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那麼多方劑,是如何記憶下來的?

平凡的武人


學中醫死記硬背藥性、湯頭、脈訣等(19歲前記性好最好背得滾瓜爛熟,一輩子都不會忘),給今後臨床工作打好基礎,也是基本功(當然背與不背在於自己,各有各的學習方法)。初學時,在背誦的過程中不理解很正常,等陸續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外、婦、兒科,中醫經典著作等後,在臨床診治患者實踐中就會將所學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逐漸就慢慢融會貫通了。背藥性首選《藥性四百味白話解》,每味中藥十六個字,可以知道每味中藥的寒熱溫涼之性、味道、主要功效,如:“麻黃味辛,解表出汗,身熱頭痛,風寒發散”;《藥性賦》每味中藥只提主要功效,一句話比較簡練。背誦脈訣可選李時珍《瀕湖脈學》,裡邊有四言訣和七言訣,如“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沉脈法地,近於筋骨,深深在下,沉極為伏”;“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等,從脈診的寸、關、尺部位到二十七種脈形態特點、所主病證等都描述很形象很清楚也好記憶。背湯頭可首選《湯頭歌訣白話解》,每個方子將組成、功效編成歌訣便於記憶,都是歷代中醫名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的行之有效的經驗方、秘方,趁著年輕記性好,只要背熟,會受益終生且不會忘記,如:“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自己不背熟湯頭,以後在臨床辨證論治中,不能迅速開出處方,若自己組方也可,但肯定沒有湯頭方效果好;若年紀稍大記不住,在清楚功效的基礎上可背《趣記湯頭歌訣》,如治溼熱痢的芍藥湯“秦香蓮當兵,大勺炒肉(黃芩、木香、黃連、當歸、檳榔,大黃、白芍、甘草、肉桂)”。只要熱愛中醫,“日日行不怕千里遠,天天學不怕千萬難”,有持之以恆精神,就一定能學會它,“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學好中醫既可以為群眾防病治病,又可以為自己和親朋養生保健,也是人生中最大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