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啸山庄》里看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

从《呼啸山庄》里看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性

初读时,细数起希刺克厉夫的一件件反抗事迹和凯瑟琳的无能为力,一边为爱而不得惋惜,一边又为忠贞不渝喝彩。再读时,却被希刺克厉夫的成长环境所吸引,他最后变态和缺乏人性的报复,虽说与时代密不可分,但是家庭才是罪魁祸首。

希刺克厉夫是吉普赛弃儿,他被山庄老主人收养,除了得到养父的爱和妹妹凯瑟琳的关怀以外,他被家里所有人(包括仆人)欺负和虐待,他们随时随地的殴打他辱骂他,并用他发泄内心的不满。而他,一再忍耐,“眼都不眨一下,也不掉一滴眼泪”,“他也只是吸一口气,张大双眼,好像是他偶然伤害了自己,谁也不能怪似的”。他的到来引起了家里的恶感,而家人的作为又使他成为看似隐忍,实则蓄意猖獗报复的狂人。

小说中关于他儿时被唾弃和折磨的笔墨并不多,但正是这些蜻蜓点水似的描写让我与周围的人和事发生了联系,更加明确一个道理:

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性格。

从《呼啸山庄》里看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性

都说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老师,然而这句话在大多数的家庭里只是一纸空文。先不说言传身教的问题,就只是与孩子沟通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足以让很多父母放弃,他们常常轻而易举的以“太忙了没时间”搪塞,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其野蛮生长,孩子得不到相应的回应与关怀,最后性格难免存在缺陷。

曾无意间听到过一个朋友说他的成长经历,那是典型家庭造就的典型性格。

他有先天性支气管炎,从小就与抗生素和点滴瓶黏在一起,因为当时年龄小,还能得到应有的照顾。但随着年岁的增长,父母也许是厌烦了他病殃殃的日常,便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放在了麻将桌上,所以从小学起他就自己进出医院,然后自己回家做饭,父母回家时他已睡着,父母还没醒他就出门去学校,唯一的连接就是每天桌上放着的零花钱。这样日复一日,他和父母早没了交流,他的病情他们也不关心,什么喝热水添衣服的话更是无从说起,他甚至无意中听到父亲对邻居说:他这个病只能这样了,如果要死我们也没有办法。他后来回忆,就是从这句话开始,他就对父亲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性格也开始扭曲。

他常常对别人说:如果我以后当了老板,我要让我爸给我扫厕所。这是一个孩子当时能够想到的报复手段,虽然幼稚,但却是他的真心。

再后来他父母离异,一开始跟着妈妈生活,妈妈依然泡麻将馆,在她的要求下,儿子不得不每天送饭,当碰到她手气不好的时候,送饭的儿子就会被当众辱骂,什么扫把星、赔钱货从嘴里鱼贯而出。没多久他被父亲接到外地生活,父亲当时已有了自己的家庭,对他除了冷漠外,还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朝他大吼,他敢怒不敢言。

直到前几年他父亲投资失败欠了一堆债,他趁此机会搬离那个家,辞掉因父亲的关系而得到的工作,他说那一刻他终于感受到了自由。因为在他的意识里,父亲的落难是咎由自取是活该,他只想着赶紧逃离,和他撇清关系。当他的父亲因为筹钱而不得不应酬喝醉时,需要他代驾送回家,他都是一口拒绝。我问他就从来没有想过帮他父亲一把吗,他说从来没有,因为这一切与他无关,他和父亲只有个血缘,顶多死了送个葬。

我想,这也许就是当年那个口里说着要让父亲扫厕所的小孩长大以后实施的报复吧。

父母的冷漠和自私早已在他心里投下了大片的阴影,就连他最后的报复也是效仿了他们曾经的做法,我不禁脊背一凉。也许正是哀莫大于心死,他唯一的救赎就是自己强大,或者看着他们落难,毫无疑问,他选择了后者,毕竟这样低成本的报复更让他心生快意。

小说里的希刺克厉夫是被家庭抛弃的可怜人,没有疼爱,没有关怀,记忆里除了孤独就是被侮辱。最后他用尽毕生心力实施了报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快乐,反而是在不安、焦躁、悔恨与怀念里郁郁而终。

从《呼啸山庄》里看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性

鲁迅曾说:将来的命运,早在现在决定,故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孩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这条灭亡的伏线,也许很多父母还在毫无意识的描绘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