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为何能够执行下来?

亘古怀念说史


不得不说,刘邦的“白马之盟”是非常成功的,他提出“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在两汉405余年间,挑战这规则的,总共只发生过3次。


分别为“诸吕之乱”、“王莽篡汉”和“曹操称魏”。而且前两次,都被拨乱反正了,最后一次直接就导致了汉朝的灭亡,接下来就是300余年的大分裂。

也就是说在两汉400多年的时间里,大部分人都是认同这个天下是姓刘的,便到了汉朝灭亡的前夕,还有很多汉朝的死忠粉,比如典型的荀彧、诸葛亮,等等。但是后来匈奴人刘渊都以汉为荣,建国也非要称汉。

其实“白马之盟”这个事情,细思恐极啊。要知道刘邦是怎么崛起的?那是在陈胜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每个人都想当王的情况下崛起的。


也就是说秦末汉初,没有人相信天下该姓谁,都要靠自己个人奋斗。刘邦自己也是靠着这个思想起来的,结果他跟人家讲天下应该姓刘,只要有异姓想称王的,天下共击之。完全不顾自己封了一堆异姓王的事实。

刘邦就逐步剪除这些异姓王,到刘邦死之前,刘邦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征讨那些对自己产生威胁的人,甚至连樊哙都要杀。

他这个“白马之盟”为什么能成功呢?你去看一下他的白马之盟的内容,主要有三点。

第1点是跟着我刘家,所有人都会有饭吃;

第2点是只要不是姓刘的称王,大家都一起打他;

第3点是非军功,不得封侯。

不得不说刘邦的情商非常高,思谋之细,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第1点给所有人画饼;

第2点给所有人提要求;

第3点最最重要,给所有底层的人上升渠道,并且规定好大家能够达成共识的有且唯一的渠道。


刘邦死后,“白马之盟”因为吕氏专权,迅速被破坏。但是恰恰正是这一次的破坏,使得“白马之盟”愈发在人心中更加稳固。

因为画饼提要求其实都是空的,吕雉封了吕氏那么多王候,它实际上真正破坏了“非军功,不得封侯”这个原则。所以吕氏动了所有人的奶酪。这就是为什么“诸吕之乱”得以迅速地拨乱反正。

所以后来窦漪房、王政君等等继续后宫干政,但是没有人敢违背“白马之盟”,说换个娘家人来替刘家坐坐江山。


到了王莽的时候啊,他为了坐江山,改朝换代。他甚至把自己扮演成了一个圣人,最后连儿子都杀光了,就为了过把做皇帝的瘾。但是最终仍然没有摆脱这个“白马之盟”的藩篱。

等到曹操称魏王的时候,其实接下来300年大分裂,自从董卓进京就已经注定了。这个重新整合的代价实在过于庞大,再后来的朝代跟汉朝已经是两码事儿了。



炒米视角


首先解释一下,这句话意思是不是(刘姓)皇族成员不得封王,如没有建立大的军功者不得封侯,如果没有功劳而皇上不册封却当了侯的人,天下一起去诛灭他!

白马之盟,白马之盟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与群臣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盟约,此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杀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来涂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约,而此盟约的内容为确保只有刘姓者可为王,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白马之盟全文如下:

第一,国以永存,施及苗裔。

第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翻译过来就是:只要咱们汉帝国存在,大臣们及其子孙就永远有酒喝有肉吃。永远保护着你们。同时不是我姓刘的皇家成员不可以封王,如没有军功者不能封侯,如果没有功劳而皇上不册封却当了侯的人,天下的人要一起去诛灭他!


白马之盟的本意就是巩固皇权,巩固汉家天下,但后来也是因为过于依赖同姓王而使其家族势力过大。导致了汉文帝时,先后发生了济北王和淮南王的叛变;而汉景帝时更发生了七国之乱。

最终这些叛乱皆被平定,而汉景帝亦乘胜收回封国的官吏任免权,削弱了封国的实力。其后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同姓王的实力被大幅削弱,变成一种虚衔。结果刘邦白马之盟的意义逐渐被淡化,只作为训言留下。

其实据传,白马之盟在刘邦死后就被破坏过,破坏它的人,就是他的吕后!


先启历史


“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想要执行下去,也是要讲实力的。

刘邦刚出道时,为了笼络人心,封了很多异姓王。等老刘坐稳江山以后,就开始“杀功臣”,铲除异姓王。完成一系列操作后,他还搞了一个白马之盟,盟约:

国以永存,施及苗裔。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主旨可分为三部分:第一,大家的子孙都会有饭吃。第二,刘姓以外的称王,大家一起打他。第三,没有军功而封侯的,大家一起打他。

刘邦的想法很好,但是,他死后,马上就有人破坏了“白马之盟”。那个人,就是刘邦的老婆吕后。

吕后可不是一般人,为建立大汉立下汉马功劳的韩信和彭越,都是她杀死的!历史上的第一个人彘,就是她命人制作的!其手段可不是一般的强悍!

