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大家慢慢淡忘魯迅,精神就自由了,我們才能進步

“去魯迅化”的推進,加之當代文人大咖的看法,魯迅也慢慢變成了“過去式”。前些年中小學教育推行語文課本應該“去魯迅化”,原因就是魯迅太古老了,他的作品深奧難懂,思想陰森森如入古道,與當代社會教育脫節,所以魯迅的文章就紛紛從語文課本里下架了。難道魯迅真的沒用了?

王朔:大家慢慢淡忘魯迅,精神就自由了,我們才能進步

就連被文學界譽為魯迅精神繼承人的當代作家餘華也支持“去魯迅化”。甚至早在這之前,就有人稱魯迅從來沒有寫過長篇小說,算不得文學家。面對種種質疑,我們真的不需要魯迅了嗎?

作家餘華在青年時期作過一篇文章:《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

文壇大佬王朔也說過:大家慢慢淡忘魯迅,精神就自由了,我們才能進步。

今天的作家們看待魯迅,本身是後輩學生展望前輩大師的,隨著後人對魯迅的解讀,曾經叱吒文壇的魯迅,其“毛病”也被多次吐槽。王朔先前曾含蓄地說過:“(魯迅)也有筆到不了的地方,認識多麼犀利也別想包打天下。”

王朔:大家慢慢淡忘魯迅,精神就自由了,我們才能進步

王朔我們都知道,成為作家以前,也經歷過起起落落,從當兵到寫作,從寫作到藥店業務員再到下海經商,不成功再去寫作,不知道寫了多少年,慢慢出落成人們口中的“當代魯迅”。儘管言辭犀利如魯,也常常看不慣世事,但他仍然提醒我們應該慢慢忘記魯迅。

​無地彷徨,振臂吶喊,橫眉冷對千夫指是魯迅對黑暗腐朽的封建時代宣戰的姿態、俯首甘為孺子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是魯迅的愛戴同胞的善心良舉、埋頭苦幹為民請命是魯迅拯救國人的真實寫照。

魯迅被譽為是我國新文學的奠基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但在這些稱謂之下也有不少被人詬病的地方,首當其衝的就是他的婚姻、其次是兄弟失和、高薪職位,逮人就批等等。

王朔:大家慢慢淡忘魯迅,精神就自由了,我們才能進步

其實越是有擔當者,越是被人研究得透徹。導致人們看魯迅身上的光環,就像看到了大樹參天時,樹皮也變得斑駁。這不正應了那句話“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嗎?反觀日韓;

魯迅在日本讀者之間的地位完全不差日本本土最傑出的作家,在日本,他們甚至把魯迅的作品翻譯成盲文,供所有人群學習。韓國學者曾感嘆道,魯迅是東亞地區圈地最廣的作家,他和卡夫卡是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

然而在國內,魯迅被認為是過時的,應該被遺忘的。人們說他血淋淋,思想陳舊,文字裡都是“吃人”,甚至連九年義務教育都要“去魯迅化”。

王朔:大家慢慢淡忘魯迅,精神就自由了,我們才能進步

當然提出“去魯迅化”這只是一部分人的意見,所以找出了魯迅身上所有能找到的毛病。其實他們的初衷只不過是讓當代的青少年在學業上負擔有所減輕,讓九年義務教育更輕鬆愉快。這個無可厚非,不過魯迅的作品中適合孩子們學習的還是不少的,所以“去魯迅化”最終在幾輩人的不捨下,並沒有完全實施下去。

而一部分貶低魯迅沒有寫過長篇的人,確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那個水深火熱的年代,先生是沒有太多時間專注文學藝術的,他手中的筆只希望能像匕首一樣,快速迅疾地刺進敵人的心窩,一面同害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作徹底的鬥爭,一面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古文學(傳統文學)的鉤沉上。

在別人喝咖啡的時候,他還在竭力擠著自己為數不多的海綿裡的“水”。所以短暫的五十年歲月裡,魯迅只留下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這些篇幅不長的作品。

王朔:大家慢慢淡忘魯迅,精神就自由了,我們才能進步

足夠了,這些文章足以叫人警醒,連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都說過;“願意用自己所有作品換魯迅一個短篇,如果能寫出像《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地位的文章,他寧願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所以魯迅作品的文學價值依然很高,餘華所支持的“去魯迅化”也是他感同身受的事,餘華從小就背誦魯迅,但都是囫圇吞棗,不解其意。餘華支持“去魯迅化”不過是要孩子們懂事以後再去讀魯迅,這樣就能更充分了解先生的思想和書的真實意思及反映的社會價值。

那麼作家王朔要大家忘記魯迅,然後才能進步,是什麼用意呢?

王朔有一個外號,也是讀者們共同的看法-“痞子文學”。所以王朔其文也有一定“痞氣”,這個和莫言還不太一樣;

王朔:大家慢慢淡忘魯迅,精神就自由了,我們才能進步

莫言憨厚的外表下,文章卻接近瘋狂、天馬行空、主人公各個都是地痞英雄造型,像《紅高粱》裡的餘佔鰲、《豐乳肥臀》裡的司馬庫、《天堂蒜薹之歌》的高馬等等。

而王朔的“痞”個性不僅在作品裡表現得淋漓盡致,即便是日常言行上也有點“霸氣側漏”。所以見到他批判文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凡是被他批判的人,那就只好“面對疾風吧!”別說身邊的文人他不放過,就連魯迅他也有話說。

不過王朔說讓我們慢慢淡忘魯迅,並不是魯迅沒有惦記的價值,也並沒有不尊重魯迅。那王朔到底是什麼用意呢?

王朔:大家慢慢淡忘魯迅,精神就自由了,我們才能進步

其實王朔說淡忘魯迅是指;我們要忘記魯迅,才能進步。不是單純的要我們忘卻先賢,而是要忘記魯迅給中國文壇帶來的成就,這樣我們才能放下包袱,才能重新發力,當代的文壇才能被盤活。

2015-08-29 餘華:《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

2016-10-19 莫言:《談到魯迅,只能用天才來形容》

2011-01-29 劉繼明:《“去魯迅化”與中國的思想文化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