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享年81岁,为何56岁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

用户1483710936801


一说起宋朝皇帝,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外,知名度最高的恐怕就是宋高宗赵构了。然而和赵匡胤所不同的是,赵构虽然名气也很大,但多数都是负面评价,比如杀害忠臣岳飞、对金国卑躬屈膝求和等等。

赵构之所以干出这么多招致后世痛斥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住南宋的半壁江山和自己的皇位,由此可见他对皇帝宝座有多么迷恋。然而,在赵构五十五岁那一年,他却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决定: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自己当起了太上皇。那么问题来了,像赵构这样迷恋皇位的人,为什么会突然决定主动让位呢?

其实,赵构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是皇帝的宝座虽然人人想坐,但真正坐上去后,其面临的压力也非常人所能想象。

赵构建立南宋后不久就遇到了一场生死考验。他手下的两名将领(苗傅、刘正彦)趁中枢空虚发动兵变,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最终兵变虽然被成功镇压,但赵构唯一的儿子赵旉却因受惊过度而吓死了。自此,赵构对武将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后来岳飞被杀也跟这场兵变有着很大的关系。

不过,皇帝宝座对赵构产生的煎熬还远不止如此。从南宋建立后到1141年《绍兴和议》签订前,宋金两国展开了激烈地交锋。这一阶段对赵构来说是非常纠结的时期。一方面他自然也希望能收复故土,重振山河。但另一方面,他又担心以岳飞为首的武将集团拥兵自重,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经过反复掂量利弊后,赵构最终决定接受秦桧的建议,同北方的金国握手言和,并冤杀了岳飞。

《绍兴和议》签订后,南宋以每年向金国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为代价求得了和平。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想必都会知道,无论在何种形式下,只要有人签订这种屈辱协议,肯定会被国人戳着脊梁骨痛骂。赵构虽然身为皇帝,但也无法堵住天下百姓的悠悠之口。因此,他当时面临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在此后的二十年时间中,宋金两国相安无事,赵构终于过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生活。然而,到了1161年,金国第四任皇帝完颜亮撕毁和平协议,举兵南下,已过惯和平生活的赵构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得着实不轻。最终,金国因内部出现叛乱而导致这次南侵草草收场。但这场中途流产的军事行动却让赵构心中萌生退意。

1162年六月,做了三十六年皇帝的赵构正式将皇位传给了他的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而赵构则当起了太上皇。

赵构禅让皇位除了不堪忍受皇帝这个职业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后来一直没有生育能力,没有自己的子嗣。因此他认为与其一直霸占着皇位不放手,让接班人等的怒火中烧,还不如自己主动退位让贤。如此一来,至少还能让赵眘感激他的恩情,他也可以因此得以安享晚年。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指宋太祖赵匡胤托梦给赵构,要求他将皇位还给自己这一脉的子孙(汝祖自摄谋,据我位久,至於天下寥落,是当还我位)。虽然这只是野史上的说法,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不能排除赵构或许真的有意无意间做过了这样一个奇怪的梦。

宋孝宗登基后立马就干了两件大事:一是为岳飞平反;二是下令宋军北上,收复中原故土,史称“隆兴北伐”。从宋孝宗干的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宋高宗赵构在禅让皇位后,确实是做到了彻底放权。

1187年十月,当了二十五年太上皇的赵构病逝,享年八十一岁。中国历史上共有皇帝四百多人,其中超过八十岁的仅有五人,赵构成为其中之一,或许和他当年选择急流勇退有着莫大的关系。

参考文献:《宋史》


夜读史书


很多人都知道,赵构在56岁时就提前退位给宋孝宗,却很少有人知道,赵构实际上是被宋孝宗逼迫后退位。虽然赵构本人和大宋官方一再表示,赵构退位,是因为他觉得当皇帝太累,不如当太上皇舒服,加上他和宋孝宗父慈子孝,自然愿意把皇位主动让出来,这样也好让年富力强的宋孝宗来带领大宋人民走向富强生活。

但其实呢?不管赵构和大宋官方如何掩饰,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宋孝宗和赵构之前,也曾发生过一场权力暗战,最后以赵构的失败而告终,而赵构也因此被迫提前退休。只不过因为他们之间的这场权利冲突比较隐晦,而事后宋孝宗对赵构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所以在后世人看来,就觉得赵构是主动让出皇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在赵构执政期间,他对待金国的态度,始终是以主和为主,但问题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主和政策所面临的压力那是空前巨大,因为,对于广大百姓,甚至很多官员来说,所谓的主和,本质就是大汉奸、卖国贼的行为,这样就会让坚持主和的人,在政治上始终处于舆论的被动地位,并且可能还会留下无法抹去的政治污点。

对此,赵构自然不愿意冲在最前面,因为,如果他亲自挑起主和大旗,那赵构本人就需要亲自面对各种舆论的攻击,甚至是主战派所施加的压力,这会让赵构处于非常被动的政治局面中。在这种背景下,赵构就开始重用秦桧,并且装出一副不管事的模样,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告诉天下人,主和那是秦桧的主意,是秦桧实施的,你们要骂要怨,就找秦桧。



这样一来,所以的舆论和压力,就都打在了秦桧身上。对于赵构来说,如果秦桧能够扛得住这些舆论和压力,甚至能够镇住主战派,那他自然就可以作为赵构的代言人,执掌大宋帝国的朝政。

但是,如果秦桧镇压不住主战派,那关键时刻,赵构只需要将秦桧的脑袋交出去,总而言之,千错万错都是秦桧的错,是他背着我搞的主和,我也是受他蒙蔽,所以我今天把他给杀掉,也是给大家一个交代,从今往后,咱们君臣并肩携手一条心,齐力保卫大宋朝。

总的来说,秦桧也算是个比较有能力和手腕的政治人物,当然,更重要的当时主战派中没有一个能够让各派都信服的领衔人物,所以在第一轮的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交锋中,主和派大获全胜,于是秦桧成为大宋执政官,而岳飞被杀、韩世忠和刘光世被下野,张俊投靠秦桧,宋金也达成议和。



