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

话到沧桑句始工


意象,就是用于形成意境的景象,意象包含某种特定的含义,或用于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

要理解意象,首先需要理解意境是如何形成的。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

意境的形成,包含两方面要素:意和境。

意是主观的,是作者的的思想、感情、情绪和对生活的理解认识。

境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包括事物的形态特征和精神本质两方面。

在这两个要素中,意是主导的,意选择并影响了境。例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细雨、黄昏是境,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作者的愁绪是意,为了表意,作者选择了这三个事物,通过这三个事物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景象,衬托了愁绪。

一方面,这三个事物是在意(愁绪)的主导下被选择出来的。另一方面,事物本身就含有某种意。例如梧桐常用来表达伤感,黄昏有岁月流逝的忧伤意味。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某些物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表述不同的含义。这个问题留到后面再谈。

像梧桐、细雨、黄昏这些客观意物,就是意象。可见,意象用来构成意境,并含有某种意义。

为什么诗词要使用意象?意象的作用,是将看不见的情思形象化。

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是无形的,直说的话,读者不好接受。例如,你说我心情很悠闲,怎样个休闲法?读者难以想象。如果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那么,闲静的心情就非常形象,读者很好接受。

例如写离别,你说我很伤心啊,很舍不得你走啊,这是口语,不是诗的语言。如果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是诗的语言,它很形象化,有古道长亭,连天芳草,是送别的典型场景。

诗词是形象语言,欠缺形象性的诗词,其意境将逊一层。

这当中的“长亭、古道、芳草”,就是意象,因为它们是客观事物,并且被赋予了离别的含义,用来表达作者的离别之情。

  • 那么,是不是所有在诗词中出现的景物,都是意象呢?

当然不是,因为并非所有诗词中的事物都被赋予某种含义,或寄托某种感情。如“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车、马、弓箭这些一般性叙事出现的事物,就不是意象。


典型意象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孤馆”、“杜鹃”的意象,孤馆寄托的是流落异乡的孤独感,杜鹃,由于“杜鹃啼血”的典故,被用来表达哀伤情绪,相对于“孤馆”,“杜鹃”是诗词里更为普遍的一种意象。所以这里引出了一类更为重要的意象:典型意象。

典型意象对于理解古典诗词尤为重要。典型意象通常有其特定的、被广泛接受含义或感情寄托,长久以来,被大量地使用在诗词当中,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符号。

如前面所说的“杜鹃”,在诗词中几乎就是哀伤情绪的符号。如“杜鹃啼血猿哀鸣”、“望帝春心托杜鹃”、“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杏园憔悴杜鹃啼”、“杜鹃声里三更月”等。

类似的典型意象,在诗词里非常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代表思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长亭代表离别;“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代表高洁坚贞;“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松树代表不屈的精神;“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大雁代表传递书信,由此引出思乡之情。“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芭蕉代表了忧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草代表了离愁。

  • 为什么某种事物能作为某种意象以代表特定的感情?

前面提到,意境,包含意和境两方面,境包含了事物的形态特征和由此引申出的精神本质。例如,梅花疏影横斜,是形态特征。在寒冬开放,冰雪不能摧残,是生长特性,有着不屈于恶劣环境的特点,所以成为高洁不屈的符号。为何长亭能代表着离别?因为古人送别,在长亭设宴,举杯相送,依依惜别,所以长亭成为送别的符号。“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春草绿遍天涯,一方面表示着游人远在在天涯,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美好的春天,新的一年又来了,而人能归来否?所以自然生出离愁别恨。

这些典型意象的本质,其实仍不离意境生成的条件,也就是由主观情感选择的客观事物,只不过这些事物的象征意义非常深入,于是成为了特定的符号。

  • 某些意象,在某些情况下,能表达不同的含义,但仍符合意象的特征

“栏杆”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类似的有“凭栏”、“倚栏”。如辛弃疾“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作者胸怀光复河山的豪情壮志,但不受重用,被当权者打压,倚栏远望,满腔激愤之情,发于词中。

少女李清照惜春思人,写“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李璟笔下的思妇,“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晏殊伤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她们倚栏,发出的却是女性的柔婉的忧愁。

因为倚栏望远,会激发人的思绪,令人想得更多、更深远,所以悲壮者更悲壮,忧伤者更忧伤。

月亮常代表思念,“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月亮,却有历史的沧桑。因为月亮是亘古不变的事物,秦朝的月光和今天的月光都是来自同一个月亮,但时间却跨越千年。所以月亮这个意象虽然不被用于表示思念,但仍然符合月亮的特征。

缺乏意象的诗,就必定不好吗?