在她临朝称制的十六年里,吕家很多人封侯称王。

首先,她先追封大哥吕侯为悼武王,吕释之为赵昭王。

然后,便开始大肆封王、封侯:

侄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追尊父吕文为吕宣王,封女儿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将吕禄的女儿嫁给刘章,封刘章为朱虚侯,封吕释之的儿子吕种为沛侯,封外甥吕平扶柳侯。等等。

有人反对吗?有啊!右丞相王陵反对,被夺了他的丞相职权。陈平、周勃见情形不对,虽然不服气,但是,也不敢反对。

异姓称王的事,在之后也是经常出现。一般,只要皇权实力不够,就会出现一大批“王”。例如,明末清初,就有一大批“王”。康熙朝的三藩之乱(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就是三位异姓王一起起事。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白马之盟——用皇权巩固皇权。

刘邦取得天下之后,为了笼络和安定那些帮他取得天下的异姓功臣,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江山,他不得已分封了七大异姓诸侯王。待他坐稳了江山,还没有洗净自己身上战火的征尘,便又将那些异姓诸侯王,一个一个的消灭。之后和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刘邦和大臣们立下白马之盟是为了巩固大汉皇权刘姓江山而大汉皇权的巩固,刘姓江山的稳定恰恰又保证了白马之盟的贯彻实施。


白马之盟第一是被打破是在吕后专权之时,第二次被打破是在王莽篡汉之时,第三次被打破并被彻底击碎是在东汉末年曹操相汉之时。纵观东西两汉四百余年,除了以上三个时期,白马之盟都被很好的贯彻执行下来。为什么白马之盟会在那三个时期遭到破坏,而在除那三个时期以外的其他时间段,都能很好地被贯彻下来,我想原因已经不言而喻了。因为在其他的时间段,汉朝江山的大权都牢牢地掌握在了刘姓皇帝的手中!


汉高祖刘邦去世以后,即位的汉惠帝性格软弱,在吕后的压迫之下,不久便去世了。汉惠帝去世以后朝庭的一切大权都落在了以吕后为首的吕家人手上,这一时期汉朝的皇权衰落到了极点,甚至是没有皇权!没有了皇权支撑的白马之盟,就沦落成了一句空话。在吕后活着的时候,吕氏家族多人为王,天下也没有共击之。到了王莽篡汉之时,由于王氏家族势力太过庞大,王莽都做了假皇帝,天下也没有多少人共击之;汉朝末年,虽然有很多人都在讨伐曹操,但是曹操还是毅然决然的安安稳稳的做了魏王,也没有人把他怎么样!王莽和曹操之所以敢那样做因为那时的皇权已经名存实亡,真正的大权已经掌握在了王莽和曹操的手上。



总而言之,白马之盟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皇权,而皇权又是白马之盟得以贯彻实行的根本动力。白马之盟之所以能够实行,不是因为刘邦的话有多管用,而是刘氏家族掌握着绝对的皇权。如果刘姓家族失去了对权力的绝对掌握,那么白马之盟只是一纸空文而已。


旧事旧人历史说


公元前202年,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三年灭秦和四年楚汉战争后,刘邦终于消灭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敌人项羽,统一了天下。彼时,为了在战争中笼络人才,刘邦也和项羽一样分封了一批异姓诸侯王。在天下平定后,这些异姓诸侯王联名上书请求刘邦称帝,刘邦非常高兴,与他们歃血盟誓,西汉正式建立。但是,在短短的八年之后,刘邦在生涯末年与宗室功臣一起杀白马为盟,共同立下誓言:“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与功臣进行“白马之盟”

从此,这一约定成为大汉四百年历史的铁律,在汉朝的历史上,只有吕后封自己的娘家人吕禄,吕产为王以及东汉末年曹操被封为魏王,其他大部分时间所有人都严格遵守这一定律,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到底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定律会延续那么长的时间为人们所遵守呢?

一.错误分析下的“错误”决定

刘邦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一共经历了两件大事——灭秦和灭项。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作为胜利者的刘邦虽然得到了江山,但同时他也在思考被他消灭的两个政权到底是怎么覆灭的呢?

在刘邦看来,秦王朝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过于高度的集权,皇帝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是无法管理好那么庞大帝国的,只有将国家的一部分顾及不到的地区交给值得托付的人才可以在国家遭遇危机的时候给与帮助。而秦朝在大泽乡起义后各地狼烟四起的情况下面对起义军无法全面顾及,最终使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从而使秦朝走下历史的舞台。

项羽在秦朝灭亡后根据秦朝的教训,针对灭秦的有功之臣进行了分封,自己只保留了西楚的土地。但是,项羽在分封时把土地全部封给了异姓诸侯王,项氏子弟一个也没有被封王,这些异姓诸侯王毕竟与项羽关系没那么牢固,即使是最信任的大将英布最终也投降了刘邦,所以,分封异姓王只是权宜之计,时间一长保不齐他刘邦就是第二个项羽。

项羽进行的异姓王分封示意图

经过刘邦这一连串的分析,刘邦认为既不能像秦朝那样单纯的施行郡县制,又不能像项羽一样全部搞异姓王分封,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封同姓诸侯王,用血缘纽带来维系皇帝与诸侯王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国家得以长治久安,这也就是刘邦“非刘姓而不王”的想法来源。当然,刘邦的这种分析是不全面而且错误的,错误的分析所得出的做法也是错误的,这也就是后来汉朝文景武三朝频频发生诸侯王叛乱的原因,当然这是后话。

二.该出手时就出手——平叛分封两手抓

汉高祖刘邦自公元前202年即位称帝,到公元前195年去世,在他八年的执政生涯中,他几乎没过一天舒心的日子,而这八年里,他所干的事也就一件——平叛,不停的平叛!