后来,随着秦桧去世,主和派也由此失去了领衔人物,虽然赵构还想找出一个像秦桧这样的执政官来做自己的代言人,但却始终没能找到,因为,并不是谁都敢像秦桧那样,甘愿充当赵构的走狗,甘愿被人冠以汉奸卖国贼,也不是谁,都能够承受得住那么大的舆论和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主战派的势力那是越来越大,而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在赵构退位的前一年,金国皇帝完颜亮撕毁宋金和谈协议,然后亲率60万大军南下攻宋,一路攻城拔寨、烧杀抢掠,不仅造成数万南宋军民死亡,更是让不计其数的南宋百姓家破人亡。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是在朝廷,还是在民间,绝大部分人心里都对金人充满了仇恨。当然,他们也不再对和谈抱有希望,因为所谓的和谈协议,人家想撕毁就撕毁。

后来,完颜亮的大军被宋军击退,而完颜亮本人也被自己的部下所杀,金军不得不全面撤退,面对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南宋军民都开始齐声要求北伐,总而言之,我们要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我们要让金国尝尝家破人亡的滋味。

但这个时候,赵构却还想继续坚持主和的政策,只不过,此时的他已找不到一个像秦桧这样的人来替他做这件事情,所以他只好自己冲到最前线,亲自挑起主和的大旗,一意孤行的想要再次和金国议和,但这次,赵构就没有当年那么幸运。

因为,这一次主战派不仅占据天时、地理和人和,更重要的是,宋孝宗愿意站出来充当主战派的旗帜,而有了这面旗帜,主战派各大派系开始团结在一起,并迅速对赵构进行反击,最后,所有的舆论和压力,都直面赵构本人,而赵构身后,却没有人敢继续支持他,甚至面对汹涌的民意,主和派都不敢再发声,于是孤身一人的赵构只好退位让贤。


我是赵帅锅


赵构曾经有个儿子,在一次政变中由于惊吓而亡,赵构后来被金军追赶,坐船在海上漂了几个月,因惊吓患上了不举,也就是现在的ED,再说明白一点就是阳痿。自己不能再有孩子了。

由于赵光义一脉的子孙,都在靖康之难中被掠到了黄龙府,在选择接班人时,赵构只能在赵匡胤一脉中寻找。后来即位的宋孝宗,就是赵匡胤的八世孙。这样大宋政权又回到了赵匡胤一脉,在当时朝廷具有耳目一新的作用。

野史还有一个记载,赵构做了一个梦,梦中赵匡胤满身都是血,他对赵构说,赵光义耍阴谋害死了我,夺得了政权,你只有把大权传给我的子孙,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赵构就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一脉。赵构活了80多,赵构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ED造成的,有因就有果。认同观点的请加关注互粉交流





鲤波说史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在中国历史上最善于推卸责任的皇帝,为了接回母亲韦太后杀害抗金名将岳飞找了宰相秦桧作为自己的替罪羊承担千古骂名。56岁赵构就找了宋孝宗为自己承担治国安邦的重任,自己省心省力悠哉悠哉活了81岁。

赵构手握百万大军却对父亲宋徽宗大哥宋钦宗见死不救,眼睁睁看着他们被金朝军队押往冰天雪地的东北。

然后赵构名正言顺地于公元1127年在南京的应天府(现在的河南商丘)即位皇帝。

宋高宗赵构称帝以后,为了防止主战派抗金迎回宋徽宗宋钦宗,立即罢免了主战派的领袖李纲,而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从这看得出来,赵构从一开始就想求和而不想与金朝打仗,以防止主战派迎回二帝。

但金朝又对赵构的南宋政权虎视耽耽,为了避免危险,赵构干脆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扬州,心想,这样可能要安全些。但在赵构即位的第二年(1128年),金朝军队就分别以大将完颜娄室和完颜宗翰为统领,分率两路大军进攻陕西和江南。

完颜宗翰率领的金朝大军一路攻城掠地,攻占了济南,再长驱直入,攻占楚州,破天长军(今安徽天长),很快就打到距离扬州数十里的地方。

公元1129年二月,金军奔袭扬州,赵构狼狈渡江,经镇江府到杭州。

迫于舆论压力,他不得不罢免汪伯彦、黄潜善等人。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兵变,杀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和一批宦官,宋高宗逼迫退位,史称苗刘兵变。

文臣吕颐浩、张浚和武将韩世忠、张俊起兵“勤王”,赵构得以“复辟”。他继续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诉自已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穷,所投日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要求金朝统治者“见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进军。对于抗金战争却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

赵构把杭州改称为临安府,只是屁股还没坐热,金军又追过来了,赵构正在一筹莫展时,尚书左仆射吕颐浩建议,干脆跑到海上去,金人从北方来,善于骑马,船上就不行了。于是,赵构就逃到了海上,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随后又逃到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并自明州逃到定海(今浙江省舟山市),漂泊海上,逃到温州(今属浙江省)。

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朝军队撤离江南后,赵构才又回到绍兴府(今浙江省绍兴市)、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地,后将临安府定为南宋的行在。

绍兴二年(1132年),赵构正式迁都杭州,南宋朝廷初步在东南站稳了脚跟。绍兴十年(1140年),各路宋军在对金战争中节节取胜时,赵构担心将领功大势重、尾大不掉,更担心岳飞取胜迎回宋钦宗,于是下令各路宋军班师, 屈辱求和。



绍兴十一年(1141年),赵构解除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的兵权,向金朝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

不久,赵构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加以杀害,遂同金朝签定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朝称臣纳贡,以换取金朝承认自己在淮河、大散关以南地区的统治权。


十一月和议签定后,按金朝规定,秦桧事实上成了终身宰相,宋高宗虽对他日益猜忌,却仍纵容他专权跋扈,对主张抗金的臣僚加以排斥和打击。

在公元1155年秦桧去世后,宋高宗仍委任万俟卨、汤思退等主和派掌政,坚守对金朝和议条款,每年除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外,送给金统治者贺正旦、生辰等的礼物也“以巨万计”。

公元1161年,也就赵构退位的前一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大举伐宋。开战之后,金军势如破竹,仅短短数月时间,南宋在长江以北的领土便全部沦丧于金军之手。

当时的南宋,岳飞被杀,韩世忠张俊已经去世,刘锜已经63岁身体不好,除了曾经诱捕并监斩岳飞的老将杨沂中外,一个能打的将领也没有。

面对金朝大兵压境,赵构先是大哭一场, 哭完之后,赵构对抗金丧失了信心,于是他决定重操旧业,他吩咐宫女太监赶紧收拾细软随他下海跑路。


听说皇帝又要跑,宰相陈康伯当时就惊呆了。他是真的不能理解,做了三十多年皇帝老谋深算的赵构为什么会如此畏敌如虎贪生怕死?

