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好發生 華遠Hi平臺它世界自然新聞週刊第366期 巖壁 堅硬的生物天堂

讓美好發生 華遠Hi平臺它世界自然新聞週刊第366期 巖壁 堅硬的生物天堂

位於陝西省南部的秦巴山區,峰嶺巍峨,群山惟石,常有路邊小崖,亦見千仞峭壁,這些司空見慣、堅硬無比的巖壁,似乎沒有什麼值得特別關注的地方。近日,野外科考時偏逢淅瀝小雨,筆者只得在公路一側的巖壁下躲雨,被迫和巖壁有了一次近距離接觸,竟然在這裡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生物。回來以後,便對以前的相關觀察進行梳理,發現印象中堅硬而冰冷的巖壁上,其實生活著各種各樣、多姿多彩的動植物,這些堅硬的巖壁不是毫無生機,而是生物的天堂。

巖壁上的植物

生存條件十分艱難

我們來分析一下巖壁,特別是秦巴山區廣泛分佈的石質巖壁,看看它和土壤在生存條件上有哪些不同。

首先,土壤可以吸收存儲水分供給植物生長,而巖壁質地密實,不能吸水儲水,這是限制植物生存的關鍵因素,沒有水任何植物也無法生存。其次,土壤疏鬆,可讓植物根系充分生長,發揮固定、吸收等功能,而巖壁堅硬,植物無處紮根;土壤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無機鹽、有機質等成分,而岩石表面貧瘠,缺乏植物生存必需的營養物質;土壤的溫差較小,而岩石受太陽照射時表面溫度迅速升高,到了夜晚又會急劇下降,溫差很大。

綜上所述,巖壁的生存條件十分艱難,植物想要在巖壁上生長面臨著重重困難。所幸的是,巖壁並非完全接觸不到水分,有部分巖壁是可以淋到雨水的,也不是一點凹槽、裂縫都沒有,這就為植物生長提供了一線可能。此外,如果是一些長期有水的巖壁,如瀑布、滴水崖、臨溪岩石等,也可能成為水生植物的棲息地。

常見的有地衣、苔蘚、蘭科植物等

植物生長在巖壁上有三種情況:一是直接生長在無任何土壤的岩石表面;二是生長在附於岩石表面的薄層土壤上;三是生長於岩石縫隙之中。這裡,我們著重關注一下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僅有極少數植物能夠適應這種環境,且個體均十分矮小,主要包括地衣和苔蘚。地衣的耐旱、耐寒能力都很強,它是一類很特殊的生物,為真菌和藻類形成的共生體,真菌負責從環境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供給藻類,而藻類負責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供給真菌。苔蘚植物種類繁多,有不少種屬能夠忍耐極度的乾旱,生長在完全裸露的巖壁上,對乾旱環境的忍受能力僅次於地衣。此外,在巴山地區,還發現了一些蘭科植物,如蜈蚣蘭,也可以在沒有任何土壤的巖壁上生存。

第二種情況,因為有了一定厚度的土層,生存條件得到改善,在土壤層十分微薄時,主要有景天科等植物,如綠花石蓮花、佛甲草等。土層再增厚點,就可以生長多種小型草本植物,如石韋、抱石蓮等蕨類植物,吊石苣苔、旋朔苣苔等苦苣苔科植物,鐵皮石斛、獨蒜蘭等蘭科植物。有些植物已完全適應在巖壁上生長,如秦嶺巖白菜、秦嶺石蝴蝶、石菖蒲、石蒜以及上文提到的石韋、吊石苣苔等。

個個有生存絕招 與巖壁相互作用

這些在巖壁上能夠生存下來的植物,個個都有自己的絕招。地衣和苔蘚能在乾燥缺水時期進入休眠狀態,直到下一場降水才會復生;蜈蚣蘭的氣生根呈粗壯肉質,緊貼岩石表面,下雨時可迅速吸收並存儲水分,用來維持乾旱時期的生命活動;景天科植物,具有肥厚的肉質莖葉,能有效存儲水分,就算岩石上僅有一點兒土壤,它都可以紮根生長。在巖壁縫隙中生長的植物,根系往往十分發達,足以穿過狹窄的裂縫找到土壤。

當然,植物的生長對巖壁也會產生影響。生物活動引起地表岩石的分解破壞作用被稱為生物風化作用,可分為生物物理風化和生物化學風化作用兩類。如生長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其根系變粗、變長和增多,能夠加快岩石破裂;地衣和苔蘚能夠分泌有機酸腐蝕堅硬的岩石表面,促進岩石風化,儘管這個過程十分漫長,但這種微小的作用積累起來,會使原來不適合植物生長的地方開始有了土壤和水分,為其他高等植物的生長創造條件,因此地衣和苔蘚常被稱為“大自然的拓荒者”或“先鋒植物”。

