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发生“冲突”并非是件坏事,关键看如何处理


熔断(Circuit Breaker),是股票交易中的一个术语,指当股指波幅——涨跌幅达到某个规定值(现在一般规定6%)时,为控制风险,交易暂时停止。

股票交易中实行熔断机制,目的就是为了有效规避股票交易的风险,为市场、企业和客户赢得思考和操作的缓冲时间。

所以,所谓熔断,就是出现危机时的暂停,无论是对市场、企业、买卖客户双方,都是一件好事。我以为,熔断机制,对我们有效解决师生冲突有着很大的启示。

师生发生“冲突”并非是件坏事,关键看如何处理

人与人之间,只要交往就可能发生冲突,无论是现实中的面对面还是虚拟的网络隔空谈,都是无可避免的。作为教与学、师与生的“对立”双方,更是如此。

这里,之所以称师生为“对方”方,是由二者的身份、职责和义务所决定的:一方是教育者,另一方是受教育者;一方是制度要求的制订与监督者,另一方是执行和被监督者。当学生不能遵守学校的学习制度或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时候,比如上课迟到,完不成作业等,教师就要对其提出批评教育,所以,二者双方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发生“冲突”,实属正常。而且我以为,师生有“冲突”是一件好事,这说明教师是在其位,司其责,对学生严格要求;而作为逆反心理极强的学生,对学校、教师的制度要求、批评教育有所抵触,一方面的确可能是学生做得不好,别一方面也可能说明学校的制度并不科学合理,教师的要求并不恰当,学生抵触、反对,说明他们在思考、有思想,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正是在这师生“对立”“冲突”中,学校、教师、教育的不足甚至弊端才会显现出来,从而得到不断改进、完善;学生的学业、习惯、品格才会不断得到矫正,实行进步与提高。反之,教育如果没有了师生冲突,天天静如止水,反倒是不正常。一方面说明我们教师都“佛系”了,不负责了,不尽职了,睁只眼闭只眼,发现不了问题了,亦或是发现问题也不管管问了;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我们的学生都被“教育”成唯命是从、没有思想的木偶了。若是前者,那对我们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若是后者,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大问题了。

所以,无论是常规下学校师生“面对面”教育,还是今年延迟开学师生“相见不相逢”的隔空在线教育,师生冲突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处理师生之间冲突,要讲究方式方法,无论对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只作严厉处罚,以儆效尤,更要亡羊补牢,不断反思,从中汲取教训。

作为当事的教师和学生双方,当发生冲突时,不能感情用事,要冷静理智处理。

像近日发生的山东省利津县一高三学生,自已迟到不交作业,当老师提醒时“狂骂”老师,或者像陕西三原一教师因学生不交作业,在家长群爆粗口辱骂学之类的冲动做法都是不理智、不恰当、不文明、不道德的。

师生发生“冲突”并非是件坏事,关键看如何处理

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不仅因为人有感情,更因为人有理智。从本性来说,往往是情在前,智在后。无情不足以为人,但没有理智控制的情感爆发则是为“冲动”,做事就会为逞一时之快而不计后果,事情往往就会变得非常糟糕,事后人们就会感到后悔。但后悔药却是治不了后悔病,因此,有句俗话说得好“冲动是魔鬼”。

在某种场合下,人受感情支配“血往上撞”要“冲动”是很正常的,但人人都有体会,“冲动”之前人还是有理智的,这个时候,要努力克制,克制,再克制,一忍、二忍、三再忍,要给自己的热血降降温,想象一下“冲动”的后果。若是教师,想象一下,骂学生是不是会被处分?若是学生,想象一下,骂老师是不是会被停课?想象一下,现在“一冲而快”感觉的确“爽”,但现实不是小说与电视,会戛然而止,“爽”过之后,生活还会继续,那时,不再冲动的大脑对“是非区直”是有公断的,再“公开赔礼道歉”是不是更没了“面子”?如果后果再严重,教师降级、降职没了工作,学生没了学业,这个代价值还是不值?我想,作为教师应该如此的修养?作为中学生特别是已接受了十几年教育的高三学生,头脑中也该有这样的认识?

当下,延迟开学,线上教学,师生“两不见”,我想如果发生冲突更好办。现实中即便一方不与对方一般见识、甩手走之,对方可能还会追赶着“纠缠不休”,现在在网上,其中任何一方,如果及时采取“熔断”措施——果断下线,对方便再也无计可施!下了线,冲突就会被“熔断”,双方就会冷静下来,一段时间后,待对方“血气”消褪,再作沟通,事情的结局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愿我们的老师都大度、宽容,容学生一切错失;愿我们的学生,能通情达理,忍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严厉,当双方觉得实在容无可容、忍无可忍时,那就紧急“熔断”,果断下线,让自己的情感热血自己“飞一会儿”,一切终会烟消云散,“守得云开见月明”……

师生发生“冲突”并非是件坏事,关键看如何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