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黛玉的《葬花吟》,是否感觉到黛玉已对宝玉之爱产生了绝望?给人一种怎样的悲伤情感?

春日之虎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葬花吟》并不是写爱情的诗,也不是对宝玉的控诉,这首诗主要是写自身的困境,是黛玉在自伤身世,所以悲甚伤神。

先说晴雯不开门的事情,黛玉伤心的重点并不是宝玉讨厌她而和宝钗亲近。

黛玉伤心的重点书中写的很明确,我们可以再看一下:

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

所以黛玉伤心的重点是她如今寄居篱下,受了委屈也只能忍着,而宝玉宝钗亲近又促使她进一步伤心。

这就是触发《葬花吟》的大前提。

而次日又是芒种节,女子们有饯花的习俗:

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黛玉平日就有葬花的习惯,芒种节这日更能激起她对花朵或者是花神的感慨。其他人的饯花流于形式,甚至是一件热闹的,欢快的事情,但对黛玉来说,这是肃穆的,哀伤的。

春逝如同一场盛大的红颜迟暮,容易唤起对生命的喟叹,落红与暮春的命运,和人的命运是一样的,不可避免的消逝或死亡,让人百转千回。

这是《葬花吟》应时而生的条件。

曹公也为《葬花吟》做了补充说明: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所以《葬花吟》总结出来就是四个字:感花伤己。

宝黛的感情在这个时候还没有确定,诉肺腑你放心还没有发生,两个人都处在一种怀疑和不确定甚至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状态之中,又谈何绝望?

纵观全书,特别是宝黛吵架的时候,黛玉也从来没有对宝玉绝望过。

如果黛玉有过绝望,就不会不停的试探和怀疑。试探与怀疑本身就是报着一种期望和期待。

在晴雯不开门这件事上,黛玉更多的是委屈而不是生气。

寄人篱下,叫门不开,最亲近的人还吩咐不给开门,这种委屈只怕是身受才能感同了。

我9岁还是10岁,寄住在姨妈家里,一次忘记带钥匙,家里没人,我在楼下等了良久也等不到他们回来,于是去寻其他两个亲戚,结果敲门都没有人。当时天也黑了,我在外面游荡,那种滋味并不好受。

后来汶川地震的时候,不敢在家里住,父母都很忙,不在身边,我背着书包,穿过拥挤的人群,敲开我爸单位值班室的门,跟陌生人说明情况,在办公桌上默默写作业,办公室的沙发很窄,用椅子拦住旁边,蜷在上面睡觉。

寄人篱下的滋味没经历过是不会懂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并不是多么夸大其词的描述。

那是一种对自身的无奈,无依无靠的人多么可怜呢?

---------丸---------


祁门小谢


林黛玉对贾宝玉发出爱的绝望不是这首《葬花吟》,而是她的“焚稿断痴情”。

《葬花吟》,这首诗歌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之作,它几乎表达出了林黛玉的全部哀音。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喻为人的命运,明写花,实写人。她感叹自己的命运,内心矛盾痛苦,焦虑不安,体现出她对生命和爱情的迷茫情感。

01 赏析《葬花吟》及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效仿了初唐体的歌行体,篇幅较长,全诗有52句,超过360字。不论古人还是今人,读来甚是感伤,催人泪下。其中不乏点睛名句,比如“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林黛玉用这首诗歌对自己的处境作了一番自我陈述。一般人对自我的陈述,逃不出阐述一番自己的过去、现在、经历、理想和抱负,而林黛玉则是将花开花落作为自己生命的象征,以春花代表自己的肉身和灵魂,有花开争春的坚持也有敌不过时令的衰败。一首诗把她的多愁善感,孤傲的性格,复杂的内心,不甘诚服于命运的叛逆,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一日晚间,黛玉因担心宝玉白天被贾政叫去问话,甚是忧虑,隧去宝玉处问个仔细。刚巧遇上晴雯和碧痕拌嘴,先去的宝钗没有逃过,后去的黛玉叩门未开直接被关在了门外。晴雯平日里被贾宝玉宠坏了,气焰确实嚣张,莫不是这么招摇,也不会落得一下屈死的下场。她竟连黛玉的声音都没有听出来,害得黛玉在门外气怔,胡思乱想感慨一番。碰巧又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真是冤家路窄。她原本打算上前和宝玉理论一番,又自觉无趣,隧"犹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方转身回来,无精打彩的卸了残妆。"

