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剛開始時美國有核武但蘇聯還沒有,美國為什麼沒用核武?

月光少龍


所謂冷戰,是指1947年至1991年間,美蘇兩大軍事集團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搏奕。

美國1945年擁有三枚小型原子彈,留一枚做試驗,另兩枚投向日本做實地試驗。而蘇聯是1949年才核爆成功,晚美國4年。

那麼冷戰開始至蘇聯擁核,共有3年左右時間,美國為何不對蘇聯實施核打擊呢,那樣,美國不是很快就能實現獨霸世界的目的嗎?我想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美蘇尚未達到兵戎相見的程度。

1945年二戰結束至1947年冷戰開始,這期間美蘇還是盟國關係,基本是坐在一起瓜分二戰成果。比如美國要獨吞日本,蘇聯不幹了,然後美國把北方四島送給了蘇聯。

47年冷戰之後,雙方各自擴張勢力範圍,但基本是威懾,僵持,緩和,遠沒有達到戰爭程度。最尖銳的對峙也就是分裂瓜分德國事件,但最後還是和諧交易了。

與冷戰相對應的叫熱戰。熱戰是刀兵相見,冷戰是暗中叫勁。

二,美國沒有勇氣向蘇聯投送原子彈。

一方面,蘇聯不是日本,他是戰勝國,正義之師,而日本是邪惡之國,世界公敵。美國核爆日本,合天理,順人心。但若對蘇聯實施核打擊,特別是二戰勝利不久,蘇聯反擊德國,進攻日本,受世界稱道之際,美國實屬師出無名。

另一方面,蘇聯國土廣闊,人口也多,而且小兄弟也佔世界半壁江山。當時美國的原子彈當量很小,也沒有多少枚,不會給蘇聯造成多大傷害,而蘇聯若反擊起來,美國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能不能在歐洲站住腳都難說。

三,從軍事角度看,美國對蘇聯實施核打擊也未必行得通。

那時投送核武器,不像現在由導彈投送,而是掛載在飛機上,向扔炸彈一樣。飛機必須飛至目標上空才可向下投彈。

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時,日本的飛機和防空網,早被美軍摧毀的喪失殆盡,完全失去了制空權。所以,美國軍機才可能載著核彈,順順利利地抵達投送地。

當時蘇聯的軍事實力與美國不相上下,空中力量和防空能力都不弱,美國飛機若掛載原子彈闖入蘇聯內陸投送,幾乎是不可能的。


遠山344


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蘇聯有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廣闊的地域。美國早期。原子彈的產能不足很讓人著急。威力也就在1萬噸TNT到幾萬噸的級別。不足以重創蘇聯的常規軍事力量!

第二蘇聯很快就擁有了核武器。僅僅在幾年後的1949年,蘇聯就引爆了原子彈。

第三。二戰中美蘇是盟國。打倒德意日之後都很疲憊。

政治轉彎。需要時間。需要組織動員。無論是國內上的還是國際上的。

美國是在1947年進行政治動員。到1949年8月25日才成立了北約組織。完成了基本的政治動員。

所以冷戰開始的時候,蘇聯已經有了核武器。


莊楚狂


..............所以美國為啥要吃飽了沒事幹去打蘇聯啊?測試核武的威力?

雖然說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兩個在世界大戰的廢墟中崛起的超級大國勢不兩立,互相敵對;天天都在國際社會上互相威脅,嚷嚷著要開戰。但這不過是兩邊為了聲張造勢的手段罷了,並不是真的就要往死裡打。久違的和平剛剛到來,社會秩序剛剛得到重建,美國若是直接對蘇聯開戰扔核武,那勢必會引起民眾的憤怒;到時候美蘇兩邊可能還沒來得及正面交鋒,估計就密蘇里號一聲巨響,憤怒的陸戰隊衝進白宮了~

