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永乐大典》对我们民族意味着什么?

指尖流逝的风沙


始纂于永乐元年(1403),永乐五年完成。初名《文献大成》,后经增订重修,命名为《永乐大典》。计两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主编为解缙、姚广孝等。

建文四年(1402)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之后,深感臣民对其夺位有不平之气,难以力服,故欲修典笼络朝野儒士,使之乐为其用,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  

永乐元年七月,朱棣以天下古今事物,浩如烟海,散载诸书籍,查找不易,命翰林学士解缙等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解缙等奉诏编纂,依韵编次,于次年十一月,奏上成书送呈朱棣。朱棣赐书名为《文献大成》,此即《永乐大典》的前身。但朱棣不满于该书的急就速成,认为采摘不广,记载太略,又于三年正月,敕谕解缙等在原书的基础上重修。并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礼部尚书郑赐为监修,刑部左侍郎刘季篪为副监修,又增设正、副总裁;命礼部简派官员以及四方宿儒文学之士充纂修,开馆于文渊阁,命光禄寺给以朝暮膳。参加编纂的官员前后多达三千余人。永乐五年十一月,全书编成,朱棣更赐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撰序言以纪其事。

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以韵统字,以字系事。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

更为可贵的是所辑书籍,不许任意删节涂改,必须一字不改,整部、整篇或整段编入。这种编辑方法虽有“依韵缀字、踳杂不伦”、“差错无序”等缺点,但宋元以前之佚文释典,赖其多得而传世。保存了明代以前的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此书为写本。在装帧上别具一格:全书采用上等白宣纸,印有朱丝栏,每半页8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字,用极为端正的楷书抄成。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等皆绘有图形,精丽工致,是古代书籍插图中的佳品。书面硬裱、黄绫面、包背装。抄成后藏于南京文渊阁。有人曾提议刊刻,因“工费浩繁”而作罢,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看到这么多对《永乐大典》的高度评价,我要来谈谈我的偏见了——《永乐大典》对于史学研究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作为文物可能还有点价值,但要论研究价值有多重要鄙人实在不敢苟同。


《永乐大典》在永乐元年就开始编撰,在永乐二年用了一年时间就已经成书,此时还不叫《永乐大典》,因为其篇幅还不够。

在永乐三年到永乐五年,花了两年时间,用了两千多个人,成书,然后用正楷誊抄一遍又花了一年时间。

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涵盖了七千到八千本书,11095册, 约3.7亿字,而问题就在《永乐大典》的宏大篇幅和成书的短暂时间。

3.7亿字是什么概念,大多数人一辈子看过的书都没有这么多字,一年就编成了,这书的质量可想而知。

这还是在技术条件落后的自然经济时代,即便是在出版业发达的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出版社也不敢保证在质量可靠的前提下只花两年时间编成一万多册,3.7亿字的皇皇巨著。

用《四库全书》来作对比,同样是篇幅宏大的巨作,编了十三年,《四库全书》的问题在于其内容被删得面目全非,这是满清政权对汉人文化的压迫,为了清除不利于统治的内容,但这至少证明了《四库全书》是被编出来的。

但是再看看《永乐大典》,哪里是编出来的,明明是抄出来的,而且还是一字不改的抄,这的确保存了完整的原书内容,但这绝不是编撰一部书的态度。

一字不改的抄这说明了什么?那就是编撰《永乐大典》本就是一个面子工程,为了尽快完成这样一个面子工程,怎么会有时间去辨别哪些适合保留,哪些适合删除。

所谓编书工程,不过是一个抄书工程,《永乐大典》不如说是《抄书大典》。


再来说说《永乐大典》对文化的保留,如果它真的对文化的保留起到了作用,我也不会对其大批特批,事实上为了这样一个面子工程,反而祸害了文化的传承。

抄书工为了加快进度,通常都不会检查抄写过程中犯的错误,一个正常人平时写字或打字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产生错误,作为一个不需要保证质量有要求加快进度的抄书工又怎么会去在意其中的错误。

《永乐大典》其中有一些书本就是民间的孤本,一旦被官方收走,收录进了《永乐大典》就别想再回到民间,而这样书籍的保存风险就被集中了。

而《永乐大典》在保存工作上也没有做好,《永乐大典》是一个面子工程,这就意味着它将民间可以传播的孤本变成了中心化的孤本。

现代出版业要出一套书,就会印出多少万册,进入市场或图书馆,但是《永乐大典》就只有一套,编成之后就锁在宫廷,无法传播。

一套不能传播的书,还收录了那么多孤本,这到底是传播文化还是紧固和残害文化呢?

再加上保存工作做的不好,《永乐大典》到清朝乾隆年间大概就只剩下了八千册,原本可是一万多册啊!

