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正遊走在生死邊緣!

3月22日上午,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在一起開了個新聞發佈會。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近期國際疫情擴散蔓延,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歐美國家和新興市場的股市已經平均下降30%左右。但是,目前斷定全球已經進入經濟危機還為時尚早。

後面還加了一句:我國金融市場經受住了考驗。

按藍白的理解:國外比較亂套,危機來臨尚早。縱觀世界風雲,風景這邊更好。

股市方面,證監會表示,現在槓桿資金總量比2015年高峰時下降了80%,股票質押較高峰下降了三分之一,市盈率處於12倍低估區域,27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98%的公司都復工了。匯市方面,外匯局表示,年初到3月20日,美元指數上升了5.2%,新興市場貨幣指數下跌13.4%,同期,人民幣只貶值了1.4%,非常穩。發佈會上雖然沒有提樓市,但最近深圳杭州搶房、廣州上海出地王、蘇州佛山搶落戶,表面上房地產有多堅挺,大家都心知肚明,根本不用拿出來單獨說。

為什麼我們的市場表現更強?以至於大家公認中國成了避風港?

疫情控制得力當然是前提,最大的原因還是經濟穩住了,復工很順利。中國人就是這樣,只要有工作和收入,一切都不是問題。但是,在全球化聯結日益深入的今天,金融市場傳導是短期的情緒化宣洩,而現實中的就業壓力,卻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只有工廠訂單不斷,白領能在寫字樓里加班,飯店能通火通明營業,路邊商店人流攢動,股市、匯市、樓市才能長期穩住。顯然,我們距離這樣的情景還有點遠。最近一段時間,高層連續多次強調就業的重要性。在3月12日的表態:只要今年就業穩住了,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沒什麼了不起的。在3月20日的原話:想盡一切辦法讓中小企業和個體戶生存下來。這樣的措辭,印象中很久沒有出現過了。對比一下,在2009年初,身處全球金融危機時,兩會工作報告也只是說:一些行業產能過剩,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財政減收增支因素增多。沒辦法,形勢比人強啊。數據顯示,今年年1-2月的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108萬人,為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值,較2019年同期減少64萬人。同時,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較1月上升0.9個百分點。在3月16日,“百度搜索指數:失業金領取條件”創去年8月底以來新高。


樓市正遊走在生死邊緣!

光大宏觀昨天發了個報告,他們調研了11家制造業企業,涵蓋了家電、電子、塑料製品、鋁製品、燈飾、陶瓷、裝修材料等行業。復工率雖然達到了80%以上,但現在生產都是年前的訂單,下游商家沒開工就沒新單子,國際疫情一天一個樣,很多企業都開始考慮做口罩了。數據的背後,全是壓力。

即便不考慮失業的問題,2020年,到底有多少人需要工作?

華創宏觀前天發文稱,這個數字可能高達1800萬-1900萬。


樓市正遊走在生死邊緣!

計算過程並不複雜,把急需就業的人分為5類。今年大學畢業生874萬,去掉考研和專升本的人數,700萬畢業生需要工作。中專每年畢業500萬需要工作,這個數字有點驚到我,應該是包含中等專科學校、職業學校、技校、藍翔、新東方廚師之類的所有學校。初中、高中畢業就輟學進社會的人,大概是50萬人左右,按個人看法,這個數字我覺得應該是大大低估的。每年農民進城再就業人數高達500萬-600萬人。每年退伍復員人員可能在50萬左右。但是,我國每年離退休人員是600-700萬,騰退出來的工作崗位畢竟有限,GDP每增長1個點,只能拉動130萬人的就業。有人社部專家反覆測算:要保證新增就業1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在4%左右,需要7.2%的GDP增長。7.2%?確定不是開玩笑?最近不少經濟學家已經把今年GDP增速預期下調到了4.8,能不能保六,尚在兩可之間,7.2%的難度可想而知。

