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寒窗苦讀十六年,最後為何投湖而死?

很多人一提到魯迅,就想起《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有些名作,雖然不被大家熟知,但也極具閱讀美感以及現實意義,引人深思,《白光》,就是其中之一。

魯迅總是擅長通過生活的表面,來探求本質,並以此作為藝術創作的基點。

《白光》取自魯迅童年的一段見聞為素材:周子京曾是作者私塾讀書時的先生,因為文章質量低劣,被拒絕應試。有個老女傭喝醉進入他書房,突然叫道眼前有一道白光。

周子京以為是祖先埋下財寶,反射出亮光。連夜叫人挖掘,還是一無所有。過了四五年,因為精神病嚴重,用剪刀戳破喉管,投水自殺。

《白光》:寒窗苦讀十六年,最後為何投湖而死?

魯迅先生

而經過藝術改造後的《白光》,則是世家子弟陳士成,祖上鉅富,後代衰敗,於是連續十六年科舉,渴望光復門第,然而連續十六次落榜,鬢角也發白。使得想象的前程“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

在突然崩潰後,他精神失常,於是琢磨另外的發財行動——掘寶。

他想起祖母曾告訴他,祖上在宅基裡埋有許多銀子,於是陳士成發瘋似的挖寶。一直隨著月亮的白光,尋到城外,最終淹死在萬流湖裡。

這種封建末期地主知識分子,在“學而優則仕”的誘惑下,產生了瘋狂的利祿欲。

他們靠科舉來光宗耀祖,但無奈長時間未能如願,熬到白髮,看不到希望,就想借老祖宗留下的財寶,來一夜翻盤。但也許這只是單純的臆想,一種走投無路後,最後的掙扎。

一、懷才不遇是常態

小說的一開始,就是描寫陳士原看到自己落榜的心情,他已經看不清字了,腦海裡浮現出無數次想象的美好——紳士們既然千方百計的來攀親,人們又都像看見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輕薄,發昏,……趕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門裡的雜姓——那是不勞說趕,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門口是旗竿和扁額,……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則不如謀外放。

他回房看到學童在大聲唸書,交作業上來都是小看他的神情,悲慘地說了一句“回去罷”。

這三個字頗具深味,一來是內心的羞恥,二來是看到他們,就想起從前的自己,考到老了都沒有結果,當初乾脆就別讀吧。

他說:“連今年是十六回,竟沒有一個考官懂得文章,有眼無珠。”

文中沒有過於露骨地批判封建科舉制度,但從這一句能感受到,悲劇的產生有兩種可能,一是陳士原確實能力不足,二是科舉制度存在著暗箱操作。

陳士原的能力沒有過多的探討,但一個青燈苦讀的書生,連續複習科舉考試十六年,而且還有教學實踐,帶七個孩童上課來看,他的實力不至於一直處於底層。

這樣科舉制度的弊端,就成為了本文重點討論的問題。

《白光》:寒窗苦讀十六年,最後為何投湖而死?

科舉放榜

在封建末期,沒落的貴族子弟根本沒有翻身的機會,唯一的上升通道,就是“公平公正”的科舉中舉。

科舉的公平公正,只是外衣,掀開來看,裡面爬滿了富家子弟的跳蝨。貴族用名利權勢來操控上榜的名單,一個窮書生沒有什麼背景,也不知道如何打通人脈,參加考試的次數多了,自然考試院的這群人都是成了熟人了,考官一看到窮書生的名字,也許就自然掠過。

讀書大半生,甚至有快成為聖人,可能連個縣級的科考都通不過,只能說那時的科舉考試弊端太多,逼得讀書人往一條死路上走到底。

二、白光代表著什麼?

陳士成落榜精神崩潰過後,突然想起祖母說祖宗曾把錢埋下,並留下了謎語:左彎右彎,前走後走,量金量銀不論鬥。

這一下子燃起陳士成的鬥志,他想要立即解決自己的困境,在房間裡,後院子,甚至到山裡去,他發瘋似地掘,渴望白花花的銀子,在泥土裡閃爍出白光。

最後尋到了湖邊,在挖掘中淹死。

文中說:“因為他確鑿曾在水底裡掙命,所以十個指甲裡都滿嵌著河底泥。”

他不是在水中為了生存而掙扎,而是在泥土中尋找銀子而掙命。

如果他是真的想游上來,是不會有嵌滿海底泥的,他的手會在掙扎中甩掉泥。如果是滿是河底泥,就說明他在生命的最後一課,依然在掘那深不見底的泥。

陳士成的執念,在這句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魯迅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這種人如果是窮極無聊了,那就更要修破書,擦古瓶,讀家譜,懷祖德,甚而至於翻骯髒的牆根,開空虛的抽屜,想發見連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寶貝,來救這無法可想的貧窮。

