便知,他已成为了一个狂人圣。主张要成圣,首先就要成为狂者,然后才能悟道而人圣。所以他成功立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也是成了他的心学代表!

最后,王阳明成为《心学》讲学书院圣人,并已狂圣人作诗一首狂诗,于以告知学生们: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刘梦辉1445414400581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跪射俑


谢谢信任!

正好光头要讲王阳明先生的课程,读了阳明先生的原作,也了解了当时的背景,感觉最能代表王阳明的一句话是: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句话很好理解:我心光明亮堂就好,不需要多说什么了!但我们了解一下王阳明先生坎坷奋斗的一生,就知道,这句话还有言外之意,那就是流言蜚语、中伤、诬告、陷害,功名利禄都可以不管、不求,求的只是一个我心光明,要的只是一个我心无私欲。

王阳明为什么说这样一句话呢?

因为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诬陷和排挤,身在局中还好,很多局外人是不了解王阳明的。

比如说几件事:

一是入狱。无论是谁,也不愿意入狱,很多人也不愿意与入过狱的人打交道。那王阳明知道入狱不好,但他还是直言犯上,就是因为一颗光明心。

刘瑾专权,谢迁和刘健被迫辞官,继而戴铣被活活打死,此时的朝廷一片漆黑。王阳明作为兵部一个小小的主事,他完全可以保持沉默。如果他站出来,入狱不可避免,死在狱中极有可能,但他毅然挺身而出。威武不能屈我心中之良知,生死亦如是。经历过这样的历练和考验,如何不能做到吾心光明?

二是抗旨。抗旨是大罪,极有可能丢官,并且可能丢了性命,但王阳明义无反顾,为了什么?还是心光明!

王阳明擒住宁王后,太监张忠、许泰快马加鞭找王阳明提人,一是为了销毁私通宁王的证据,其次也为了抢功劳。他们带着圣旨来,料定王阳明必定照办。谁知王阳明居然说不。阳明心想:宁王交给他们,就会被放掉给皇帝亲自抓一边,一番折腾,多少老百姓要遭殃,万一宁王跑掉,天下苍生又将受多少磨难? 王阳明于是坚决说:不!不惜跟皇上最红最宠幸的太监结仇,不惜冒着杀头的危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只要此心光明,廓然大公,就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越是艰难时,越能体现光明处。

三是贪心。王阳明大事心光明,小事也能反省,时时拂拭,现出良知。

有一次他看到邻居一块地,开满了油菜花,不禁心生喜欢,脱口而出:“要是这块地是我的就好了”。他自己马上意识到了贪心起,于是立刻在心里反省。这是很小很小的事,却意义重大。

龙场悟道,阳明先生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是体悟到了人人本自具有的一颗光明心。从12岁立下做圣人开始,到生命行将结束时,他回顾一生,做过的事,无论大小、艰难与简易,他是真真正正找回了这颗光明心。

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达到吾心光明的境地?

  • 己欲达而先达人!

  • 如果想要自己成功,先让身边的人成功!

  •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变外求为内求,凡事从自身多找原因!

  • 在名利场中,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方不倾倒不沦落;

  • 生活事上磨,能时时事事勤致良知,积极向上,心存善念,不懈怠不傲慢。

就这样一寸寸,擦掉心灵之镜的灰尘,一步步,走出良知彰显的道路,最后到达“吾心光明”的境界。


吴甲坤


我是潼小漫,人性本善,如何保持自己的善,就要不断的在事情磨炼。


我认为最能代表王阳明先生的一句是:”在事儿上磨炼“。


这句话可以说把王阳明的思想和方法论都囊括在里面了,很多人觉得阳明先生提的最大的一点就是”致良知“,的确这是他思想的核心。


可是怎么才能时刻明白自己的良知呢?我想就只能通过一件又一件的事情看了。


现在这个社会下,很多人违背自己的良心干事情,前几年往奶粉里加三氯氰胺,让中国出现多少的”大头娃娃“,这样的昧着良心的钱,他们都不嫌腥。


可是我想他们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喝不好的奶粉,因为他们的良知告诉他们,那样会害了孩子一辈子,良知的声音一直在提醒他们做个好爸爸或者好妈妈。


可是换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良知却不见了,所以践行”良知“最好的方法就是事儿上磨炼,别把自己说的多好多好的,最后在事情上看。


现实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遭遇,之前觉得可以信赖的朋友,在你遇到难事的时候,一下子就消失了,很多时候一下子就现了原型,之前满口仁义,最后关键时刻,比谁都忘恩负义。


为啥很多人会被朋友欺骗,被自己最爱的人伤害,是因为在事情上看的太少,所以才会高估了人的本性。


要想要修炼自己的内心,不是靠张口说说的,而是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上看出来的,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在一辈子都做好事。


愿你我在世间的长河中磨炼自己的心性,人人都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潼小漫


王阳明心学的内核,有三,(一)我心即理。(二)致良知。(三)知行工功。‘’我心即理‘’是首要,是王阳明心学的确立与开启,‘’致良知‘’与‘’知行工功‘’这二者,是实现“吾心即理”的方法论,是第一命题的延展。

理解“我心即理”这句话,有三个要点儿,①我什么样的心,才是理? ②我心,是什么理? ③为什么,我心即理?

先说①我什么样的心,才是理?

答:只有心不为私欲所遮蔽时,即心无私杂之念时,也就是心于清净明洁时,随缘生发的那个意,才叫理。惟此时的意才是真性情,这时生发的意,才叫理。

②我心,是什么理? 答: 清净明洁的心生发的是天理,即天地间的自然之理。因为那时的那个心,心内无“我”,心之内外合一,即与天之自然合一,心与天,是一了,心之理,也就是天之理了。

③为什么,我心即理? 答: 天、地、万物皆因一心而有,注意,这个“而有”,是指万物的名字、性象、度数,都是人的心赋予的。假如没有心,心不使五官能见能听什么的,那天地间乞不漆黑若空?正是由于“一心”,任用五官生发出了世间万象。所以“心即理”,天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