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醫七年》談中醫學習之路

近日偶讀《學醫七年》一書,略有感觸。該書雖為一名89年出生的研究生所寫,但有其獨到的心得,反映了作者學醫七年中的經歷與感悟,為中醫院校的學生提供了值得借鑑的經驗和教訓,同時也讓我這樣西醫出身的“老中醫”有所收穫。作者是喜讀中醫之經典,並且研讀寫心得,勤學慎思,這對於當下中醫院校的學生及忙於臨床的中醫師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在“治病甘苦“篇中詳細記錄了治病經過及誤治的反思,這是醫學生成長必須要走過的歷程。讀經典必須結合臨床才會有實質性提高。眾多歷代名醫方劑至今仍能即用即效,也跟經驗積累有關,臨床治病效果跟辯證準確和處方藥物劑量大有關係。當然任何醫生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學習和經驗積累過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為一名優秀中醫是要付出大量心血的,也是中醫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求學之路固然崎嶇,但苦中有樂。 已故湖南省中醫藥研究所所長李甫聰,13歲即到中藥店作學徒,老闆給他的規矩是——身穩、手穩、嘴穩、耳靈、腿勤。幹了一段時間後,他再三懇求老闆准許他夜讀醫書,老闆答應了,但條件是必須守夜店。有一年除夕,老闆早早關了店門,他抱著一本《藥性賦》,一口氣讀了個通宵。無師指點,就藉助字典,讀一遍加圈點,讀二遍加批語,讀三遍作筆記,然後再默誦,並用自問自找答案的方式做作業。如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他日後成為一代名醫鋪平了道路。原上海中醫學院副院長金壽山教授,早年隨父學醫,從小就按照父親的要求,背熟了《黃帝內經》。由於背不準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他不知受了多少責難。17歲父親去世後,家境貧寒,迫於生計,他只得到私塾去當“小先生”。白天時間不夠用,就在晚上讀醫籍至深夜。無師傳授,就設法“偷學”,經常在中藥鋪櫃檯上反覆揣摩別人的處方。為了學得名醫的絕招,甚至每天花好幾小時混在病人陪客中去偷學,被人識破趕了出來。無師指點,就邊讀書邊琢磨邊歸納,年深日久,竟把手頭的兩部醫籍翻得破爛不堪。就憑這勤恆的毅力,把他引向了成功之路。成都中醫藥大學婦科名醫王渭川教授自幼跟隨清末舉人的祖父讀經,打下了紮實的國學基礎後從師學醫,經常到“善化堂”去看書、借書、抄書,並以此為無上樂趣。

怎樣治學才能更有成效呢?這個問題很重要。治學之道,雖無捷徑可走,卻有方法可循;雖離不開勤、毅二字,卻須勤而得法,勤中有巧;概而言之,就是三勤——勤讀、勤思、勤問。

勤讀,就是反覆閱讀,把書讀熟。每讀一遍必有一遍的收穫,重複的次數越多,理解也越深刻。即使深奧難懂的書,通過反覆閱讀,也會逐漸明白其中的道理。正如《朱子讀書法》所說:“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現;謂讀得熟,則部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對於必須精讀的書,特別是其中關鍵部分,如能讀到熟可成誦,在運用時將會更加得心應手。原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嶽美中教授曾說:“對《金匱要略》、《傷寒論》,如能做到不假思索,張口就來,到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背書,還要早下手,原上海醫科大學中醫哮喘名家姜春華說:趁年輕記憶好,讀熟了的醫籍,至暮年仍能成誦,可謂終生受益。1978年榮獲全面首批中醫教授職稱的成都中醫學院內科名醫彭履祥曾深有體會地說:“早年讀熟的內容。不僅可以長期不忘,而且隨著反覆運用,認識更能不斷加深。”

相反,讀書馬馬虎虎,記不住也就用不上。正如《醫宗金鑑,凡例》所云:

“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證遊移,漫無定見,藥症不合,難以奏效。”

讀書需要勤思,只知死記硬背,那是難以把道理弄明白的,孔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懶於動腦,必然智力貧乏。因此,要豐富自己的知識,不僅要勤讀,而且要勤思。南宋理學宗師朱熹就十分強調熟讀精思相結合,他在《讀書之要》中說:“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耳“。《朱子讀書法》指出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其中以心到最為重要。三到之中,心到最要,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閱讀醫籍,同樣重在“心到“,只有在熟讀中”精思“,才能把書中的內容消化吸收,徹底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將其變為自己頭腦中的東西。所謂”醫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理自知“確是經驗之談。

在勤思之中,又貴在勤問。要把一部書讀懂,首先要自己問自己,自己提出疑問,自己來答疑,如果一時尚難釋疑,可以先做個記號,等到全書讀書完之後,回過頭來再讀、再思、再問、再答,直到疑問解開,真正讀懂弄通為止。《朱子讀書法》說得很明白:“讀書,始讀,未知有穎,中則節節是疑。疑難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可疑,方始是學“。並強調說:經常深入質疑的人,學識才能進步得更快,所謂語”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是也。閱讀中醫經籍,如能自問自答,解除疑問,對於明理也是大有裨益。

當然,在學習中醫過程中所遇問題,也需要有人指點和點撥才能少走彎路,所以需要尋求明師。秦代名醫公乘陽慶,曾得扁鵲真傳,技藝高超,但不願收徒。後來有一個叫淳于意的青年人,態度虔誠,虛心求教,好學深思,彬彬有禮,使年逾古稀的公乘陽慶深受感動,改變了自己的看法,破例收他為徒,將扁鵲的《脈書》和《藥論》等全部傳授給他,培育他成了西漢前期最有名的中醫。

古語云:“好學則裕,自用則小”,在工作中積累經驗,在讀經典中吸取精華,即是我們當代中醫成長的必經之路,更是一種人生治學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