陈康伯立即进宫面圣,他摁住赵构,劝他不要跑。说你要是跑了,那咱大宋就真的没救了。

(陈康伯)闻有劝陛下幸越及闽者,诚用其言,大事去矣。

但是,赵构根本不听。他给陈康伯下了一道谕旨,说再等一天看看情况。如果明天还没收到金军退军的消息,那咱就赶紧跑。

“如更一日虏骑未退,且令放散百官”

陈康伯看到赵构这份谕旨后,心里简直哭笑不得。他直接就烧了赵构的谕旨。

到了第二天,金朝退兵的消息没来,南宋各级衙署也没有遣散的动向,赵构纳闷,就找来陈康伯问情况,到底怎么回事。

陈康伯说,是我烧了你的谕旨,把你的旨意压了下来,别人都不知道。

赵构勃然大怒,大骂陈康伯凭什么敢烧他的谕旨。

骂完后,赵构派人把铁杆亲信太尉杨沂中叫来,让杨沂中负责征集百艘航海大船,保护自己向海上跑路。

杨沂中听到赵构的口谕后,也是哭笑不得。他对赵构说:金兵还远,陛下你现在逃,是不是为时过早了?而且,您是皇帝啊!您要亲自去前线督战才对啊。

听了亲信杨沂中的话,赵构瞬间吓尿,他原本叫杨沂中来,是为了让他协助自己跑路,可是现在杨沂中却让他去前线督战玩命,这让他肠子都悔青了。

之后,赵构和杨沂中、陈康伯开始较劲。赵构想跑,杨、陈二人就拦着他。

再后来,陈康伯见劝不动赵构,就发动满朝文武一起劝。

赵构经不住满朝文武的劝,最后就壮着胆子去了。 赵构到了前线后,由于虞允文指挥得当,宋军取得采石矶大捷,再加上金军内乱,金朝皇帝完颜亮被自己人杀掉。

因而,金朝的这次灭宋之战最终也这就么不了了之了。赵构的皇位也算是保住了。

不过,由于赵构在这整个事件当中被金人吓破了胆子。所以他在事后立即决定退位,把皇位交给皇太子赵眘。

至于退位的原因,赵构虽然没明说,但此前他的行动也能看出原因:如果赵构是皇帝,他就不能随便跑路。满朝文武都希望他君王死社稷,希望他去前线督战。而他最怕的就是去前线。虽然这次他又侥幸赢了金朝,但是下一次呢?谁能保证下次就能赢?但是如果他退位,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到时候皇太子变成皇帝,下次宋金大战就该是新皇帝死社稷了。而他这个太上皇该跑路就跑路,没人能管得着他。

这一点,宋高宗赵构和他父亲宋徽宗赵佶很像。遇事就赶紧脚底抹油跑路,把麻烦丢给儿子。

但皇太子赵眘并不是赵构的亲儿子,也并不是出自宋太宗赵光义一脉,而是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人。岳飞曾经建议立赵眘为皇太子激怒赵构,成为岳飞引来杀身之祸的重要原因之一。

赵构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呢? 众所周知,北宋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按照封建时代皇帝的传承规则,也应该是赵匡胤的子孙继承北宋的天下。

可是因为“烛影斧声”,赵匡胤不明不白被弟弟赵光义害死,宋太宗赵光义篡位以后又逼死了赵匡胤的几个儿子,从此,北宋的皇位就在宋太宗赵光义一脉中传递。

事实上赵构还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的,而且他原本是有亲生儿子的。

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时,赵构的正妻邢秉懿本来有身孕了,但在被金朝掳往北方的路上被金军强奸而流产。

只有赵构的妾潘妃因为有孕住在娘家未被金人掳走。潘妃在赵构继位一个多月时,生下了一个男孩赵旉,自然也就被立为了皇太子。

偏偏这皇太子赵旉又先天体弱而多病,三岁时因为一个宫女不小心踢翻了一只鼎就给吓死了,赵构大怒,把宫女与保姆等人全部处死。

雪上加霜的是,金军渡过长江时,赵构正在与美女寻欢作乐被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

从此赵构就绝后了,这种情况就只好在其他兄弟的儿子当中,选一个人过继给他做皇储。当然,按道理应该在宋太宗一脉的后代中选择,可是赵构却偏偏选择了宋太祖一脉的后人,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据当时金宋境内都流传有一个传闻,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相貌极类宋太祖赵匡胤,所以民间流言乃是赵匡胤为其弟赵光义谋害他夺其帝位而转世复仇。

南宋使者去金朝看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画像,大惊,说:“这和我们太祖长得太像了。”

宋高宗生母韦太后也相信了这个传言,劝赵构传位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以解太祖太宗二系世代仇怨,立孝宗为嗣很大程度上是高宗听从韦太后的意见。

其次,赵构选太祖系后人的原因就是在确定自己生不出儿子的前提下,选一个实力弱、背景弱的太祖系小孩作为养子继位,这样确保这个孩子便于控制,背后没有强大的宗族势力,而且会对自己感恩戴德,不会发生“孩子即位后要让自己亲爹被追封为皇帝“的事件,即北宋英宗时代发生过所谓的“濮议”事件。这也是为什么,赵构执意放弃太宗系后人的原因。

赵构在太祖系中选中无权无势的赵伯琮,这样赵伯琮就会对高宗赵构感恩戴德,自然不会追封自己那个从八品文官的亲爹为皇帝,从而保住自己的身后之名。不得不说高宗赵构算的很准,自绍兴三十二年禅位给孝宗后,孝宗对高宗赵构很孝顺,赵构虽然退位仍然是最高统治者。

第三,高宗赵构其实害怕太宗一脉后代登上皇位后会清算他的所做所为。

众所周知,靖康之难时,北宋的二位皇帝徽宗与钦宗,以及这两个皇帝的近支宗室都被掳到了北方。赵构的母亲,徽宗皇帝的妃嫔韦贤妃被掳至北方,并被逼与皇后及其他后宫妃嫔公主一起做妓女受尽了侮辱。

