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來襲,巴菲特告訴你損失厭惡在股市中的應用,保你少賠錢

乾貨來襲,巴菲特也沒見過這樣的金融市場!知曉損失厭惡,少賠點

乾貨來襲,巴菲特告訴你損失厭惡在股市中的應用,保你少賠錢

美股道瓊斯指數昨夜失守20000點關口,標普500盤中熔斷跌幅再次超過7%。投資者不但對新冠疫情的進展十分擔憂,而且對他們往後的生活更加擔憂。直接就給消費端帶來毀滅性的恐慌,特朗普越是限制賣空,市場拋售越多,做空越多。

巴菲特更是表示,活了89年了也未曾預料到這樣的現象,上一次經歷如此大規模的熔斷熔斷還是1987年,而2020年這10天我們就和股神一起見證了連續地四次熔斷。3月16日,標普500指數開盤便觸發熔斷,這也是史上首次,並以11.98的跌幅刷近33年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機會在人們恐慌中顯現

套用股神的一句話:“別人恐慌我貪婪。”但是在這次大跌這麼反常的情況下,我想說就目前來講,抄底總是死在半山腰,畢竟股神真正的現金還沒有出來掃盤,股神總是可以忍住,等待最佳時機出來抄底,我們得像股神學習,不能太早接盤。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費雪想必大家是略有耳聞,他在1929年股市泡沫破滅之際買入了一些相對便宜的股票,結果幾天後損失了幾百萬美元,因為我們可以通過這張圖表看到美國1929-1932年股市都經歷了怎樣的糟糕情況。

美國1929-1932年跌幅居前表格

1929/10/27

13.47%

1929/10/28

11.73%

1929/11/5

9.92%

1929/11/11

8.92%

1931/10/5

10.73%

而2020年的股市是如懸崖陡峭板的瀑布式下跌,近乎直角,目前還沒有見底。很多專家對後世的展望是四月份會見底,然後休整,底部徘徊,再次上漲。

損失厭惡

期望理論的重要發現之一是人們在面對收益和損失的決策時表現出不對稱性。Kahneman and Tversky的實驗得到的結論是,人們並非厭惡風險,當他們認為合適時,他們會選擇賭上一把,但如果不是風險厭惡又會是什麼呢?

他們的結論是,人們的動機主要是躲避損失而不是那麼厭惡不確定性,因為損失總顯得比收穫更加突出,感受更強烈。損失會讓他們產生更大的情緒影響。他們的研究發現計算出同樣數量的損失和收益,損失產生的負面效益是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Thaler(1980)提出的。這一現象可以用行為金融學中的損失厭惡理論來解釋,該理論認為一定量的損失給人們帶來的效用降低要多過相同的收益給人們帶來的效用增加。

乾貨來襲,巴菲特告訴你損失厭惡在股市中的應用,保你少賠錢


因此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對“避害”的考慮遠大於對“趨利”的考慮。出於對損失的畏懼,人們在出賣商品時往往索要過高的價格。

借用一位著名教授的試驗,他也是這一理論的創始人。芝加哥大學的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也做過類似的實驗,他讓獲得咖啡杯的人(賣家)和沒有咖啡杯的人(買家)分別給咖啡杯標價。他發現賣家的要價(中位數)是$5.25,而買家的出價(中位數)是$2.25-$2.75,前者是後者的兩倍。是賣家不近情理嗎?還是買家太小氣?這個實驗用一種更為直觀的方式,向我們揭示了“價值”的主觀性:一件東西究竟值多少錢,更多地取決於我們站在哪一個位置上。不用責備賣家總是索要高價,如果換作我們自己在他的位置上,恐怕也會和他一樣。

簡單地應用在股市中,比如說你的朋友擁有一隻股票,如果讓你說這隻股票的未來價值,你可能會說比現在的價格高一些,而讓你朋友說他會給這隻股票再附上雙倍的值,因為他的主觀思想驅使他認為這隻票更值錢,因為他手裡有這隻股票,他期望獲得更大的回報。

乾貨來襲,巴菲特告訴你損失厭惡在股市中的應用,保你少賠錢

換言之,如果現在他損失了,他會問你賣不賣,你說賣他卻心疼,所以這時可能帶給他更大的損失。


當然厭惡也和處置效用有很強的關係,華爾街的一句名言是“截短虧損,讓利潤奔跑。”很多投資者都知道,但是卻忍不住受處置效應的影響,普遍的一個現象就是趨於過快地賣掉正在盈利的股票,反而過長時間的持有正在損失的股票。後來就是後悔。具體的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