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艺论:山水画审美的“当代传统”


《羊城晚报》艺论:山水画审美的“当代传统”

宋元至清,山水画的形式和内容逐步走向完善,形成了它特有的创作规范。但近百年以来,山水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中国画面貌发生了全新视觉的变革,先有“岭南画派”二高一陈的“中西融合”,后有徐悲鸿、林风眠的“西为中用”,建国后,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石鲁、关山月、陆俨少、黎雄才等一大批卓越艺术家的探索与实践,共同汇聚成中国画“新传统”,激励了一个时代的艺术革新。

这种革新,表现在山水画中,便是改变传统古木幽径、高人雅士之类样式化的题材,强调走入生活,用传统笔墨的方式表现新的时代风物。当代山水画家张际才的创作正是在这一艺术革新的影响下形成的,他的作品与我们习惯中的山水画面不同,是一种具有实景意义的笔墨景致。他借助自己的笔墨语言和对自然的感悟,呈现他对山水画的理解,他画的不是与自然越走越远的“古典山水”,而是与自然越走越近的“当代山水”。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发轫于唐代,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今天面对的笔墨传统是历经千年的实践不断总结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它表现为一整套的点、线、面造型符号系统,有着复杂的结构层次,从近现代山水画艺术家的实践上看,中国文化本身的包容性使这种笔墨传统不断发展与演变。张际才的创作受到岭南画派“融汇古今、折中中西”的影响,也吸收了石涛、李可染笔墨的多样性,着力从当代的审美视角去探索传统笔墨的变革与重建,探索传统笔墨对当代审美的包容与开放,既讲法度又重变化,既讲吸收又重个性。

《羊城晚报》艺论:山水画审美的“当代传统”

这种探索可以说是一种十分当代的“传统”,是一种历久弥新、不断生发的传统,是开放的传统。对于新时代的审美要求,没有回避,没有漠视,而是积极地介入,将自己融入到千年来笔墨传统的发展与演进的历史过程中,而不是简单地对传统盲从。他努力传承“岭南画派”写实、明丽的绘画风格和革新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和艺术风格。

张际才山水画“意境”之“意”,是一种从具象到抽象、从意象到诗境的“意”,是一种从自然、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意”,是一种朴茂中见灵秀的“意”。它不隐晦、不张扬、不狂野、不做作。无论是幽径林深的沟谷、气势雄伟的山川,还是吊脚楼下的人家,无不透露出画家从容静雅、心随意远的朴实和超然。与概念化、符号化的山水画不同,他的山水画呈现出一种亲近自然的山水图式。作品《溪山秋雨黄更艳》描绘了秋日的山水小景。画面以黄叶纷纷的树木为主体,以秀泽温润的山丘为背景。画家大胆借用现代绘画透视、色彩等多种表现技法,把水、墨、彩有机地融合起来,使画面浑然一体。从此作中可以明显看到,画家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着自己的创作方向和艺术定位。他的山水画既有传统笔墨符号的元素,也受到了黎雄才等现代岭南画派画家的影响。当然,这幅作品展现得更多的是他对时代审美的自我追求与探索。

《羊城晚报》艺论:山水画审美的“当代传统”

在这样的山水家园里,山川、流水、烟云、树丛已不再是古典山水画中的中规中矩的物象,也看不到古代文人画的萧疏荒寒、高古虚渺,取而代之的是一派生机与活力,是现代人能感受到的自然山水与可观、可游、可居之境。他的画或层峦叠嶂、幽涧深谷,或飞瀑奔流、万木竞秀,或深山人家、竹篱茅舍,或人勤春早、秋色迷人,无不让人感受到中国画特有的那种淋漓与率意,体现了空灵、明艳而质朴的意境。他把前人之精华、时代之风采沉淀于笔墨,挥写于画中,在“似与不似之间”展山水之风貌、显树木之灵性、抒时代之情怀。

文/庄鲁〖原载羊城晚报 2018年07月29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