据一些资料介绍,韦贤妃还嫁给了盖天大王完颜宗贤,还生了两个孩子。但赵构为了掩盖这个事实,有意将他母亲的年龄增加了十岁,以此来说明,被掳到北方时,韦贤妃已经是五十岁的妇人了。

赵构当皇帝后,迎回了他的母亲,并封为韦太后。为了掩盖母亲韦太后在金朝做妓女以及生两个孩子的丑事,赵构还杀害了从金朝逃回的亲妹妹柔福帝姬。

第二年,金朝就放出消息说准备将钦宗等全都放回南宋。但赵构害怕他们回来将他母亲的丑事给带回来,更害怕大哥宋钦宗威胁自己的皇位,于是赵构故意置之不理,导致宋钦宗等最终惨死在金朝。

赵构对兄弟姐妹的冷酷无情,自然遭到了宋太宗一脉的怨恨。试想,如果赵构在宋太宗一脉中选择帝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必然会追究他不迎回钦宗等人的罪过。所以,赵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皇位传给非太宗一脉的子孙,太祖一脉的子孙当然就是最好的人选了。

事实证明,赵构这接班人选对了,这宋孝宗赵眘可比宋高宗赵构能干多了。 赵眘上台后,就平反了曾经劝赵构立他为皇太子的岳飞的冤案,重新起用主战派,积极筹备收复中原,政治上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开创了乾淳之治。被后世认为是南宋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

宋孝宗运气也非常好,虽然北伐中原被金朝一代明君金世宗打得惨败,金世宗却没有消灭南宋一统天下的野心,不仅归还占领的南宋领土,还不用南宋称臣,金朝与南宋由君臣关系变成伯侄关系,宋高宗赵构再也用不着狼狈不堪逃跑了,舒舒服服做了25年太上皇,成为中国历史上做太上皇时间最长的皇帝。


厚德载物49847


赵构之所以会在56岁的时候传位给赵匡胤一脉的赵昚,实则是他自“靖康之变”以来的心理变化所使然。

赵构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是靖康之变所使然。

说到靖康之变,当然还得说说宋徽宗和宋钦宗,当时宋徽宗听说金军打过来了,宋军拦不住,吓得一个踉跄晕了过去,醒过来之后觉得自己不能再当皇帝,不然亡国之君的骂名是跑不了了,于是赶紧下诏传位给钦宗赵桓。

赵桓当时听说徽宗爸爸要传位给自己,也吓哭了,可没办法呀,这皇帝他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

对于传位给宋钦宗这事,宋徽宗这糟老头很耍赖。

宋钦宗即位之后,局势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关头,他也没能力力挽狂澜,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金军攻入汴梁。

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掳北上,徽宗的儿子女儿们妃嫔们也没能幸免,唯一逃过一劫的便是赵构。

赵构原本已经奉命北上议和,但是到了磁州的时候,觉得去金国实在太危险了,于是假托磁州知府宗泽的口说了句“肃王去不返,金兵已迫,复去何益,请留磁”,从而留在了磁州,这才得以幸免于难。

徽、钦被掳,北方沦陷,可南方不还没沦陷吗?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总得需要一个领导人站出来继续领导南方吧?所以,赵构便在众人的拥戴之下当上了皇帝,成了南宋的“开国皇帝”。

赵构捡了个便宜,当上了皇帝,为何却在自己56岁的时候执意要将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的赵昚呢?

这便得说说赵构自靖康之变以来的心理变化了,他是从一开始的想当皇帝变成了后来的怕当皇帝和不想当皇帝。

赵构想当皇帝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不想当皇帝,他辛辛苦苦跑到临安干嘛?不想当皇帝的话,他一开始也不会接受众人的拥戴了。

赵构之所以怕当皇帝,则是因为靖康之变的教训即在眼前,他或许不怕“迎二圣”,但他却怕最后“迎二圣”不成,反倒迎来了金军,金军来了的话会是什么后果?弄不好他自己也得步徽钦的后尘,被金军揪着衣服一路掳到金国去。

所以呀,赵构虽然当上了皇帝,别看他在南宋这边是坐稳了皇位,可他这个皇帝却是坐也不安,睡也不安,原因便在于他也和徽钦一样对付不了金军,金军却又几次三番南下直逼江浙,威胁临安,赵构坐得安稳、睡得踏实那才奇了怪了。

不独赵构害怕,南宋群臣也在害怕,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打过来的时候,便已经有人劝他赶紧跑路了。

赵构也因此而怕当皇帝,既然怕了,那便只能选择逃避了,当年他徽宗爸爸不也这么做的嘛!他作为儿子,学一学也是理所应当的嘛!所以,他选择了传位,让别人来面对或者解决这个问题。

赵构之所以不想当皇帝了,原因也不复杂。

他原本有一个儿子,也即生于1127年的赵旉,1129年的时候没到3岁的赵旉还曾因为一场“苗刘兵变”而当了皇帝。

赵构在苗刘兵变中被迫禅位给儿子赵旉,不过没到一个月,又在众人的拥护下复立为帝,看了看什么也不懂的儿子,心中充满了无奈。更让他绝望的事也在这一年发生,赵旉竟然因为一个宫女不小心绊倒了一个炉子而被活活吓死了。

赵旉是赵构唯一一个儿子,赵构自己因为受惊过度而没能再生下一儿半女,赵旉一死,他也就绝了后了。

他原本还存有一丝的期待,一直期待着能有自己的儿子,所以虽然早在绍兴二年(1132年)便已经选中了赵昚,可是过了28年才将赵昚封为皇子,又过了两年才无奈地册立赵昚为皇太子。

赵构自己又没有儿子,为什么还去心惊胆颤地当皇帝,帮赵昚去摆平麻烦?还不如留着麻烦让赵昚自己去伤脑筋呢!