所谓平叛,实际上只是刘邦为了实现自己“非刘姓而不王”的战略的先决条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燕王臧荼,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赵王张敖,韩王信等人先后因刘邦而败亡。在刘邦晚年,异姓诸侯王中除了实力最弱的长沙王吴芮和已经投降匈奴的燕王卢绾外,其他人已经被刘邦杀戮殆尽了。

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示意图

在进行平叛的同时,刘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同姓诸侯王分封,而这些诸侯王分封的地盘全部都在刘邦已经消灭的诸侯王的故地。如把韩信齐王拿下后,齐地给了庶长子刘肥,又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后,楚国被一分为二,封给了刘贾和刘交,其他如赵国给了刘如意,代国给了刘恒等就不一一列举了。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大幅度削弱异姓诸侯王的力量,便于刘邦逐个击破,一方面将这些土地交给刘姓宗族,便于稳定当地情况,增强自身实力,此消彼长下异姓诸侯王的结局只有等待刘邦的屠刀,从而使这些诸侯王在短短八年时间里就灰飞烟灭了。

三.支持力量——老乡团加硬实力

在进行白马盟誓的时候,天下竟然没有一个人反对这一约定。在戬除异姓诸侯王后,刘邦的身边最大的助力一共有两个,功臣派和诸侯王,在这两股力量的支持下,刘邦的这一约定成为所有人遵守的铁律,并一直延续下去。

首先,我们来看看功臣派,这里的代表人物包括萧何,曹参,周勃,灌婴,夏侯婴等等,他们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和刘邦是老乡。而这些人也成为刘邦最坚实的后盾,因为同出一处,从小感情深厚,从而成为刘邦自灭秦起义开始最值得信任的一批人。从刘邦临终托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刘邦向吕后推荐的几个人中,萧何,曹参,王陵,周勃全是刘邦的老乡,只有一个陈平是例外,而陈平又是汉初最圆滑和聪明的大臣,断然不会自找麻烦,因为在刘邦看来只要有这些人当政,汉朝的江山就得以稳固,而自己所设定的“非刘姓而不王”也可以安稳的推行下去。

刘邦与他身后的沛县老乡团

另一边,刘邦则依靠着硬实力来维系这一制度,而硬实力的来源便来自于他错误的决定——刘姓诸侯王。在进行分封时,刘邦给与了这些同姓诸侯王极大的权力,诸侯王拥有自己的军队和土地所有权,并且可以铸币和发行法令。如刘邦在分封庶长子刘肥时,把齐国七十多座城市给了他,并要求所有说齐国话的百姓全部属于刘肥管理,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刘肥作为诸侯王的实力。正是凭借着这些刘邦所授予的特权,后面的齐王刘襄得以举兵讨伐诸吕,为平定诸吕奠定了基础。

四.继承人给力——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大帝

前面说到,刘邦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是一件弊大于利的错误行为,但这样一个错误的行为却能够延续四百年时间,并在汉朝灭亡后为后世王朝所效仿,不得不说,刘邦之后的继承人给力,在他们的努力下,“非刘姓而不王”逐渐为世人所接受。

在刘邦去世后,同姓诸侯王的问题就逐渐显露出来,齐王刘襄作为平定诸吕的大功臣拥兵自重,淮南王刘长仗着是汉文帝的亲弟弟在封地肆意妄为,可在汉文帝的努力下,刘襄,刘长先后被汉文帝通过软打击所杀,随后的汉景帝时期,虽然爆发了七国之乱,好在汉景帝任用了周亚夫,在数月之内就平定了叛乱,诸侯王实力被大幅度削弱。

“推恩令”彻底解决了诸侯王问题,并使“非刘姓而不王”延续下去

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推恩令的颁行,诸侯王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皇权得到了极大加强,诸侯王自身实力已经非常弱小,几乎成为一个尊贵象征。而这一政策在此时已经推行了近百年,早已深入人心,在诸侯王问题已经无法威胁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情况下,老百姓也选择接受了这一规定,并在口口相传中延续了千年,成为封建王朝的一大象征。

结语:

严格来说,“非刘姓而不王”是刘邦人生的一大败笔,虽然这一规定在短时间内为王朝的发展提供了帮助,但其弊端却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好在继任者在萝卜(推恩令)加大棒(武力平叛)的手段下成功解除了这一问题,却也在潜移默化间使这一政策成为汉朝乃至后世王朝不成文的规定,毕竟人是有感情的,没有比亲人是更值得信任的人了,或许,这也是宗法制的一种另类延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