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学科带头人王美智:实践“互联网+教育”模式,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

王美智

省学科带头人王美智:实践“互联网+教育”模式,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

王美智,西安市鄠邑区教科局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省市教学能手,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硕士合作导师,陕西省基础教育研发中心及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国培计划”、“振兴计划”“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中学语文培训专家库成员。

2020年新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为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扩散,国家教育部决定推迟2020年春季开学时间,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做到“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疫情当前,西安市鄠邑区高中语文王美智“名师+”研修共同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凝心聚力,务实笃行,及时组织研修共同体成员学习、实践“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助力莘莘学子。

一、构筑网络桥梁,授业解惑

开学延迟,王美智“名师+”研修共同体快速反应,及时通过微信群、QQ群组织各位成员老师提前制定线上教学计划,要求成员老师们提前建立好班级语文学习群,通过打电话给学生和家长及学生传话等方式,确保每一学生都能提前入群。待学生全部入群后,王美智老师要求成员们将电子教材及课本相关内容发送至群中,建议学生打印电子教材,并就线上学习对学生和家长做统一规范和要求。研修共同体要求每一位成员每天必须将第二天的课表、预习任务、早读任务提前发送至班级群中,提醒学生提前做好上课准备、观看直播时做好笔记;同时,要求成员老师要坚持做到看直播或回放三次,做好听课记录,课后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录制成小视频,发送至群中,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确认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对学生作业全批全阅,及时指出问题,就典型问题,微信视频和学生直接沟通。除此之外,成员老师需要对学生早读任务通过视频聊天进行不定期抽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背诵成效。

得益于研修共同体的提前准备,老师们在第一时间做好了网上教学模式的准备,打破居家隔离造成的师生间的空间距离,建立了师生之间顺畅有效的沟通与联系。

二、录制微课视频,引导学习

疫情突至,“担当”二字便是天地间之“正气”,便是山河间之“豪情”。王美智“名师+”研修共同体在疫情期间,着力于共享课程资源,实效助力线上教学,先后通过美篇等形式在鄠邑区教育系统推出高中各年级语文微课视频。其间,主持人王美智老师带领成员们积极商讨“高中语文微课资源分享方案”,研讨、收集成员们的教学设计,指导成员老师使用电脑、手机录屏软件和视频剪辑软件等录制并合成视频。老师们按照现任年级,分组承担微课视频录制工作,将课程的重难点、思维的过程与方法和教师自己的思考、感悟融进课程中。王美智、王翠玲、王曼老师录制了高一语文相关课程微课视频,谭刚旬、刘倩、郭娜、宋艳艳、巨亚妮老师录制了高二语文相关课程微课视频,韩磊、王帆、张平、乔旭娇老师录制了高三语文相关课程微课视频。

自2月10日起,上述视频相继在区教育网站推出,为高中各年级学生提供居家学习的资源。疫情当前,共克时艰,这一举措既是战疫情应急之举,也是研修共同体对“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的实践尝试。

三、分段回顾小结,反求诸己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这是作家方方在多年前对时代的评价,与宏大的时代相比,渺小的个人是微不足道的。这个冬天,这次寒假,这场隔离,格外漫长。窗外竹节生长,古人结绳记事,都是为了给漫长的时光留下一些记号。居家隔离教学距原本开学时间两周时,主持人王美智老师及时在微信群里与成员们探讨“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的实践情况,并指导共同体成员对前一阶段的线上教学进行小结。各位成员踊跃分享自己线上教学所得,认真回顾自己网络教学中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寻找适合自己和班级学生的交流、反馈方法,并以文字、图片等形式总结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最终,研修共同体将各位成员的工作小结以美篇的形式编辑推出,留下共同体每一位成员在这段特殊时光中的足迹,那是我们“教而不辍,学而不怠”的足迹。

四、撰写感悟心得,关照自我

面对“倏忽而至”的疫情,研修共同体在组织成员商讨应对策略,指导成员们担当教学任务之外,主持人王美智老师还提出,语文人应该拥有思考世界、思考自我的能力。疫情下的“互联网+教育”模式,会带给各位成员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思考之余,王美智老师写《务实笃行凝合力,共克时艰战疫情》,谭刚旬老师写《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宋艳艳老师写《春迟却有望》,王帆老师写《“疫”路同行,爱满屏幕》,王曼老师写《学不可以已》,乔旭娇老师写《陌上花已开,待君满载归》,刘倩老师写《线上守望,静候春来》,王翠玲老师写《上好“疫情”这堂课》,郭娜老师写《勇克时艰,砥砺前行》,巨亚妮老师写《隔屏解惑,守职尽责》,张平老师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些感悟,凝聚着各位老师的付出与思考,我们除了教给学生怎么解题之外,也教给他们“万物刍狗”的平等、“与子偕行”的认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生命关怀。这些心得,是研修共同体成员对“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的真切尝试和实践之后的“真”心话,是各位一线教师对课堂模式的积极探究与实践,也是对共同体成员学习能力的一次考验。

五、提升教师素养,阅读分享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职业读书人”。朱永新老师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因为读书与教师成长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书香浓浓,意蕴无限。教师的成长需要有不断的知识积累去充实,教师素养的提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论去支撑。“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活动有助于老师们在阅读中寻找灵感,在交流中启迪智慧,在反思中超越自我!

读书分享是研修共同体成员的一项“必修课”。最近三个月时间里,共同体成员相继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孙绍振老师著作《名作细读一微观分析个案研究》、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并在每月1号将读书心得交于郭娜老师处。(研修共同体成立初期,王美智老师根据每位成员的推荐确定本年度的必读书单,要求全体成员每月至少阅读一本书籍并上交读书心得。)

阅读是一门艺术,是每个读书人都必修的一门功课。今后的工作,研修共同体将继续创设读书分享的良好氛围,将读书活动作为提高教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引领教师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多读书,读好书,让教师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工作更加精彩!

在全国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王美智研修共同体全体成员,积极尝试并实践“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务实高效地担当责任、贡献力量、助力教育、收获成长。让我们继续满怀春光,一路前行,为天下英才,为国之大计!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