所以,赵构之所以不想当皇帝了,原因便在于他没有儿子。

所以,赵构才会在别人劝他不用急着传位的时候,说一句,我累了。

赵构之所以选择赵匡胤一脉的赵昚作为皇位继承人,除了徽宗这一脉无人在南宋之外,还因为宋哲宗的皇后孟氏的一个梦。

赵旉死后,孟皇后从江西回到临安,然后做了一个梦,并悄悄地将自己这个梦给告诉了宋高宗赵构。

赵构听完了之后便生出了选择赵匡胤一脉子嗣作为继承人的想法,他说“太祖以神武定 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实则是他可能觉得赵光义抢了赵匡胤一脉的皇位,从而导致赵构自己“遭时多艰”,并且“子孙零落”,是报应。

只是赵构一直心有不甘,所以才一直拖着,拖到了自己56岁的时候,知道自己真的没有生孩子的可能了,这才决定传位给赵昚。

如果没有孟皇后的这个梦的话,赵构很可能只是在赵光义这一脉的宗室子弟中随便挑选一人来继承皇位。

从这一点来说,赵昚能够当上皇帝还得谢谢孟皇后。

赵构累了,也就不想继续折腾了。


史不知味


我们都知道,赵构是一个非常迷恋皇位的人。当年岳飞等抗战派正打得顺风顺水的时候,赵构却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了回来,阻止他继续北伐。而且还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岳飞。

赵构杀掉岳飞,后世虽然有人评价说,他是害怕岳飞变成新军阀,做大拥兵自立。但作为历史定论的是,赵构其实是害怕把徽钦二帝(或者其中一个)迎回来后,夺了他的皇位。毕竟他们才是正牌的皇帝,而赵构是自立为帝的。如果他们回来,赵构似乎是应该退位的。就算赵构不退位,他要处理他们也是很难的。比如明朝的时候,瓦剌把俘虏过去的明英宗放回来,当时的明代宗就觉得相当棘手,对他严防死守,但是最终还是被他夺了皇位。

所以说,赵构担心徽钦二帝回来,确实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他之所以担心,也正是他非常迷恋皇位的表现。

(赵构剧照)

然而,说赵构非常迷恋皇位,可是,他为什么却把皇位禅让给了宋孝宗呢?

之所以说这件事奇怪。除了因为宋高宗很迷恋皇位以外,还有三个奇怪的地方。一是宋高宗当时只有56岁,身体还很好。如果是在一般的古人那里,56岁确实也已经不小了,而且差不多算是一个老年人了。但是考虑到宋高宗最终活了81岁,由此可见,宋高宗身体确实是很好的。

二是宋高宗是主动禅让的。古代有不少君王禅让的现象。但所有这些禅让,都是被逼迫的结果。李渊禅让皇位给李世民,是因为被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给曹丕,也是被逼迫。就算是历史上主动禅让的典范,比如说尧舜禅让,按照《史记》说来是主动禅让,但按照《竹书纪年》说来,其实是继位者逼迫的结果。所以说,真正主动禅让的,真的是少之又少。

三是宋高宗禅让的并不是自己亲儿子。宋高宗有过儿子,但夭折了,后来他再也没有生育。宋孝宗并非宋高宗亲儿子,而且甚至不是赵光义一脉的后代,而是赵匡胤一脉的后代。禅让给不是自己亲儿子的人,已经让人不理解了,宋高宗竟然还禅让给与自己血缘关系隔得很远的人,难道这还不奇怪吗?

(宋孝宗剧照)

有这么多奇怪的事,但是宋高宗竟然还把皇位禅让了。那么,宋高宗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有人可能会说,宋高宗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是希望宋孝宗帮助他去北伐。

这个话看起来不对,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实际上,宋高宗当初之所以要阻止岳飞北伐,既是因为害怕徽钦二帝回来后,抢了他的皇位。同时也是害怕岳飞等人拥兵自重,对他中央集权的统治不利。

不过等到他56岁的时候,那些将领们的兵权都纷纷被他夺走了,不会再担心诸侯割据的问题了。同时,徽钦二帝也已经去世了,没有人再回来抢夺他的皇位了。这时候,从国家的利益来讲,举行北伐是比较恰当的。因为,宋高宗让更加年轻有为的宋孝宗来主持北伐事宜,也是比较恰当的。

不过,这话似乎也说不过去。因为就算宋高宗想北伐,他也不一定让宋孝宗来主持,他完全可以自己主持。因为如果说他自己来主持的话,只要北伐成功了,他就可以洗刷自己投降卖国的骂名。至于当年杀岳飞的事,他完全可以推给秦桧,认为是秦桧蒙蔽了自己,因此才出现了这个错误。毕竟秦桧当时已经去世了,往他身上泼多少污水,他都不会回应。而且还会受到天下人的支持,他何乐而不为的。古代的皇帝都是很在乎身后名声的。有机会洗刷自己,为什么不洗刷呢?

(岳飞剧照)

由此可见,说宋高宗是为了组织北伐才禅让皇位给宋孝宗,显然是说不过去的。那么,宋高宗当年究竟为什么要禅位呢?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宋孝宗去世后,他的谥号是“孝”,这样一个谥号,在历史上其实是比较少的。宋孝宗为什么谥号“孝”?就是因为他虽然不是宋高宗的亲儿子,但是对宋高宗非常孝道。宋高宗禅让以后,他给予了宋高宗非常优厚的个人待遇。宋高宗去世以后,他甚至立马就把自己的皇位也禅让给了儿子,去给宋高宗守陵。更重要的是,就算他当了皇帝,对宋高宗也是言听计从,早请示晚汇报,基本上和宋高宗没有发生过什么矛盾。

这样,宋高宗虽然禅位了,但他相当于还在位上,就像后来的乾隆皇帝一样。同时他还乐得轻松,不会去处理那些琐事。禅位以后,宋高宗有权力又轻松,他何乐而不为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56岁,正是享受皇权的壮年之时,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就舍得放下权利,退居为太上皇呢?原来他有他自己的小算盘,可以说,他能活81岁,和他的这小算盘是分不开的。

赵构,是在北宋灭亡,北宋的前两位皇帝徽宗与钦宗被掳到金国后登上皇位的。此时的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赵构从登上皇位那天起,就失去了和金人战斗的勇气,只想议和,守住他这点既得利益。所以,他纵容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主战派代表岳飞。

(宋高宗赵构)

面对金人对南宋的多次掳掠,贪生怕死的高宗赵构动辄逃跑,就是一个典型的逃跑皇帝。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逃跑的经历。