《永乐大典》不仅没有被好好保存,英法联军进北京让其损失了一批,还被人监守自盗,甚至于被卖到民间,这种只有一套的孤本是在经不起这种伤害。

现存与世界各大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仅仅剩下了八百多册,这种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损失对于文化到底是保存的作用大还是祸害的作用大呢?


不仅仅是明朝灭完以后没有保存好,就是在明朝也没有保存好,因为《永乐大典》的编成就意味着永乐皇帝的面子上过得去了,谁也不会关心这套书有什么实际作用,毕竟这套书本就是作为花瓶而生的。

其实现存的《永乐大典》是明嘉靖年间手抄的一个副本,那么原书的去向又在何处,恐怕当时不会有人去关心。

编书应当是作为一个文化事业而存在的,然而《永乐大典》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文化保留的作用,反而造成了文化的惨重损失。

这套书是因为一个皇帝的好大喜功而生的,也是文化的一个巨大悲哀。


Moriarty0224


国之重宝,沧海明珠。永乐大典不仅仅是我国最全的一部百科全书,更是无数中华文化的结晶。据明代资料记载,永乐大典耗费资源财富无数,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明成祖修永乐大典的根本目的“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应该说这是自唐代之后未有之文化盛世,它将中国全部的优秀典籍汇于一处,正是体现出了经历了元代之后的中华文化的新特征。

《永乐大典》在正本散失之后,其残本被视为珍宝。清代外敌入侵,劫走了大部分的文献资料,其中就包括了《永乐大典》的部分典籍,它的价值可想而知。而且,明朝永乐时期的其他壮举都可以说的上是惊世骇俗,蔚为壮观,其手段之豪迈让人咋舌。仅大航海一项就耗费资源无数,以至于万邦来朝,东亚朝贡体系一举建立。所以作为永乐时期的文化著作,《永乐大典》原本的规模也会非常的庞大。它的文献学意义,书法学意义都无法估量,所以,说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一点也不过分。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也是类似的汇编类丛书,编纂历时两朝二十八年,共计1亿6千万字。从字数上看来,尚不及永乐大典的一半,从时间上来说是永乐大典的六倍。所以说《永乐大典》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是不同凡响的。它既是永乐盛世的写照,同时也代表了朱棣扫清寰宇,气吞天下的豪迈。如果它能够得以完整保留,那一定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


经典守望者


《永乐大典》意味着对我国明以前典籍文化的系统整理,是一项承前启后的文化工程,挽救了很多快要消失的珍贵典籍。



《永乐大典》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也是镇馆之宝。这部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是世界文化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远超前代所有类书。它成书于明永乐之初,重录于嘉靖之末,曾是嘉靖皇帝喜欢的案头书,但历经数百年岁月,大典正本至今仍下落不明,副本更是星散飘零。据目前所知,原11095册,22937卷(包含目录60卷)的《永乐大典》副本,到去年底仅发现有400多册,800多卷及部分零叶存世,总数不及原书的4%。国家图书馆收藏224册,占存世《永乐大典》一半以上。


目前副本已经很少了,现存的不过400多册,一半在国内。《永乐大典》装帧精美,按照洪武正韵排列词条,每个词条下甚至完整的抄录了一整部书,所以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典籍,如《宋会要》、《旧五代史》等等,是学者研究明以前历史的重要工具书。


总而言之大典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有宝贵的价值。


司马公说历史


明朝《永乐大典》“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而明朝《永乐大典》对民族而言,是我国各行业几千年来的文学结晶,体现我国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

我们可以从《永乐大典》残本中的插图来看它的价值,在中国插图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永乐大典》残本插图采自多种不同的书籍,这些书籍涉及人物、植物、地图、堪舆风水、建筑、古器物、服饰、礼类等各个门类。体现了民族生活的丰富多彩。

高度的写实插画承载着我国历史和文化,如古代青铜祭器图、古礼制图为我们了解我国古代严格的礼制文化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永乐大典》中所保存下来的这些图案是我国门窗艺术的珍贵的图案,且这些图案以不同的组合构成丰富多彩的格心样式,为我们展示了明以前建筑中多种多样的门窗样式。

古建筑图、古地图等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我国古代辉煌的建筑文化和古代不同地方的地貌特征及城市格局。《永乐大典》中记载的古建筑中展现我国民族凝固艺术的独特之美。

一些插图中内容丰富,背景渲染强烈,城墙、远山、树木、屋宇等都用来装饰画面,又由于插图多为君臣同处、或几个重臣同处,所以除了主人公,侍从也极多,一幅图内人物众多。彰显了古代君臣的日常生活,对民族文化的探究提供史料。