不是。有些直抒胸臆的诗,因为所抒发的感情极为强烈,且具有人性、情感、或者社会、历史的共性,揭示人生真理,具有普世意义,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这一类诗,也是好诗。例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煜“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纳兰性德“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一类诗之佳者,相对于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可说是凤毛麟角。即使陈子昂、李煜、纳兰性德三人本身的作品,绝大多数也是情景交融之作,而非直抒胸臆。缺乏意象,则没有形象性,不符合读者的欣赏习惯和诗歌的传统美感,如果所抒之情力度不足,不能引起共鸣,则显得浅直无味。所以陈廷焯批评纳兰词“意境不厚,措词亦显浅”(《白雨斋词话》),可见意象仍然是诗词意境的重要部分。


如何在诗词中善用意象?

意象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独特的审美部分,诗歌要创造优美的意境,表达特定的感情或情绪、寄托,就应当善用意象。学会善用意象,一方面要熟悉传统典型意象代表的含义,另一方面,作者要有敏锐善感的诗心,感受、体悟大自然的事物特征、社会、人生的体验,以诗人的心去发现自然和社会人生的种种美好。

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风云雨雪、花草树木、川原河岳、飞禽走兽,都可能会成为诗的意象,作者的心灵对于自然事物有所感悟,将这种感悟融入到思想情绪当中,从而形成优美的意象,这是一种综合的创作能力,涉及到对景物的提炼、景物深层形象的挖掘、文字的凝炼性等等。

写诗,作者的诗心是最重要的,有诗心,懂得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对于意象的理解也就更深,越能准确地将思想感情、情绪融入到意象当中,令诗句更有诗的意境。否则的话,也就只是干枯的、没有生命、没有感染力的句子。


大晟府小书僮


古诗中的意象比比皆是。这是它的灵魂所在。既然如此,我就不妨信手拈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句子。春江水暖鸭先知,鸭何曾告诉过诗人,是我先知道了春江水暖的讯息?接下来的河豚欲上也是这样。这些印象,都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把感知到的事物,赋予诗意的联想,变成一种新的意念中的形象,这就是意象。这样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体现的都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美。就是说,一处景物,一种心境,到了诗人的笔下,就变得妙趣横生,触发人的联想,触动人的感知,不由得不称道诗人的创作艺术,欣赏角度确实与众不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广为流传。我所引用的句子大家都能随口吟诵。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就是其中的意象生动。"丝"已变成了"思",流烛已变成了"泪珠"多么令人心生感叹!

没有学习专业术语,只是举了几个例子,浅议一番,不妥之处见谅!


栖哈丶


古诗词中的意象成百上千,那么如何理解这些意象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其一,看意象的内涵:长久以来,一些意象已经有自己寄寓的内涵。如,

1.月——思乡,怀人。

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梧桐——凄凉悲伤

例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例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3.鸿雁——传书的信使,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例如: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例如: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4. 柳——离情别绪,依依不舍。“柳”谐音“留”。

例如: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其二,看意象的借代义:

5.丝竹——代指音乐。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如:共挽旌幢,缓留丝竹醉韶华。


6.长亭,南浦——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例: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例: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其三,看意象的比喻义与象征义:

9.秋蝉——高洁,悲凉

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0.梅——象征坚贞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例: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11.竹——正直谦逊、宁折不弯。

例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2.菊——高洁隐逸,不慕名利。

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3.牡丹:雍容大方,富丽堂皇。

例如: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融融118


今天来说一下古词中的丁香和豆蔻, 〝豆蔻丁香,待则甚,如今休矣〞,〝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一从恨满丁香结,几度春深豆蔻梢〞,忧郁的紫丁香与断肠的红豆蔻温柔相安地形成了相思意象组合。

丁香结象征爱情幻灭后的愁肠百结,而红豆蔻更多象征爱情的青涩。丁香结这一文学传统源于李商隐的《柳枝五首·其二》〝本是丁香枝,春条始结生〞,此外李商隐还写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中主李憬〝丁香空结雨中愁〞,赵希蓬〝丁香空结千般恨〞,陈允平〝丁香共结相思恨〞……

国民诗人戴望舒《雨巷》中丁香般美丽的姑娘,代指他的初恋施绛年,影射这段雨中凝愁的初恋。红豆蔻的花型是尖尖细细的两瓣,象征恋爱男女双方的心心相印,你侬我侬。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像一颗待熟的青果,用温柔和笑容抚慰了杜牧落寞的内心。〝豆蔲梢头二月初〞,〝豆蔻梢头〞这个意象在中国诗词史上蔚然成风。晏几道〝豆蔻梢头春有信〞,张孝祥〝豆蔻枝头双蛱蝶〞,吴文英〝蛮姜豆蔻相思味〞,吴存〝来寻豆蔻梢头梦〞,纳兰性德写给初恋的词作《鬓云松令》〝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毛施姝姿


意象,是一种客观事物中经过思绪创作出来的抽象情感。是文学及诗词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概念。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我们描述一件事情,通常的方法,是直观的、具体的说明文字。但运用了意象,就使得文字、语言富含蕴藉、含蓄、凝练、文采等审美要素,诗词更加有品位、回味和表现力。