赵构于公元1127年在南京的应天府(现在的河南商丘)即位为皇帝的。甫一上台,他就罢免了主战派的领袖李纲,而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等人。从这看得出来,赵构从一开始就想求和而害怕打仗。

可是,金人又对他的政权虎视耽耽,为了避免危险,赵构干脆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扬州,心想,这样可能要安全些。没曾想,他即位的第二年(公元1128年),金国军队就分别以大将娄室和完颜宗翰为统领,分率两路大军进攻陕西和南下。

完颜宗翰率领的大军一路攻城掠地,攻占了济南,再长驱直入,占楚州,破天长军(今安徽天长),很快就打到距离扬州数十里的地方。

听说金兵到来的消息,赵构皇帝吓得立马开跑,渡过长江,跑到镇江府。还没好好的喘口气,身边的大臣王渊又告诉他说,这镇江怕是守不住的,建议跑到杭州去。于是,赵构又急忙开逃到杭州。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的五月,赵构来到了建康府(原为江宁,此改称为建康府)。没呆几天,金国又动员了大量兵力进攻南宋。赵构又跑到杭州,这次把杭州改称为临安府,只是屁股还没坐热,金军又追过来了,只好又跑。

这次,连赵构自己都不知道要跑那里去了。

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

想守住又没有可用将领,想要跑却找不到跑那里去了。赵构正在一筹莫展时,尚书左仆射吕颐浩建议,干脆我们跑到海上去,金人从北方来,善于骑马,船上就不行了。于是,赵构就逃到了海上,到明州(今浙江宁波)。

没曾想,金国人居然组织了一只水军来追击,幸运的是,赵构命大,一次次的逃了过来。

虽然,一次次的有惊无险,但也让赵构认识到,皇帝这个头衔,目标太大了,搞得不好,小命就没了。干脆把皇位交出去,当个太上皇,目标小些,逃起命来也方便多了。

于是,就是“老且病”的理由,把皇位传给了太子赵眘,也就是宋孝宗。

要说,这宋孝宗赵眘可比赵构能干多了。

赵眘上台后,就平反了岳飞的冤案,重新起用主战派,积极筹备收复中原,政治上整顿吏治,发展经治,成就了南宋的第一个治世:乾淳之治。被后世认为是南宁时期最具有作为的皇帝。

(宋孝宗赵眘)

看来,这赵构当皇帝不咋地,但选的接班人还不错。他当上太上皇后,基本上就没有再到处逃亡了。

下面,我们就要说到第二个问题,赵眘并不是赵构的亲儿子,也并不是出自宋太宗一脉,而是宋太祖一脉的后人。赵构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我们都知道,宋朝的江山最初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按照封建时代皇帝的传承规则,也应该是他的子孙继承宋朝的天下。可是,因为种种原因,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却继承了帝位,从此,大宋的皇位就在宋太宗一脉中传递。

其实,赵构还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的,而且他原本是有亲生儿子的。当初靖康之难时,赵构的正妻本来有身孕了,但在被金人掳往北方的路上流产。只有他的妾潘氏因为没有名份,有孕住在娘家未被金人掳走。潘氏在赵构继位一个多月时,生下了一个男孩赵旉,这个男孩自然也就被立为了太子。

在这个小孩三岁时,苗傅与刘正彦以兵变逼赵构退位,将帝位传与太子。这次叛乱后被平定,但赵构却被吓得无法人道,而丧失了生育能力。偏偏这太子赵旉又先天体弱而多病,因为一个宫女不小心踢翻了一只鼎就给吓死了。

这下,赵构就没有后代了,这种情况就只好在其他兄弟的子女中当中,选一个人过继给他做皇储。当然,按道理应该在宋太宗一脉的兄弟中选择,可是赵构却偏偏选择了宋太祖一脉的后人,这是为什么呢?

  • 原因之一,因为皇太后的一个梦。

当时,差不多已六十岁的皇太后孟氏,突然做了一个怪异的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投梦说,现在大宋王朝如此艰难,只有把皇位再传给我的子孙,方能有一线转机。

梦醒后,孟氏就将这个梦告诉高宗赵构。赵构也知道自己难以再有儿子了,于是就同意在宋太祖一脉找继承人。当然理由也很冠冕当皇:

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宋史·孝宗纪》)

于是,就在太祖一脉,比赵构低一辈的人里面找,最终就找到了宋孝宗赵眘。当初,宋太宗取得帝位,本就为一些士大夫认为不名正言顺,现在高宗将皇位归还给太祖一脉也得了一大美名。

说起来,这太祖一脉丢了皇位也是太后的原因(感兴趣的可以阅读我的微头条中相关文字),现在,又得回皇位,也是太后起了作用啊。

  • 原因之二,高宗赵构其实害怕太宗一脉子孙登上皇位后会清算他的所做所为。

我们知道,靖康之难时,北宋的二位皇帝徽宗与钦宗,以及这两个皇帝的近支宗室都被掳到了北方。赵构的母亲,徽宗皇帝的妃嫔韦氏被掳至北方,并被逼与皇后及其他后宫妃嫔一起受尽了侮辱。

据一些资料介绍,韦氏还嫁给了盖天大王完颜赛里,还生了孩子。但赵构为了掩盖这个事实,有意将他母亲的年龄增加了十岁,以此来说明,被掳到北方时,韦氏已经是五十岁的妇人了。赵构当皇帝后,迎回了他的母亲,并封为韦太后。第二年,金国就放出消息说准备将钦宗等全都放回宋地。但赵构害怕他们回来将他母亲的丑事给带回来,于是故意没有做出回应。导致钦宗等最终惨死在金国。

(完颜赛里)

这种做法,自然遭到了宋太宗一脉的怨恨。试想,如果赵构在宋太宗一脉中选择帝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必然会追究他不迎回钦宗等人的罪过。所以,赵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皇位传给非太宗一脉的子孙,太祖一脉的子孙当然就是最好的人选了。

说到这里,我们又要回到赵构为什么要早早的就把位置让出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祖一脉的后人权势已较之太宗一脉后人弱。等到他死后,赵眘再继位的话,赵构担心赵眘hold不住,干脆扶上马再送一程,自己也落得轻闲。


挚守静笃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开国皇帝,作为一位大权在握的封建帝王,晚年却做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择:竟然在执政的黄金时期主动选择退位。公元1162,赵构仅有56岁,他刚从抗金前线返回临安,就已经隐约给大臣透露出他即将退位之事。

但是此时刚刚迁居南方,偏安一隅的南宋内忧外患,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突然退位,很有可能会给新生的南宋朝廷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而且,宋高宗之前,还有宋徽宗仓促禅位的悲剧,大臣们自然都持反对意见。但是,对于明摆在眼前的前车之鉴,还有大臣的建议,赵构完全不予理会。同年5月28日,赵昚被立为皇太子;6月10日,赵构宣布退位,宋孝宗赵昚。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位开国皇帝突然禅位呢?

