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古代服飾造型明明很美,為啥有些古裝劇還拼命塑造雷人造型?

非夢王子


古裝劇其實也需要雷人造型。

一是為了搞笑,二是為了吸引人。

但拋開這些,有朝代背景的古裝劇,明明面前一大堆參考依據,卻非要作死,整出來巨違和的造型,為哪般呢?

節約時間和製作成本。

拍古裝戲,服裝很重要。

有的劇,為了符合朝代背景,不惜用好幾年去打磨服裝細節。

而有的劇,則不考慮,要麼用人家剩下的,要麼隨便找些服裝來。

同樣是北宋。

《知否》裡劉楚恬飾演的小明蘭,光衣服就有許多件。

哪怕頭上的布條也是換了又換。

很多人覺得奇怪,小明蘭的頭髮都紮起來了,怎麼還在兩髻間綁塊布,那不是多此一舉嗎。

北宋著名畫家蘇漢臣告訴我們,這不是多此一舉。

他的戲嬰圖中,小女孩的髮型和小明蘭如出一撤,區別是有無劉海,和幾個髻而已。

再如抹額和禮服。

基本遵循北宋時期的藍色、深色喜好。

而頭上的花冠更是典型北宋風格:冠飾尾邊一定要分叉。

北宋的皇后畫像,或位高權重的女人,或畫的女神仙,無一例外,和明蘭的服飾都有一種貼合感覺。

相比北宋女子,北宋官員的服飾,就太眾所周知了。

尤其那能把人呼一巴掌的帽子。

連武俠劇《天龍八部》都儘量依照北宋官員的服裝特色。

可見,有點品味的電視劇,在造型上,一定費了很多功夫:他們得研讀歷史,完了,還要重新制作衣服和飾品。

但爛劇,講究不多,結果就會出其不意,給我們奉獻一場場視覺盛宴。

標新立異,緊跟潮流。

除了節約時間和製作成本,有一些古裝影視劇,為了弄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會直接與正常的審美形成衝突,不可避免在雷人造型的邊緣徘徊和試探。

比如《封神傳奇》中的黃金服飾。

《滿城盡帶黃金甲》也是如此。

只不過結果不同罷了。

一個成為爛片、爛造型,一個算是還能看。

說起古裝劇風格,過去那幾年,於正劇一直是“佼佼者”。

風格明顯,四個字形容——色彩斑斕。

不只人物服裝必須大紅大綠,包括場景和濾鏡,都向著一種刺眼邁進。

雖然吐槽聲聲滿天飛,可這種風格,確實自成一派。

到了《延禧攻略》,於正劇的服飾風格才有所改變。

徹底以真實歷史為依據,最大限度還原。

不說別的,光手工藝人的服裝製作週期和費用,就不是一些古裝劇能夠比擬的。

這不僅是態度問題,更是專業問題。

歷史資料可以查,有什麼服裝特色儘管掌握。

掌握之後的復原才是最難的。

手工業者不好找。

製作衣服的材質也不好找。

所以就看誰用心了。

願意還原古代的造型,必將引領古裝潮流。

而那些不用心的,一遍遍敷衍的,其結果就是雷人造型傳天下,時間越久,也越雷。

某種程度上,對造型的評價,是公平的。

因為好與壞,一眼便知。


禾蔚風車


中國從古到今一直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相對而言,算保守派!並不像電視劇中的“袒胸露乳”。

這些雷人的造型,在原來的古裝造型上被劇組修改,為的是展現演員的傲人身材,提高劇迷的關注度,最終提高收視率,實現贏利!

在中國古代人文題材如此豐富的情況下,還通過如此手段來提高作品的收視產量,屬實有點打自己的臉!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注意下臨國日本的影視劇,就算一個定位下九流的歌姬角色,也是著裝整潔,不會通過白皙的肌膚去博觀眾眼球,從另一方面可以反應出日本人對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的尊敬!

現在,在祖國日益強大,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情況下,許多年輕人也在穿著古裝,因為古裝確實代表著東方人的生活態度,保守又不失典雅,端莊且大方,含蓄又驚豔!

總而言之,中國古裝經歷數千年的演變進化,不是某個設計師靈光一現所能設計出來的!它的美是美到中國人的骨子裡!

所以,冒昧的請求這些導演編劇給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一些尊重,從本質上提高影視劇的質量!而不是通過博眼球的造型,完全顛覆歷史的劇情來提高收視率!

謝謝!!





傻彪看球


這個問題有幾方面原因吧。

1:編劇和導演不太懂那時期的服飾特點,憑想象閉門造車,自然就不會好了。

2.:經費問題,有些劇組大部分的經費都叫主角拿走了,剩下錢不多,只好粗製濫造了。

3:本身就不是誠心做藝術,目的是洗錢等見不得人的事,自然就不會細心製作了。

我能想到的就這些,歡迎補充。


坐等雲散520


因為需要賺收視率,引起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