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中醫。(感冒——氣虛感冒)

附虛體感冒

轉化: 陽氣虛者,感邪多從寒化,且易感受風寒之邪;陰血虛者,感邪多從熱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熱之邪。

臨床表現: 肺衛不和與正虛症狀並見。

治療: 不可過於辛散,單純祛邪,強發其汗,重傷正氣,當扶正達邪,在疏散藥中酌加補正之品。

1.氣虛感冒

症狀: 惡寒較甚,發熱,無汗,頭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無力,平素神疲體弱,氣短懶言,反覆易感,舌淡苔白,脈浮而無力。

證機概要: 素體氣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襲

治法: 益氣解表

代表方: 參蘇飲加減

本方益氣解表,化痰止咳,主治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溼,憎寒發熱,無汗,頭痛,咳嗽,氣短,脈弱等症。

常用藥: 黨參、甘草、茯苓補氣扶正以祛邪;蘇葉、葛根、前胡疏風解表;半夏、陳皮、枳殼、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隨證加減:

若表虛自汗,易傷風邪者,可常服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以防感冒。

若見惡寒重,發熱輕,四肢欠溫,語音低微,舌質淡胖,脈沉細無力,為陽虛外感,當助陽解表,再造散加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