关于赵构禅位的原因,他曾经在禅位诏书中写得很明白。赵构突然禅位的原因一共有两点,按照他的本意来说:第一,由于他在位36年,早已经年老体弱,早已经到了该退位的年纪;第二,做皇帝要操心的事物太多,他此后只想过一些清闲日子,由这些大臣尽力辅佐新君。

这两个理由在表面上看似乎都没什么太大问题,然而,结合赵构寿命来讲,他的这两个理由实在是不成立。

首先,赵构是两宋皇帝中最长寿的那一位,他不仅活到81岁,身体也没有过什么大毛病。据史书记载,赵构年近70岁的时候,走路、吃饭甚至不输壮年,一点都没有体现出“年老体弱”这点。

其次,禅位之后的赵构,其实并没有真正放权,在有些“闲事”中,总是要掺和一脚。这就不仅让人疑惑,赵构让位的真正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赵构剧照

第一:坐在皇位上的赵构,已经难以承受皇位之重。在赵构退位的前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覆灭北宋的金朝撕毁合约发兵攻打南宋,赵构为了求和付出了巨大代价。他召回岳飞,处置了一大批抗金名将,岳飞等人甚至诛杀;不仅如此,他专宠秦桧的行为,更导致了群臣激愤。

每次一接到金兵南下的消息,或者是宋朝战局稍有不利,赵构第一反应就是“逃跑”。最后,要不是金兵内部发生兵变,赵构早着急跑路了。或许就是因为这件事,赵构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没有皇帝的本事,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禅位,将这个烂摊子扔给下一任皇帝处理。

宋太祖画像

第二:赵构禅位于赵匡胤一脉,更包藏了他的私心。赵构的儿子因为受到惊吓,早在三岁那一年就不幸夭折;赵构本人也因为某些原因而不具备生育能力,迫于无奈之下,他收养了赵匡胤的后裔赵昚作为养子。

但是,按照血缘亲疏来讲,赵构作为宋太宗一脉,皇位继承人应该在太宗后裔中挑选。虽说“靖康之耻”让徽钦二帝和他们的近支宗室被被金人掳去,但是早在1143年,金人就已经有归还二帝、妃子等人之意。

但是,徽钦二帝如果真的被送回,也意味着宋高宗地位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赵构为了保住皇位,一直对于此事置之不理,岳飞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其中未尝没有他一直试图“迎回徽钦二帝”的原因。赵构的这种行为,自然也让宋太宗的旁支后裔及其不满。

宋高宗赵构

如若这个时候,他再从太宗后裔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无疑是自绝后路。因此,赵构舍近求远,出人意料地立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为皇帝。事实也证明了赵构这一选择的明智之处。

一方面,数百年没有机会掌权的赵匡胤后裔在朝廷中几乎已毫无势力可言,被选为皇位继承人、继承皇位之后,新的皇帝只能依靠赵构。另一方面,本属于他们的帝位被宋太宗一系夺取之后,太祖一系的宗室子弟,自然对太宗一系无丝毫亲近之处,更不可能让位,这进一步有利于赵构的分化拉拢。

更何况,宋太宗夺取皇位,本身就名不正言不顺,斧声烛影,更是成为千古谜团,赵构在此时将皇位还给宋太祖一系,不但法理上无任何问题,也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民心,自然也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微信和地位,何乐而不为?


鸢飞九天2018


当年赵光义登基的时候,兄长赵匡胤死得离奇,天下人都怀疑他这皇位来路不正。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赵光义创造了一个谁都没见过的“金匮之盟”。

大意是母亲杜太后去世前命令赵匡胤传位赵光义,这就是“兄终弟及”,赵光义去世后再传位赵匡胤之子赵德昭,这样可以避免幼主继位,永保江山。

(不光彩上位的赵光义)

当然啦,我们都知道赵光义并没有传位给赵德昭。皇位自此就落在了赵光义这一脉。但赵光义不会料到,很多年后,兄长赵匡胤的血脉再次坐上龙椅。

事情发生在1162年,宋高宗赵构在当了36年皇帝之后传位给养子赵昚,赵昚是赵匡胤的七世孙。选中他,是因为当时他已经是血缘最近、各方面最合适的人选了,更多的皇子皇孙,都在靖康之变中被掳走了。

虽说已经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其实赵构还不算老,才有56岁,身体也不错,此后又活了25年,81岁时才去世。

很多人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赵构要早早退位呢?正常来说皇帝是终身制,都要当到死那天才不得不卸职。

(焦头烂额的赵构)

赵构给出的理由是“倦勤”,意思是我累了,不想再理朝政,交给下一代吧。

虽然这个理由看似敷衍,其实还真有可能。

历朝历代中,最憋屈的皇帝当属宋朝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就不用说了,直接被金国打到京城开封抓走。其他皇帝也不容易,四面是敌。

首先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国,一直是宋朝的大敌,虽然最终灭宋的不是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辽都对宋虎视眈眈,1125年辽被金国所灭;

其次是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在大家感觉中西夏似乎只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其实不然。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宋、辽、金争取的对象,站稳了脚跟,时时骚扰宋朝,1227年被蒙古所灭;

(被金国抓走的徽、钦二帝)

第三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南宋时期,辽国已经衰弱,强敌就是金国,发动靖康之变灭了北宋抓了皇帝,逼得赵构向金帝上降表称臣,成为金朝属国,1234年被南宋和蒙古联合覆亡;

第四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南宋艰难求存到了1279年,最终被灭。

辽、西夏、金、元,有这四大威胁存在,宋朝皇帝的天空是不明朗的。为啥宋朝没有特别昏庸的君主?实在是不敢有啊!

