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贛南客家圍屋是中國客家文化中著名的封閉式特色民居建築,集祠、家、堡於一體。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是江西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贛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贛州龍南縣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始建於1798年,歷時30年於1827年建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而之所以被稱之為新圍,是因為在這裡還分佈有多座歷史更為悠久的客家圍屋,主要是為了與之區別開來。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關西新圍長約95米,寬約84米,佔地面積近8000平方米,是國內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功能最齊全的一處圍屋建築,有“散落民間的皇宮”之稱。龍南關西新圍是贛南客家圍屋的代表之作,當地人將這座圍屋建築稱之為“天下第一圍”。


圍屋始於唐宋,盛於明清。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南下大遷移,先後定居南方的廣東、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形成客家人聚集地。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一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野獸的建築方式即土樓。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圍屋結合了客家古樸作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圍屋選址於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採用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外牆整體澆築而成,形成一個連續的封閉的環形結構。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圍屋的主流形狀以方形和圓形為主,輔以半圓形、橢圓形、扇形等,甚至還有圍中圍、八卦圍等,形狀千奇百怪。圍屋的共同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兩邊對稱,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佈局規整,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獨特性能

1、充分的經濟性


在客家人聚居的山區,圍屋建築材料就地取材。舊樓牆土可以重複使用,或用於農作物肥料,不會產生大量的建築垃圾。土樓的施工技術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無須特殊設備。且建樓時間通常安排在農閒時間,族人可以大量參與工程,大大降低建築費用,圓形建築還大大節省空間。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2、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圍屋的牆體厚達1米左右,從而夏隔酷暑,冬絕冷風侵襲,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更奇妙的是,厚實土牆具有其他任何牆體無法相匹的調節作用,在溼潤乾燥不同的環境,它能夠自然吸收釋放水分,這種調節作用顯然十分宜居。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3、突出的防禦性


民風未開化的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堡壘,聚族而居。厚牆是最重要的防禦特徵之一,另外圓形或類圓形的外觀、塔樓、圍門、逃生門,圍屋內完善的防火系統和排汙系統及屋內水井、糧倉、畜圈等配置,能夠在遇襲遇險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4、獨特的藝術性


而圍屋的細部藝術,主要表現在圍內的裝飾設計。如廳堂開設的門,絛環板上均雕刻人物故事或花卉祥獸,風格接近徽雕;天井兩側的廂房用六或八扇格扇門,窗戶多為各種柺子紋與雕花相結合使用。廳堂內用柱用木質或石質,往往四面題刻對聯,柱子上都有雕飾,且形式多樣。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獨特意義


客家圍屋從選址到平面空間的組合,體現著客家人重視 “天人感應”,追求“天人合一”,並崇尚自然的理性選擇,兼具孔孟之道和宗法觀念的結合。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客家圍屋創造出適應南方山區歷史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生存防禦體系,具有采光優良、防火防震、冬暖夏涼等的構造特點。


族聚而居,祠宅合一。客家圍屋有利於“仁、義、禮、智、信、忠、孝”這倫理道德觀念承傳。


江西第四批非遺——帶你走進散落民間的皇宮

山高林密,盜匪出沒,流寇侵襲,領地紛爭械鬥,以及猛獸蟲蛇的襲擊,為在新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就創造了一種獨特的集體安全防衛的“圍屋”居住形式。


客家圍屋,就像一部生動的史書,將生存環境和獨特為變化完美融合在一起,創造出最合適最獨特的民居形式,反映了當時的建築水平和先人的智慧靈感,記錄下了客家人客居他鄉的那一段封閉艱難又充滿開拓意識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熠熠生輝的建築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