在原始社會,由於人類的社會結構組成簡單,所以不管有什麼矛盾和爭端,基本上都會直接用暴力手段去解決。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社會結構變得越來越複雜,很多問題和矛盾是不需要,也不能用暴力手段去解決的,甚至有時候使用了暴力手段不僅不會解決矛盾,還會帶來新的矛盾。所以對於美國和蘇聯來說,能用經濟和政治、外交手段解決的事情就堅決不直接用武力去解決;最多也就扶持一下傀儡政權,或者打一打代理人戰爭;直接使用武力把對方往死裡整往往是最終方案。在冷戰初期,甚至是在整個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的矛盾還遠遠沒有達到要互相把對方往死裡整的地步;很多看似很危險,稍不注意就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事件(如古巴導彈危機),實際上最後僅僅採用外交和政治手段就解決了。

當然,美國和蘇聯之間的矛盾雖然看似繁多,但把這些矛盾彙總起來其實無非就是爭奪世界霸權的問題。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美國和蘇聯都不允許在國際社會上有一個能夠和自己匹敵的國家存在並阻礙自己在全球的擴張道路。不少人認為美蘇爭霸就和打架搶女人/男人一樣簡單,誰把誰揍趴下就是誰的;然而在冷戰剛剛爆發的時候,國際社會中不只有美國和蘇聯,還有實力同樣不容小覷的,對美蘇兩國地位羨慕嫉妒恨的英法兩國。倘若美蘇打起來,最後爭得個兩敗俱傷的結果,那必然是河蚌相爭,漁翁得利;美蘇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並且在某些時侯,用相對和平的手段往往要比戰爭更加有效,蘇聯的崩潰和冷戰的結局證明了這一點。

而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講,美國就算有原子彈也搞垮不了蘇聯。

軍事方面

說到軍事方面,就不得不談談在和平時期沒事幹,天天邊嗑瓜子邊制定各種作戰計劃和評估各國軍事實力的總參謀部了。在1945年9月,包括曼哈頓計劃執行人的格羅夫斯少將等等在內的一大票高級軍官搞了一個關於“摧毀蘇聯需要多少核彈”的作戰評估。其根據廣島、長崎原子彈的數據和蘇聯當前的工業、軍事實力進行評估,認為如果需要徹底炸燬蘇聯的各大主要城市和重工業基地,至少需要204枚核彈;後來這群將軍們又考慮到了蘇聯的各大軍事基地,將這一數字提高到了224枚;再後來,這群將軍們認為原子彈不太靠譜,又考慮到啞火、失靈、誤投放、轟炸機墜毀等各種意外事件,就把這一數字又被提高到了466枚......然而,直到1949年蘇聯核彈研製成功,美國總共也才只有100多枚核彈,和計劃中的數字差之甚遠。

而在怎麼往蘇聯扔原子彈這個問題上,美軍也面臨著不少尷尬的處境。首先,美國沒有蘇聯的大城市、重工業基地、軍事基地和地形地貌方面的情報和蘇聯的詳細地圖,根本無法確定打擊目標的精確地點。其次。空軍老爺們的B-29續航能力不夠,從美國本土起飛夠不著蘇聯本土、從阿拉斯加起飛只能炸炸西伯利亞大平原,幫助蘇聯清理一下西伯利亞大酒店的勞改犯。從盟友英國起飛吧,英國又打著一堆小算盤,要求美國給予自己核彈使用否決權......總之,在那個還沒有彈道導彈核彈頭的年代,美軍既無蘇聯的詳細地圖情報、轟炸機又沒有辦法達到蘇聯本土,就是美國當時有上千萬核彈也沒轍。不過有趣的是,雖然美軍當時的確是唯一有著原子彈的國家,但是美國卻並不清楚蘇聯究竟有沒有原子彈,這一謎底一直到1949年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才得以揭曉。