赵构杀岳飞可不是因为他昏庸,相反,他清醒得很呢,第一为的是保住自己的地位;第二是对金国存有畏惧之心,不敢惹他们,怕靖康之变再次发生。

(为岳元帅平反的宋孝宗赵昚)

提前传位给赵昚,还和一件事有关。

1159年,金朝准备南侵的消息传到宋朝,赵构赶紧立了养子赵昚为皇子,准备一旦有事就把皇位传给赵昚,让他去背锅。这一招还是向父亲宋徽宗学来的呢;

1161年,金帝完颜亮真的提兵南侵了,赵构吓得要跑,官方的说法是“浮海避敌”,幸运的是,完颜亮在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被南宋文臣虞允文挡住了,后来更被部下杀死,南宋之危解除。

第二年赵构就传位给赵昚,大概是上了年纪,受不了这种随时有可能亡国的刺激吧。

总之,如果国泰民安,赵构不会传位,肯定到死那天才舍得放权。但南宋皇帝嘛,那真得心理素质很强才当得安稳,他要继续当皇帝,活不到81岁。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赵构,字德基,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由徽宗的婕妤韦氏所生,出身低微,徽宗宣和三年被立为康王,生由五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五个女儿在靖康之耻中被金兵尽数掳去,仅有的一个儿子赵旉在建炎三年的“苗刘兵变”中惊吓而死。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第一次围困开封府,右军副帅完颜宗望要求松朝派遣一位亲王前去议和,赵构挺身而出,与少宰张邦昌一起进入金兵营帐。

完颜宗望拿出一张二百斤的宝弓戏耍宋朝来使,不料赵构连射三箭,皆中靶心。宗望大出意外,在他印象中,宋朝贵族大多是纨绔子弟,不可能有如此神力之人,质疑这位亲王是冒牌货,要求“退货”。这样,赵构回到了开封,而张邦昌被金军扣留。

靖康二年,金兵再次包围开封,宋钦宗再次派遣赵构前去议和。在赵构经过磁州时,被当地守将宗泽挽留,后来受汪伯彦邀请到了相州。这时,赵构被任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赶赴开封救驾,但是赵构在召集了一万多人的队伍之后,围着开封外围转了一圈,躲到了山东东平,静观事态发展。

徽钦二帝被掳后,金兵无意统治河北,拉出了张邦昌,成立伪楚政权。张邦昌自认为自己无法代表宋朝正统,没有合法性,找出了宋哲宗的皇后,元祐太后垂帘听政,同时上书赵构,请他来做皇帝。

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建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他一面派使臣向金国乞和,请求金国宽容自己,一面又让宗泽负责开封防务,自己跑到了扬州。

建炎三年,本是多事之邱。这一年,宗泽病逝,河北、山东防务虚弱,金兵派出轻骑兵,穿过山东,直奔扬州,企图活捉赵构和元祐太后。

此时,赵构正在和宫女寻欢作乐,突然听太监来报,金兵杀过来了,顿时惊吓过度,从此失去生育能力。

金兵的骑兵很快进城,赵构领着儿子一路狂奔,扬州百姓、官员被金兵屠戮无数。

赵构从扬州跑到了杭州,从杭州又跑到了绍兴、镇海、宁波,最后乘船出海跑到了温州,在海上漂泊四十多天。无奈金兵不习海战,加上苏杭军民奋起反抗金兵,金兵只得北撤。

金兵北撤之后,赵构回到绍兴。觉得绍兴不安全,又辗转在苏州、杭州、南京三处轮流居住。一直到绍兴十年,偏安局面形成,赵构才正式定都南京。

在杭州居住期间,卫队长苗傅、刘正彦不满赵构一味逃跑,发动兵变,扣留了赵构,辅佐他儿子赵敷继位,很快,这场兵变被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人扑灭。赵构唯一一个儿子赵敷在这场兵变中受惊吓而死。史称“苗刘兵变”。

赵构南渡之后,宋金的主战场转移到了川陕地区。赵构一方面抽调精兵镇压荆襄地区叛乱,另一方面启用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抗击金兵。,从此抗金形势不断好转。


但是赵构无意收复故土,只想偏安江南。绍兴七年,金熙纵继位,朝廷内部主和派掌权,金熙宗向赵构伸出了橄榄枝。赵构喜出望外,急忙派秦桧前去议和。绍兴九年,宋金签订第一次议和条约:宋向金称臣,宋每年向金国交纳岁币25万两、绢25万匹;金国送还韦太后及徽宗灵柩。

绍兴十年,完颜宗弼等主战派掌权,金国撕毁合约南侵,岳飞、韩世忠奋起反击 相继收复郾城、顺昌、颖昌等地,一举掌握战争主动权。然而,被金兵吓破胆的赵构再次议和,宋金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宋每年向金纳岁币25万两 。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岳飞死。

随即,赵构指使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名将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

二次议和换来了二十年的和平,绍兴三十一年,海陵王完颜亮发动灭宋之战 ,宋军先败于两淮,后胜于胶西海战和采石矶大战。金国后方完颜雍发动政变,前方完颜亮被部下杀死在扬州。这样,一场灭宋之战由于金国内乱草草收场。

此时,秦桧已死,钦宗也被金兵战马踢死,没有了权臣害他,也没有人和他抢皇位,金国国力疲惫,主战派重新崛起,形势不断好转,赵构本可以大展拳脚。然而此时的赵构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禅位。


用赵构自己的话说是厌倦了政治生活,希望过几天安稳的生活。实际上,赵构在主战派崛起的形势下,没有勇气和胆量收复江北故土,只想议和偏安,但是,秦桧已死,没有人替他背黑锅,如果自己再提出议和,必然招致朝野反对,背负一世骂名,在时局和内心的煎熬下,他退却了,他禅让给了自己的养子赵眘(shen),去德寿宫,当起了太上皇。

自从自己的儿子赵敷夭折后,赵构一直想恢复生育能力,无奈一直没有成功。在这种情况下,赵构考虑收养皇子,在英宗时期“濮议”事件的影响下,赵构希望这位皇子没有强大的宗室力量支持,便于控制,不至于清算自己,于是赵构抛弃了赵光义一脉,收养了太祖一脉的“伯”子辈后生赵眘和赵璩(qu),最终,选择了比较孝顺的赵眘立为皇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