第二日恰逢交芒种节。古有风俗,凡是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祭饯花神,表示春日已逝,夏日来临。春日里的花皆要凋谢退位,所以要给花神饯行。待字闺中的姑娘们犹胜过这个节日,黛玉也不例外,偏巧昨晚的愁绪未消,于是在花丛中,这首《葬花吟》便诞生了。

02 触景生情,感花伤己

林黛玉在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是生怕自己的言行不当被府中人耻笑,二是自感寄人篱下,无依无靠,家世菲薄,不能失了自有的身份。如果她一直生活在姑苏,也许是另外一番光景。一旦踏入贾府这座深宅大院,原本多愁善感的性格只能更上一层楼了。
林黛玉本是三生石河畔的绛珠仙草,所以她天生感怀万物,这是她的天性。可是到了贾府,她感怀的东西变得多了。贾府百年定鼎,又是皇亲国戚,她自感身份上无法匹敌。府大人多,仅佣人就有两百来号人,人多嘴杂,她不得不谨言慎行。大观园里众多姐妹,个个美若天仙,才比天高,她只能跻身其中,努力博得一席之地。她身背木石同盟,又来个金玉姻缘,她感愁自己的爱情,患得患失。她与贾宝玉心心相惜,却无人能帮自己将这份情化作一段善缘。
她的每一首诗都充满了感伤的情绪,在《咏菊》中,“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在《秋窗风雨夕》里,“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在《问菊》中,“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在《菊梦》里“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等等,这首《葬花吟》千回百转,竟成了她一生的写照,“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葬花吟》更高层次的意义在于一缕“群芳髓”,同是“千红一窟”茶,一杯“万艳同悲”酒。这是大观园所有女子的终极命运,借花喻人,又一次暗示了太虚幻境薄命司女子的薄命结局。


读书悟道


黛玉对宝玉的爱情应该是到她焚稿断痴情的时候才真正的绝望了。黛玉母亲仙逝以后,因贾母爱惜幼年丧母的外孙女,派人去接来以便照顾的。在林家的时候,黛玉有父母的宠爱和教诲,真真的算是如宝似玉。可到了外祖母家,虽然有外祖母的百般疼爱,旁人也不敢对她太造次,但聪明的她深切地知道,这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她需要一个和自己能说知心话的人,宝玉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他们一见如故,两小无猜。黛玉早就从心里认定了宝玉就是她的真命天子。可是,贾宝玉虽然对这个林妹妹非常在乎,可他身上贵族公子哥的成分太多了。经常吃丫头们嘴上的胭脂,最让黛玉不放心的,就是宝玉见着姐姐就忘了妹妹!她知道,自己和薛宝钗的不同,人家虽然出身于商贾,但是毕竟人家有母亲,有哥哥,还有王夫人依仗。贾府里的形形色色人物,能真心对她的没有几人,眼看着宝姐姐前脚进去了,她却被拦下来,心里该有多难受!但是,尽管如此,她还是对宝玉充满着期待,寻找天尽头,属于她和宝玉的香丘。


对酒当歌3032


黛玉的《葬花吟》,是写在黛玉与宝玉产生了重大误会后的第二十七回。

二十六回黛玉晚间去怡红院,晴雯因跟小丫头斗嘴生气,又抱怨宝钗“一个大姑娘家家的,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害得我们不得睡觉!”所没好气地说:“宝二爷说了,任凭你是谁,都不叫开门!”拒绝给黛玉开门。

黛玉又听得怡红院里宝钗与宝玉相谈甚欢,过了一时门开了,宝袭人等一行人送宝钗出怡红院。

黛玉因此误会宝玉厌恶自己,所以不让小丫头开门,这个沉重的打击让黛玉内心之悲伤无以言说,内心也充满了对宝玉的绝望。

黛玉有感而发的《葬花吟》里,有对自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顾影自怜,也有“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对宝玉的“绝情”泣血的控诉。

所以说《葬花吟》是一首失恋的悲歌,它埋下了宝玉黛玉之间爱情的悲剧结局伏笔。是黛玉提前为自己的爱情写下的悼亡诗。


春江水月倾落星河


花飞…花谢…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两只紫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