而從常規軍力來看。蘇聯剛剛經歷過一場世界大戰,作為有著“攻克法西斯老巢柏林”殊榮的蘇聯紅軍無論是在數量、士氣還是在戰鬥力上都是碾壓西歐和美軍的存在。在1948年,駐歐美軍總共才只有不到10萬人,而蘇聯光陸軍就有410萬人。就算美國的轟炸機能夠進入蘇聯並實施核打擊,沒有精確地圖和情報,投放的意義並不大。只要美軍的核打擊沒有傷害到蘇軍的有生力量和絕大部分重工業設施,蘇聯就依舊有能力碾壓西歐,把駐歐美軍趕回大西洋彼岸的老家。


而且,美軍在戰後進行了大規模裁軍,其常規陸軍實力相比蘇聯根本沒有任何可能的優勢;所以就算美軍封鎖了西歐海域,調集本土部隊支援西歐,最後的下場估計依舊是被趕回老家。


二戰吐槽君


冷戰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冷戰的標誌性歷史事件是鐵幕演說。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受邀訪問美國,而在美國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他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已經拉下了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這張鐵幕後面坐落著所有中歐、東歐古老國家的首都——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圍的人口全都位於蘇聯勢力範圍之內,全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不僅落入蘇聯影響之下,而且越來越強烈地為莫斯科所控制。”

1946年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是冷戰開始的標誌性事件

丘吉爾所說的這些國家,都是二戰後蘇聯紅軍從德國人手中解放的國家,受到蘇聯影響,這些國家在戰後建立了社會主義政府,受到蘇聯的影響很大。

那麼到1946年3月,美國有多少核武器?此時距離美國在日本投放核武器僅僅過去了5個月左右,按照當時美國核武器生產能力,當時的美國可能一共擁有數顆原子彈或者還沒有新的原子彈。

1945年美國核擊日本後,已經用完了核武庫存

二戰後期,美國研製核武器的曼哈頓工程獲得巨大進展,但是美國也僅僅是隻有三顆原子彈,其中一顆在美國本土進行了核試驗,而剩餘的兩顆都扔在了日本,此後美國的核武器庫存已經用完,只能繼續生產新的核武器。

而此前在1945年第二次大戰的歐洲戰場上結束的時候,通過戰爭中壯大了起來的蘇聯紅軍,已經成為了歐洲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特別是陸軍,蘇聯擁有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陸軍裝甲突擊部隊,一旦貿然開戰,蘇聯的鋼鐵洪流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能夠席捲整個西歐,將英國人和美國人趕到大西洋。而1945年5月攻克柏林後蘇聯,在柏林進行了聲勢浩大的盟軍大閱兵中,蘇聯紅軍的大規模重型坦克集群給美國和英國以強大的震撼。

1945年柏林閱兵上的蘇軍IS-2重型坦克集群

而也正是蘇聯強大的軍事力量,讓美國及其盟友不敢貿然與蘇聯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也是美蘇之間只有冷戰,而沒有直接的大規模熱戰。

而到了1949年蘇聯人也研製出了原子彈,而後再爆炸氫彈,此後蘇聯大力發展核武器,很快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核武大國,後來一度在核力量上超過美國。於是美國和蘇聯直接形成核武的恐怖平衡,反而讓世界保持長期的總體和平。


大東北的小豆包


為啥要用核武啊?換句話說,為啥要和蘇聯開戰啊?

很多時候,人們總是意氣用事,覺得什麼事情都是要通過戰爭解決的,這種思想其實是貓狗一類的動物才會有的,而不是人這種高級動物。

我們要明白,戰爭這個東西不是說打就打的,很多矛盾是要通過外交等手段去解決的,而不是一開始就用武力,直接用武力的是動物,人這個層面,即便是街頭混混,也不是直接就打架的。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領導層去決定的,而國家的領導層則是非常謹慎的,任何一個能當上國家首腦的人,都是非常冷靜,非常細緻的人,即便是一些鷹派高官都是如此。

戰爭是國家之間解決問題的最後一種方式,侵略戰爭也是一樣的。冷戰初期,問題其實沒多嚴重,並沒有到非打不可的地步。要是真要打了,1945年盟軍就和德軍在德國裡應外合把蘇軍消滅了,這會兒蘇軍是最後一個部隊了,再也無法動員出更多的兵力了。這個機會,英美都放過了,等到1947年,蘇聯完善起來了還可能打了麼?