巖壁上的動物

高聳陡峭的巖壁成為避難所

巖壁,對於動物意味著什麼呢?對大多數動物來說,巖壁可能代表著堅硬無比、陡峭難以攀爬等,但這恰恰是巖壁上生存的動物所看中的。巖壁上常會有天然形成的裂縫、洞穴或凹槽,既十分堅固,又遮風擋雨,是動物產卵、築巢、隱蔽的好地方。一些巖壁高聳陡峭,攀爬不易,能阻擋天敵或人類的靠近,成為動物安全的避難所。

此外,蜥蜴等變溫動物利用岩石升溫快的特點,常趴在巖壁上曬太陽以迅速提升體溫;瀑布、滴水崖等長期有水的巖壁,可能適合水生動物生存;還有少數巖壁上有鹽礦,是動物補充無機鹽的重要來源。

常見的有昆蟲、蜘蛛、金雕、鼯鼠等

在秦巴山區,有多種動物生活在巖壁之上。最為常見的就是昆蟲、蜘蛛等小型節肢動物,它們可以在巖壁上自如爬行,並享受巖壁提供的保護。筆者就在巖壁上拍攝到馬蜂、胡蜂、蜘蛛、盲蛛等多種節肢動物的活動痕跡。一些爬行動物將巖壁作為它們重要的活動場所,在上面曬太陽、捕食或求偶,常見的有銅蜓蜥、米倉山攀蜥、藍尾石龍子等。

和巖壁有關的鳥類有多個,以金雕、煙腹毛腳燕、紅翅懸壁雀等較為常見。金雕是大型猛禽,喜歡將巢穴建在懸崖峭壁的凹處、裂縫、淺洞等地方,巖壁通常要求陡峭高大,築巢位置亦險峻難以接近,巢的上方還多有突起的岩石來遮雨;煙腹毛腳燕為小型燕類,喜成群棲息和活動,通常選擇近水的懸崖凹陷處或陡峭巖壁石隙間築巢,巢由雌雄親鳥用泥土、枯草混合成泥丸堆砌而成,和巖壁結合十分緊密;紅翅懸壁雀,其翅膀上有顯著的紅色斑紋,十分豔麗,被譽為“懸崖上的蝴蝶鳥”,它除了將巢穴營造在懸崖峭壁的岩石縫隙中外,還將巖壁作為主要的活動區域,常沿著陡峭的巖壁做短距離飛行,也能在巖壁上攀緣,啄食巖壁縫隙中的昆蟲。此外,一些軟質的巖壁可能成為翠鳥、崖沙燕等鳥類的棲息地。

生活在巖壁上的哺乳動物種類也不少,例如蝙蝠、鼯鼠等,此外還有羚牛、鬣羚等可以在岩石上活動的偶蹄類動物,它們是天生的攀巖高手。

蝙蝠種類十分豐富,時常居住在各類山洞、岩石縫隙當中,巖壁就是它們安全、幽靜、溫暖的住所。鼯鼠俗稱飛鼠、飛虎,常見的有紅白鼯鼠、復齒鼯鼠、灰頭鼯鼠等種類,白天多躲在懸崖峭壁的岩石洞穴、石隙或樹洞中休息,夜晚則外出尋食,行動敏捷,善於攀爬和滑翔。有趣的是,蝙蝠和鼯鼠這兩類生活在巖壁上的動物,其糞便均是傳統的藥材,蝙蝠糞便入藥稱夜明砂,中醫認為具有清肝明目、散瘀消積之功效;鼯鼠糞便入藥稱五靈脂,可活血散瘀。

為了生存 進化出獨特身體結構

動物為了能夠生存在巖壁之上,進化出了適應巖壁環境的獨特身體結構。例如,紅翅懸壁雀的嘴細長而下曲,很適合伸進巖壁縫隙中取食昆蟲;紅白鼯鼠雖不會像鳥類一樣飛行,但其身軀兩側前後腳之間有一層薄膜,利用這種獨特的皮膜,能夠從巖壁的高處滑翔飛向低處,距離甚遠。

此外,動物的活動對巖壁也會產生影響,這和植物一樣都屬於生物風化作用。例如一些穴居動物螞蟻、蚯蚓、穿山甲等鑽洞挖土,可不停地對岩石產生機械破壞,使岩石破碎,土粒變細(生物物理風化作用);動物活動產生的糞便、屍體會產生化學物質加快岩石風化,增加有機質(生物化學風化作用)。 文/榮海 圖/榮海 劉平 馬曉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