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出“潮農”新招式 寧波“90後”種糧大戶忙春耕

春雨連綿中,90後職業農民汪琰斌迎來了一個忙碌的時節。

汪琰斌2013年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在寧波鄞州區姜山鎮承包稻田,幾年下來,他的水稻種植面積約2600畝,已是當地前三。在汪琰斌看來,今年春耕備耕是最高效的一次。

秀出“潮农”新招式 宁波“90后”种粮大户忙春耕

汪琰斌(後)和機械操作手一起在稻田開溝。記者 周莎莎 攝

植保飛機 APP齊上陣

這一季,汪琰斌要在1400畝稻田裡種植早稻。

1400畝稻田準時春耕,按照以往,需要約40名工人。而今年,他的農場只有7名長期工人、12名臨時工到位。這些人還是汪琰斌想了許多辦法才爭取來的:為了保障春耕,汪琰斌早走一步,在2月中旬就聯繫一批疫情影響較輕地區的員工提前來到農場,自我隔離14天。

回想2013年剛開始種植水稻時,900畝稻田僱了近50人。現在面積大多了,人卻不到原來的一半。咋辦?必須藉助機械化、智慧化。

汪琰斌農場裡的10部拖拉機、12部插秧機、2部植保飛機全部投用。汪琰斌的手機上還裝了一個農場智慧種植的APP:可以清晰地顯示農場的衛星地圖,所有機械所處方位,以及示範地塊、水稻生長過程、用藥覆蓋面等信息。工人只需根據提示有針對性地工作,大大節省了人力。

浸泡育苗 兩個步驟合一

在農場生產用房裡,一項新引進的育種技術正在大顯身手:3個大桶浸泡稻種,設備在水中增溫增氧。“這是農技部門推薦的,水溫恆定在30度,出苗時間能從3天減少到兩天,而且能降低病蟲害。”捧著一把剛從水桶裡撈出來的稻種,汪琰斌告訴記者,這個方法把以往浸泡、育苗兩個步驟合在一起,育苗時間和人力都省了不少。

以往春耕前,市區兩級農技部門都會組織種糧大戶集中培訓。“今年因為疫情集中培訓取消了,農技專家就上門指導我們備耕。”汪琰斌說,“他們定時來指導。我有問題一個電話,他們隨時上門,備春耕期間就來了十幾次吧。”

汪琰斌是個仔細人。專家的指導、種植的相關實踐數據他全部記錄在案。在他的電腦裡,每一天的生產日記分門別類、清清楚楚,浸種日期、數量、時間、批次、藥水等信息一目瞭然。一些難以用語言描述的農事操作,他乾脆拍了視頻,一一存檔,以備今後參考。

土地不會 對勤勞者吝惜

生於1991年的汪琰斌常年留著寸頭,黝黑的皮膚是田裡耕作的印記。他戴眼鏡,看起來和普通農民不大一樣。

雖然在城市裡長大,汪琰斌自言“對農田有天然的感情”。2013年,從園藝技術專業畢業後,為了和土地、和農田的天然情感,汪琰斌“豁”了出去:他勸服家裡人抵押一套房子,資助他承包900畝農田。

剛開始種水稻時,因為秧子堆得太厚,導致溫度過高,結果七成秧子因“中暑”而燜爛;病蟲害發生了,汪琰斌才派工人施藥,費時費力不說,還沒啥效果;拖拉機耕完地就直接插秧,高低不平的地導致秧苗旱的旱死、澇的澇死……那一年,汪琰斌付出了10萬元“學費”。

與此同時,汪琰斌也體會到農民的艱苦。起早貪黑,夏天要曬脫一層皮……他彷徨過,幾次追問自己:明明可以坐在舒適的辦公室裡,為什麼來當個“泥腿子”?看到田裡分外可愛的稻子,為了對農田那份樸素的情感,他堅持了下來:整地、育秧、翻地、播種……汪琰斌認真學習,參加各類培訓,向農技專家、種糧大戶請教。如今,他已成為規模化種植一把好手。

在這幾年的耕作中,汪琰斌越來越感受到品牌的重要性。他根據市場調研,將農場種植的“甬優”9號品種進行品牌化打造。3年前,汪琰斌推出了以“歸本”為品牌的大米,在寧波市場已經有一定知名度。隨著品牌知名度逐漸打響,汪琰斌開始帶動周圍水稻種植戶標準種植,統一銷售。

種完早稻,就要種單季稻,然後種晚稻,汪琰斌保持著農民對土地本能的熱情,而土地也不會對勤勞者吝惜。“去年,種水稻差不多賺了60萬吧,這一行有前景。”談及收入,汪琰斌笑得爽朗。

秀出“潮农”新招式 宁波“90后”种粮大户忙春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