下面我們再來從軍事角度看下美國在1949年蘇聯核試驗成功前能否擊敗蘇聯。

二戰結束,美國軍隊做的第一件事是裁軍,很多二戰老兵直接就退役了。這些人好不容易回家,讓他們重新拿起槍上戰場,簡直就和開玩笑一樣。

1947年冷戰開始,戰爭已經結束兩年了,勢力劃分的差不多了,蘇聯打下來的地盤是蘇聯勢力範圍,英美打下來的是英美的勢力範圍。蘇聯防禦最前沿不是蘇聯邊境,而是在東柏林,和蘇聯開戰,意味著要從東柏林打到莫斯科,這個規模不亞於再打一次二戰。

有人會說了,你有原子彈怕啥?原子彈是有,但是這個東西並不是戰爭一開始就要用的,而是一個決定性武器。而且,那會兒沒有導彈能搭載核武器,即便是V2也是不行的,投放核武器必須是轟炸機去執行,而蘇聯不是德國日本,是有足夠的實力去和美國打空戰的。制空權拿不到手,或者制空權沒那麼夠用,轟炸機起飛就是被擊落的。美國在廣島長崎,都是有絕對的制空權,地面威脅也小的情況下才投放的。美國和蘇聯打,想深入蘇聯腹地轟炸,根本不可能。

1947年,美國想和蘇聯打,投入不會比對德對日作戰小。這個戰爭,並不是用核武器去砸,而是要用幾萬輛坦克從東柏林開始推到莫斯科,這仗打贏了也是個慘勝。1947年的時候,蘇聯其實不比美軍弱,而且那會兒也在蒸蒸日上,軍力也是非常強悍的。一旦AK47投入批量生產,美軍在輕武器上都不佔優。

至於原子彈開路,抱歉,美國雖然有錢,但也沒那麼土豪。總之,核武器不是那麼萬能的,核武器萬能也是後來才有的,那會兒有了核導彈和氫彈才有的,當時的原子彈也沒那麼毀天滅地。


軍武文齋


因為美國沒有一擊將蘇聯打崩潰的信心

想象一下,核武器的威力固然強大,能輕易摧毀一座大城市。但是蘇聯可不是日本彈丸小國。廣闊的戰略縱深是天然的屏障。二戰德國就是這麼被拖垮的。

就算美國有著核武這等戰爭利器,除非他們能夠一舉將蘇聯的政府階層和軍隊領導層直接全部抹除。如果做不到,那面對的將是和蘇聯無休止的戰爭局面,而且是不死不休的戰爭……


柯的草稿箱


冷戰開始是1947年3月份,蘇聯擁有原子彈是1949年8月末,在這將近兩年半的時間裡,美國確實壟斷著核優勢,但它不敢輕易對蘇聯使用,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當時的原子彈當量有限

最初幾年的原子彈威力其實還有限,不像後來發展得能毀滅人類那麼恐怖,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彈當量大約在2萬噸左右,即便經過幾年發展威力有所提升,也遠不足以一波就消滅疆域廣大的蘇聯,那麼蘇聯就有能力進行反制。如何反制呢?可以參考當初蘇聯對尚未擁有核武器的TG的核威脅時,TG的計劃。(所有幸存者北上西伯利亞,以人口優勢佔據蘇聯遠東再建國,進行不死不休的抗爭)