残本《永乐大典》中保存有许多珍贵的插图。这些插图绘制精工细致、美观生动并承载了丰富、深厚的文化信息,对研究古代文化和插图史有极大的价值。

《永乐大典》中的插画有着珍贵的历史史料价值。特别是一些科技说明性质的插图,可以辅助读者理解抽象难懂的文字内容,另一方面其高度写实的图像资料是我国历史和文物承载的重要方式。


孟冬十月


永乐大典的历史意义:自古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

《永乐大典》由于卷帙浩繁,参加纂修人员众多,因此前后体例不一,前后错互舛误之处,亦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巨大价值。《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在这方面,清代一些学者对《永乐大典》所作辑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立了《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先后参加者共三十九人,其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辑出书籍: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零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总计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其中重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古代典籍是承载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郑和宝船”,它的形态、语言和内容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能激起人们探秘寻宝的强烈冲动。

《永乐大典》就是这样的一个“宝船”,它曾经如此庞大和华丽,把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它的仓中。道教在元朝经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元朝的统治者几乎烧毁了所有关于道教的书。到了明代,流传于世的道家经典不足宋元时候的三分之一。而《永乐大典》则最大限度的记载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经典。可如今,人们只能通过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来猜测这艘沉没宝船的一切了。历史上的《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它的毁灭也带来了同样强烈的悲伤和遗憾,留给后世许多有待探寻的谜。当代许多人不知道《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书,还有许多对《永乐大典》耳熟能详的人恐怕一生也无缘见到《永乐大典》的原貌。

《永乐大典》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作为多,到明代编辑《文渊阁书目》时,这些著述已经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还在流传。加上《永乐大典》收录的典籍除比较正规的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等,还收录了大量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历代学者都把《永乐大典》看作辑佚之渊薮,他们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汇总起来,使许多佚书得以重现人世。

清代学者辑录宋、元文人的诗歌文集和宋、元两朝的史料最为丰富。近现代以来,戏曲、地方志、科技书籍和医学著作开始被人们重视和辑录。大典中的佛教、道教资料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历代辑佚的过程和成果。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市井小贩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即将到来! 明前几百年的历史将被重新改写,很多历史谜团将会得到破解。

《永乐大典》是一代雄主永乐帝朱棣亲自下圣旨编纂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世界公认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全书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3.7亿字。参加编写的人员多达2169人,先后历时5年。

《永乐大典》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可惜的是,这部凝结了无数人心血的亘古罕见的宝书现在已经找不到了,留下来的只是它的抄本,保存于国家图书馆。而就是这个抄本,也只剩下了全书的不到百分之三,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即将到来! 明前几百年的历史将被重新改写,很多历史谜团将会得到破解。


——对道教的研究是一大“福音”。道教的典籍在元朝基本被全部烧毁,如果找到《永乐大典》,其中记录了明朝时期能找到的几乎所有道教典籍。不单是道教,我国古代其他的自然知识也是如此。例如儒家经典,医学方技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文学史上将迎来一场“盛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也指出:“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足见明前文学之昌盛。集大成的《永乐大典》若能全部展现在今人面前,相信我国文学史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纪元。

——有利于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中华典籍的整理与应用。如果找到了《永乐大典》,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起到了不起推动作用。


龙栋文苑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全书22,937卷,由二千名学者在1403年--1408年编成(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它记录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此书所收从先秦到明永乐年间8000条典籍,分门别类整编整段抄入,一字不改,因而许多古代文献才得以保存。这是明成祖及其编写人员为继承、弘扬中华灿烂文化事实上做了一件不朽的伟事实应永彪青史,为我们后人所景仰,所学习。

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分别如下:

1.中国国家图书馆(222册)

2. 上海图书馆(1册)

3.四川大学图书馆(1册)

4. 台湾中央图书馆

5. 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

6. 日本国会图书馆

7. 日本东洋文库(34册)

8.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9. 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

10.日本天理图书馆(3册)

11.日本静嘉堂文库(9册)

12.日本斯道文库

13.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1册)

14.日本武田长兵卫

15.日本石黑传六(1册)

16.日本小川广己

17.英国博物馆(10册)

18.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12册)

19.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3册)

20.英国剑桥大学(2册)

21.英国马登(9册)

22.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2册)

23.德国科隆基莫图书馆

24.柏林人种博物馆(4册)

25.美国国会图书馆(40册)

26.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

27.美国康奈尔大学(5册)

28.美国波士顿图书馆

29.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4册)

30.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1册)


开喉箭


《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它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

《永乐大典》共计有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0,095册,全书字数约3亿7千万字。《永乐大典》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即使是清代编纂的规模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只有1万卷、1亿6千万字,不到《永乐大典》的一半。《永乐大典》的规模更是西方同时代的典籍所望尘莫及的。

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四库全书的编撰是由《永乐大典》的辑佚引出的,并有以下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