例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诗词中的月亮,往往成为团圆、别离、时空永恒等象征。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诗句。

我老人家在《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诗词》一文中是这样表述意象的:

“意象如同酿酒。我们眼里看到的是谷物,心里已把它推入发酵池发酵。待鼻息里飘来诱人的酒香时,意象就形成了”。“意象又如少男少女缠绵的相思,如似有还无的梦境,如蛹蜕变为蝶的过程……一个奇妙的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意象是不受环境约束的。《诗经》中伐檀而兴,屈子怀愁怨而离骚,陶潜采菊东篱而隔世,杜甫居茅屋而思广厦……每一件好的作品,无不以意象取胜”。

关于意象的运用,网上有大量的文章,这里就不再赘述。


当代诗词精品


古诗词一般的意象荟萃如下

月。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菊。象征着隐逸的风度、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梅。凌霜傲雪,品格高洁。宋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元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莲。“莲”与“怜”同音,故常以“莲”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州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出污泥而不染,更是超凡脱俗的象征。

兰。高洁的情操,隐士的象征。宋杨万里《兰花》:“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

松。傲霜斗雪,坚贞不屈。三国魏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唐李白《赠书待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梧桐。凄凉悲伤。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也以此表达幽深的乡思。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宋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鹧鸪。象征着旅途的艰险和离愁别绪。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寒蝉。悲凉的象征,既引发思乡之情,又触动离愁别绪。唐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鸿雁。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唐欧阳修《戏答元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另外,鸿雁传书也是一个特定的意象,唐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柳。送别,思念,惜别怀人。唐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宋徐俯《卜算子》:“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也可象征时世兴衰。唐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另外,柳絮的飘浮不定,也常作愁绪的象征。宋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燕。在古诗词中意象非常丰富。(1)表现春光之美,表惜春之情。元张可久《暮春即事》:“乌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2)爱情的象征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宋晏殊《破阵子》:“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3)表现世道沧桑,抒发昔盛今衰、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唐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宋文天样《金陵驿》:“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孤灯。羁旅凄凉,思乡怀人。唐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杜牧《旅宿》:“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唐韦庄《章台夜思》:“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船。往往是漂泊的代名词。唐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宋苏轼《临江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闻风静榖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表现为无拘无束,自由旷达。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夕阳。苍茫,衰暮,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悲叹。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宋柳永《玉蝴蝶》:“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猿。孤寂、愁苦的象征。唐王昌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唐韩愈《湘中酬张十一功曹》:“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韩愈此为反话正说,更有韵味。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或是阑(栏)干。这一意象在宋词中很多,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它往往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而且指向相对稳定明显。宋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宋晏几道《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宋秦观《满庭芳》:“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宋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Mr张先森說



如何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


要理解古诗词的内含和意象,需多看有注解的古诗词,必须从文字上充分了解诗词语言特殊的表意功能,要感会诗词语言的形象,还要体会诗词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例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里的"袅袅"指很长而微弱的样子,刑容风。秋风一吹,木叶掉下来了,引起湖面微波荡漾。他为什么要写这两句?因为你要想看得远,必须是没有东西遮住你的双眼,才能达到远望。在当时就有人粉刺屈原,说过这句话,屈原叫河水淹死活该。你知道是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不忘初心136533244


诗言志,歌咏言。古诗词中的意象,更准确地应该称为象意,因象而生意,因意而抒情,因情而言志。

中华文化之源自《易经》,孔子在"系辞、上"中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系辞、下"又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所以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非触景不足以生情,有什么景便可产生什么情,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便可言什么志了。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唯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腊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昔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娇,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中华道易


“意象”是古诗词的魂灵,是不可不说、绕不过去的一个核心问题。意象丰富的诗词,一定会受读者欢迎;意象不妥的诗词,就像有污垢的美物,总是有缺憾。

古诗词多是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语言艺术。每一个诗人观察与感受不同,创作出的作品就有很大区别。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流传至今,就是意象表达的绝唱;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人说是悲秋、有人说是晚景、有人说是旅途感概等等不一而足。古人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任何人读这首词,能不赞美吗?虽然短短数语,但是写出了绝佳的情景与感慨。

意象的运用和个人的修养与审美观念息息相关,同样一座山、一条河、一枝花,诗人笔下描写出来千奇万状,所以能够运用好意境写出能贴入人心的好作品真不易!

意境这是一个大课题,寥寥数语,只能说是九牛一毛,值得大家去关注和悟道。


稷山禾子


古诗词当中的意象,意多由情生,气多由辞致,

情难自述,便以境托。

辞不生气,便以律韵。

交互之中,仿佛庄子物化一说。

举例说明:三十年功名尘与土,这是写情,可这情境界不高,加上句,八千里路云和月。

此境托此情。便生出意味。

同时也生出气象,但这句若不用对仗律韵,写成这样:

三十年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云月。虽字数少了,好似精练,辞气却不足。

气不足,便无法象意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