從宏觀大局上看,2020年也必須要迎難而上。大家都知道“六穩”,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就業排在“六穩”之首。同時,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最後一年,需要穩增長,是三大攻堅戰的最後一年,需要金融穩定。兩個週期相遇,需要的是“穩增長+金融穩定”。偏偏又遇到了最近這檔子事,前有失業壓力的堵截,後有就業壓力的追兵。

1800萬個就業崗位的一粒沙,就是一個家庭的一座山。穩定的收入和現金流,需求從來沒有像現在如此迫切。

還記得2018年底嗎?阿里巴巴所有業務線都不批offer,錘子科技裁員60%,金立工廠裁員50%,科大訊飛優化50%員工,知乎被曝裁員300人,美團3分鐘裁員,簽字畫押滾蛋。職位不再開放、末尾淘汰、績效考核,減員的方法讓人眼花繚亂,結果卻殊途同歸。隨後,房地產市場迅速做出反應。廣深等地在2019初1-2月份法拍房增加數量,甚至超過了2018全年。阿里拍賣房源上升速度較快,北上廣深加起來拍賣數量是1年前的2倍,在2019年1月份的前20天,幾乎已經追平了12月份的數量。

就業不穩,會動搖樓市根基。要知道,現在僅僅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已。別看最近又是搶房又是地王的,在就業壓力下,其實樓市已經遊走在生死邊緣。如同一個拳擊手,塊頭有多大,被擊倒後傷的就有多重。這一段時間,我們聽慣了陳詞濫調,說今年房價會漲的原因是:地方依賴賣地收入、大城市購房需求強、教育醫療資源稀缺。這些話一點毛病都沒有,從10年、20年、30年的週期來看,都是正確的廢話。正如我們一直強調的:貨幣放水要持有資產、重倉核心城市的中心城區、負債才能跑贏印鈔機。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收入!收入!收入!2020年剛開始,沒人知道接下來幾個月疫情會如何變化,正如你不知道哪一天上司突然打電話吃散夥飯一樣。

在這一點上,今年調控看得很清楚:就業才是樓市的命門,製造業才是房地產的七寸。

梳理最近發生的幾件事,就能看出調控的思路。1,央行3月份不降息,說明銀行間利率已經夠低了,不需要跟著美聯儲一起瘋,只要小微企業貸款能降下來,房貸利率別想低於5%。

2,21世紀經濟報道的消息,監管部門已下發要求,明確2020年全年專項債不得用於土地儲備、棚改等與房地產相關領域,總額加起來將近3萬億,這麼多錢撒下去,跟樓市沒有任何關係。3,駐馬店、廣州、寶雞、濟南多個城市調控放鬆“一日遊”,背後的原因大家都明白。很明顯,各個城市都盯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但央行發出來的貨幣,財政部的撥款,卻不會往房地產身上瞧上一眼。地方上考慮的是開工資、建廣場、修遊園、改善民生、吸引人才,高層考慮的是穩就業。最終的結果,胳膊肯定擰不過大腿,這個微妙的狀態,可能貫穿2020全年。

從這個角度來看,復工、復工、復工,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國泰君安花長春今天發文指出,從投入產出表的產業鏈角度來看,建築業單位產出用工人數大約是計算機、電子光學設備製造的3倍,若加上城軌交通,傳統建築業拉動就業能力大約是新基建的2倍左右。而批發零售業的單位產出用工人數,大約是建築業的5倍左右。

我們需要機器的轟鳴聲,川流不息的大貨車,繁忙的工廠流水線,熱鬧的商超。我們不需要高大上的“新基建”概念炒作,也不需要宏大敘事下的“京滬永遠漲”、“人口流動、國家中心城市、城市群格局”。放在今年的環境下,這些東西太虛了。而售樓部裡排隊的人潮,除了能維持虛幻的熱鬧景象以外,對房地產來說屁用都沒有。一切只是為了保住工作,僅此而已。


樓市正遊走在生死邊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