當然蘇聯倖存者沒法跑到美國去,但他們也有得選擇,比如開動剩餘的軍隊一鼓作氣湧向歐洲,把西方世界搞得大亂,美帝再猖狂,也不敢轟炸自己歐洲的夥伴地界,那麼世界局勢就成一團漿糊了,這並不是美帝想要的。

二.輿論鉗制

早在美國研製原子彈的時候,許多科學家就意識到這個玩意不得了,特別是炸了日本之後,有人偷偷把原子彈的資料送到蘇聯手裡去,為的就是對美國形成核平衡,以免美國亂用大殺器。


這是科學界的輿論鉗制,政治上,歐洲的國家剛剛結束二戰,也不希望再出現大規模衝突事件,冷戰時候歐洲國家對美蘇在傳統軍事上有可能發生兵刃相見尚且十分敏感,更不要提用原子彈了,會嚇壞他們的,畢竟蘇聯這時候報復不了美國,卻可能拿歐洲洩恨。


至於美國國內社會,當時並不反蘇,反而對打殘了德國的蘇聯盟友抱有一定好感,因此,除非蘇聯主動挑起偷襲珍珠港那樣的事件,否則美國國內輿論風向是很難一下子轉變的。


三.美蘇矛盾尚不尖銳

二戰結束後美蘇對抗的風向,其實一開始並不明顯,更多的是政治家從本國利益出發的擔憂,比如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正是為了利用美國入夥,幫助衰落的英國在歐洲抵禦蘇聯的影響力,而美國為了成為歐洲的爹,同時防止GCD在歐洲遍地開花,壓縮美國戰略陣地,也樂於接受,所以杜魯門主義提出的是“遏制戰略”而非“消滅戰略”,相反的,美國要故意誇大蘇聯這個假想敵,好讓西歐盟友更好地依靠和聽從美國,讓意識形態矛盾取代資本主義內部矛盾,從這個方面來說。當時的蘇聯是一個“工具國”,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敵人,而非你死我活的仇人。1948年的馬歇爾計劃甚至向蘇聯發出了邀請,雖然是一種附加政治條件的作秀,但其實也可略見美國的思路。


可以說,一方面美國既是被歐洲人拖下水,另一方面也是美國自己確實想游泳,哪怕這水有點冰。

第一次答這種冷戰的問題,可能有些觀點表達不連貫,請大家見諒。


反對外國人永久居留


冷戰真正形成是在1947年3月12日,直到多年後的1991年12月25日結束,近半個世紀的美蘇爭霸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美國攻勢蘇聯防守、第二階段蘇聯攻勢美國防守、第三階段美國強勢出擊,蘇聯重創崩潰,題目問的就是第一階段初期的事情,這個時候確實美國更強但對於核武的使用就得多重考慮了。

美國是全球最早研製成功並實戰使用原子彈的國家,至少在1945年就擁有實戰型原子彈,二戰末期已經感受到冷戰威脅的蘇聯加大研發力度。在研製期間從美國獲得大量絕密資料,為研製原子彈產生重大影響,蘇聯於1949年8月29日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成功試爆了第一顆核武器——RDS-1原子彈,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對比一下時間就明白為什麼美國不可能沒向蘇聯動武,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上臺標誌著冷戰正式開始。這時二戰對參戰各國造成的傷害還沒有消除,大家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快速恢復經濟,實現安居樂業為主,就以美國為例也是結束戰時體制大量武器裝備封存或出售。而且經歷過二戰洗禮的蘇聯可是真正意義上的雄兵百萬,鋼鐵洪流可以隨時突破歐洲防線,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二戰已經造成各國慘重的損失,對比可能造成的後果誰都不敢輕言開戰。

其次,這個時候的原子彈只能通過B-29這樣的轟炸機水平投彈,在蘇聯廣袤國土上想要一次達到摧毀目的有點不容易。而且這個時期原子彈的產能和威力可不像現代,總體來說數量威力都有限,再加上蘇聯1947年就以B-29為原型仿製出圖-4轟炸機,1949年就擁有了原子彈。也就是說美國有的蘇聯人也有了,而且兩者水平差不多這個時候就形不成絕對優勢反而實現了戰略平衡。


