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古詩《閨怨》,老公在外打仗,老婆獨自在家的日常!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自先秦兩漢到魏晉南北朝再到唐宋,很多的文人都作了閨怨詩,王昌齡的這首堪為經典。閨怨詩這個主題的詩來自於《詩經》,是《詩經》中思婦詩的延續和發展。《詩經·周南·卷耳》、《詩經·衛風·伯兮》、《詩經·王風·君子于役》這幾首詩是閨怨詩的源頭。《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亦是一首閨怨詩。《詩經》中的思婦詩是以徵人之婦為背景,丈夫為了保家衛國而打仗,而後世閨怨詩的女主人又有了其他的分類,有丈夫在外求仕途而留下妻兒在家的,有丈夫在外從商而拋下妻子的,而以徵人之婦為題的閨怨是為正統。在外求仕漂泊的文人遊子,懷著濟世安民的理想,以這樣遊子之婦為題的詩也屬於正統,而商人之婦的閨怨詩僅僅是為了反應現實,屬於諷刺的範疇。王昌齡的這首《閨怨》是《詩經》思婦詩的正統傳承。

王昌齡古詩《閨怨》,老公在外打仗,老婆獨自在家的日常!

閨中少婦不知愁

南北朝蘇子卿的《南征詩》中有:“南中地氣暖,少婦莫愁寒”

唐朝王建的《秋夜曲》中有“城烏作營啼夜月,秦州少婦生離別”

“少婦”是指剛結婚不久的女子,剛結婚不久,丈夫就去邊疆打仗去了。本是閨怨,王昌齡在第一句卻寫了少婦不知愁,為後面的詩句作了鋪墊,起到反襯的作用。

王昌齡古詩《閨怨》,老公在外打仗,老婆獨自在家的日常!

春日凝裝上翠樓

“凝裝”是盛裝之意,常居家在閨房中的少婦,每天都是簡衣簡妝,因為今天要出去散心登樓而進行了比較正式隆重的裝扮。就這樣,上婦因為不知愁而登樓,而登樓帶來的卻是憂愁。在古詩詞中有“一登樓,就發愁”的說法,這源於“登樓”的意象。東漢“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寫了一篇《登樓賦》,抒發了自己生逢亂世、客居他鄉,抒發了懷才不遇和憂國憂民之愁。從那以後,文人士子們在詩中的登樓必然表達憂愁,如我們熟悉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昌齡古詩《閨怨》,老公在外打仗,老婆獨自在家的日常!

忽見陌頭楊柳色

“陌”是指道路、街道,一般指小路。“楊柳”是古詩詞中常見的一個意象,這個意象來自於《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描寫了徵役歸來的丈夫在途中思緒萬千、百感交集的情感。楊柳一般和離別聯繫在一起。劉禹錫在《楊柳枝詞九首》中有:“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李白在《勞勞亭》中有:“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回到此詩中,少婦因不知愁而登樓,登樓以後看到的是街旁的楊柳,內心頓時生起了離別之情,想到了遠在邊疆的丈夫。

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句詩的“教”字用得很傳神,“教”讀一聲jiāo,涵義是“讓”,而不是四聲教育的意思。她後悔當初自己同意丈夫去參軍,去建功立業。

第一句的少婦不知愁,少婦把愁藏在了心底,少婦的愁至始至終都是存在的,但是由於登樓看到楊柳的景色而徹底勾起了心中的幽怨,最後一個孤獨帶怨的閨中少婦完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相比宋朝,唐朝重武輕文,唐朝常年戰爭不斷,很多男子當兵服役,與家人一起飽嘗著生離死別的痛苦。閨怨詩並不是專門描寫愛情的詩,是借女子的閨怨來反映現實、詮釋離別、歌頌英雄氣概、抒發家國情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