全文貫穿陳士原的無奈絕望和渴望救贖的,就是“白光”。

白光的意象指代了很多東西,一是陳士原的白日夢,二是悽慘的月光,三是銀子的亮光。

陳士成是隨著“白光”而走的,哪裡有白光,他便撲向哪裡。

文中第一次提到這個意象,開頭得知落榜消息後,他內心崩潰的描寫“但他似乎被太陽曬得頭暈了,臉色越加變成灰白,從勞乏的紅腫的兩眼裡,發出古怪的閃光。”

隨即腦海裡,就有支撐他科舉的幻想。在這裡看,白光既是希望之光,又是落寞之光,他曾給陳士原希望,卻又重重把他打回現實。

後來的白光,則是晚上的自然景色。

“月亮對著陳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來,當初也不過像是一面新磨的鐵鏡罷了,而這鏡卻詭秘的照透了陳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鐵的月亮的影。”

白光已經將他包裹了,他跟他的生命融為一體,也預示著冰冷的悲劇。

《白光》:寒窗苦讀十六年,最後為何投湖而死?

白光

這道光漸漸已經從眼前景,植入到具體的印象,他拋棄了曾經掘寶的羞恥感,堂堂正正全身心地投入追隨金錢名利。

“白光如一柄白團扇,搖搖擺擺的閃起在他房裡了。”

他堅信某一個小角落,有著祖宗留下的寶物等著他。

“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這方面隱去,遠想離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黑魆魆的挺立著,周圍便放出浩大閃爍的白光來。”

這是全文最後一次,談及白光,白光越來越大,越來越具體。

從後來的結局來看,這白光就是湖面的水光,是他的貪念控制住自己的腦袋,讓他失去了正常的思考,與其說是拼命挖掘導致淹死,還不如說是最後一根稻草都抓不住的,絕望而死。

三、為什麼會產生夢想破滅的悲劇?

陳士原的悲劇,是也是封建時代的悲劇。

封建社會病態的科舉制度,把陳士原一步步逼上絕路,最後只能投奔祖宗留下來的財富。

有人說陳士原的死,源於他的利慾薰心,所以人應該淡薄名利。

這個觀點我是不贊同的,陳士原是渴望尋求自身價值以及光宗耀祖的,這是作為一個人的需求,而且雖然他曾掘過祖宗的寶藏,但也因羞愧難當而草草了之。

在他的幻想中,其實沒有明晃晃的銀子,而是紳士們的敬畏,以及雜姓們的自動搬走。他想回到貴族階層,謀個一官半職,與底層有個鮮明的區分。

在他身上,其實更多的是個人的使命感,而不僅僅是金錢。

最後之所以追逐,是因為他沒有別的辦法了,走投無路了 ,只有錢才能解決他的困境。

一次次考試,一次次重燃希望,又一次次掉入絕望的深淵。追逐白光,懷著忐忑的心情挖掘,小心翼翼也期待滿滿,最後卻得到嘲笑他的死人骨頭。

陳士原一直說“這回又完了!”。其實表達的,就是夢想的破滅。

白光的出現,源於絕望,卻又終究歸於絕望,既是一切幻想、理想和希望的象徵,又是一切虛空和絕望的象徵。

他並沒有那麼醜陋,他不過是封建時代,無數的悲劇中遺留下來的可憐影子罷了。

《白光》:寒窗苦讀十六年,最後為何投湖而死?

封建時代科舉考場

如果放到現實來看這篇小說,我覺得我們都要珍惜能改變命運的機會。雖然每個機會都不一定是絕對的公平,但是相比黑暗封建王朝,還是乾淨得多,階級流動的也沒那麼封閉,很多人靠努力,就擁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只是同時,還有一部分人是忙碌而沒有目標,空虛而懶得奮鬥,你問他你的目標是什麼,他回其實沒想過,過一天算一天。

陳士原十六年的寒窗苦讀的精神如果放到現在,那他一定成為某個領域最拔尖的人才。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努力奮鬥想要發家致富,而批判他利慾薰心,也不能因為一個人甘於平凡隨波追流,而讚揚他淡泊名利。

陳士成作為舊文人,在千百年來遺傳下來的“學而優則仕”的普遍共識裡,寒窗苦讀考取功名,治國平天下,他只是循時而為,追隨千百年的社會制度,找尋人生的意義。

但這終究只是海市蜃樓,希望與絕望建立的根基是虛幻的,貴族的輝煌和逐漸腐朽的科舉制度,為陳士成這樣的只是分子構築了華麗卻危險的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