河東三叔


美國人心裡面,肯定這麼想過,但他們不敢這麼做。原因有二,其一是沒有這個條件,其二是冒不起這個險。

事實上,核武器發明後,最開始的投放方式,是利用遠程轟炸機投放,例如“二戰”末期,美國對日本實施核打擊,就是使用轟炸機投放的。在當時,導彈技術並不成熟,轟炸機投放,是最為靠譜的方式。但是,蘇聯的防空能力,可不是鬧著玩的,如果美國對蘇聯實施核打擊,蘇聯早就發現了。蘇聯的某些部門也不是吃乾飯的,恐怕早就知曉了。

假如此時美國對蘇聯動手,成功率是極低的。在導彈核武時代,總統只需按個按鈕,中間環節比較少。在擁有戰略核潛艇的情況下,可以在較近的海域,對蘇聯實施打擊,而且隱蔽性極強。1947年,這種條件並不存在。有人說美國為何不動用在歐洲的軍事基地?同樣道理,美國有這些基地,而且是能夠起飛戰略轟炸機的基地,蘇聯也會知道,這是在打明牌。在蘇聯面前,美軍也就沒有“秘密”可言了,也許飛機剛起飛,蘇軍就知道了,從而部署反擊和防禦。

還有人問到,為何美軍不用航母起飛轟炸機?原因也很簡單,蘇聯縱深廣闊,假如美軍在太平洋起飛轟炸機,其打擊距離,是比較近的,頂多對蘇聯遠東地區構成威脅。假如是在大西洋地區起飛,蘇聯早就發現了,根本沒有成功可能。因此,假如美國真的想對蘇聯使用核武,最佳策略只能是導彈攻擊,但在1947年,這種可能性為零,根本沒有這種條件。

假如美軍計劃成功,使蘇聯遭受損失,但在大概率上,也只是某幾個城市遭受打擊,或者某幾個戰略要地遭受打擊。以1947年的技術水平,美國同時對蘇聯幾個重要城市實現打擊的可能性,無限趨近於零。這也就是說,美軍至多,只能成功一次,蘇聯最大的損失,也只是一處地方,但肯定不是莫斯科,因為莫斯科的防禦力量,要比其它地方強,美國空軍不可能突入進去。

假如美國無法一次性的解決蘇聯,則蘇聯的軍事實力,將成為美國的噩夢,也會成為英國,法國和西德的噩夢。在當時,蘇聯可以迅速集結大軍,幾個星期就能打到法國,美軍在歐洲根本不是蘇軍的對手。如此一來,美國的霸權地位,也就會失去了。所以說,美國人根本冒不起這個險,在導彈技術成熟後,蘇聯也已經有了核武器,而且比美國更強,美國也就更沒有動手機會了,恐怕連膽子都嚇破了。


圖維坦


冷戰,什麼是冷戰,恕我冒昧,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如同你和你媳婦昨晚吵了一架,第二天互相慪氣,誰也不理誰。這就叫冷戰。您總不至於頭天晚上吵了個架,第二天就抄把刀把你媳婦給捅了吧!您這問題問的和我給您打的這個比喻有什麼不同。家庭中兩口子是這樣,國際上國與國之間也是一樣。雖然有很多的認識和意識形態有所不同,有時也會吵吵鬧鬧,甚至鬧得很兇,但是雙方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該有的理智還是要有的。要是就因為冷戰就使用核武器攻擊對方,這要讓多少無辜的人死於非命,這和殺人犯有何區別!核彈畢竟不是手榴彈啊!打的比方可能得罪了,可是我實在是想不出再好的方式說明這個問題了。先在這裡賠罪了![祈禱][祈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