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E+華星光電雙寡頭壟斷 LCD國別大轉移“韓退中進”

BOE+華星光電雙寡頭壟斷  LCD國別大轉移“韓退中進”

從2009年11月成立以來,華星光電第一次“戴上”全球第一大液晶電視面板供應商的桂冠。

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京東方(BOE)、華星光電分別以21.3%和14.5%的出貨面積份額,佔全球面板廠商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貨面積前二位。

進入2月,TCL華星光電(CSOT)華星光電以18.8%的市場份額超過京東方成為全球最大的LCD電視面板供應商;以出貨面積計,TCL華星光電同樣以19.6%的份額奪得第一。

公允地講,如果不是疫情期間BOE在武漢跟合肥工廠受到影響,恐怕華星光電2月份不會是全球冠軍。

2019年根據群智諮詢(Sigmaintell)發佈的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及出貨面積排名,顯示BOE(京東方)以5330萬片出貨量和2910萬平方米出貨面積,雙雙位列全球第一。

目前來看,在全球範圍內BOE的優勢非常明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如果不是全球性的突發事件(比如本次疫情)成為影響經濟的重大事件,那麼BOE則會大概率把持著全球LCD頭把交椅

當然,並不是說華星光電不具備實力。事實上,從2月份成為全球冠軍的現象看本質,說明華星光電已經具備成為冠軍的底蘊和氣質。

其實真正的核心在於,全球LCD已經形成以中國為首的雙寡頭壟斷時代。BOE+華星光電,這將是未來全球LCD行業中最重要的兩股力量,也是LCD國別轉移中,中國能站在世界之顛的利器。

BOE+華星光電雙寡頭壟斷  LCD國別大轉移“韓退中進”

為什麼是“韓退”?

在BOE和華星光電崛起之前,一直把持LCD頭把交椅的是韓國三星和LG。

其實早在2016年時,三星與華星光電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份協議是三星電子透過子公司三星顯示公司向華星光電位於深圳的工廠投資人民幣21億元,收購該工廠9.8%的股份。

這對於三星將來退出LCD行業打下了伏筆。有業內人士分析,對於三星來說,和中國相比,三星生產LCD的成本比較高,在中國企業成為對手時,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要明顯優於韓國,而三星投資華星光電可謂一石二鳥。

一方面即使將來徹底退出LCD行業,表面上看起來三星需要向中國購買LCD,但不要忘了三星同時是華星光電的投資人。也就是說,三星在購買的同時也在獲利,可以理解為三星購買自己投資生產的產品,而且比三星國內生產的LCD還有成本優勢,何樂不為?

另一方面,三星購買LCD在增加華星光電營收和利潤時,也進一步推升了華星光電的銷量和地位。

韓國另一個巨頭LG也公開表示,由於LCD價格下跌,以及全球供應過剩,LG Display將於今年年底停止韓國國內LCD電視面板的生產。當然,LG有在中國生產LCD的生產線,之後的LCD,將會在中國生產。

三星和LG先後退出LCD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中國以BOE和華星光電為代表的企業勢頭正猛,給韓國企業帶來巨大沖擊。尤其是BOE已經成為全球行業老大,華星光電最近兩年量品率大幅上升,這對LCD行業帶來影響。再加上中國企業有成本優勢,中國彩電行業將會逐漸擺脫對韓國的依賴,而此舉對韓國企業也會帶來利好。

目前在全球,三星彩電受到中國品牌的擠壓非常嚴重,三星最近兩年的策略似乎也開始用一部分產品走中低端市場,這就更需要成本嚴格控制。

在電視製造成本中,LCD面板佔比最多可達60%~70%,面板價格的成本對彩電價格起到決定性因素。因此,減少LCD成本優勢,可以增加彩電在終端銷售的價格優勢。即使終端銷售價格不變,那麼在LCD成本降低時,能夠保持製造商更多的利潤空間。

以三星為例,通過採購國內LCD,在成本控制方面進行價格調節,可以增加三星彩電的價格優勢。

二是從中長期戰略佈局看,三星和LG對未來顯示技術走向有不同判斷。從LG來看,儘管減少了LCD生產線,但他們加大投入OLED,LG Display的目標是將重點轉向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技術,而三星則劍指QLED生產線。這是韓國企業先後退出LCD行業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三是全球彩電業格局韓國目前領先,韓國試圖用新的顯示技術繼續保持行業優勢。從全球彩電行業格局看,全球銷量前六位分別是中日韓品牌把持。三星和LG對行業的判斷是OLED和QLED或將成主流,因此果斷放棄LCD,試圖在新的技術上引領行業,繼續保持他們的市場地位。應該說,上述三個原因是韓國退出LCD的主要原因。

BOE+華星光電雙寡頭壟斷  LCD國別大轉移“韓退中進”

為什麼能“中進”?

LCD的行業變化是典型的“國別大轉移”特徵。從韓國曾經引領到目前中國領航,一方面是中國技術厚度和創新能力不斷加強,另一方面是中國在資本、技術、全球化三個要素疊加在一起時,就會產生巨大的合力,這也是中國LCD行業崛起的必要條件。

從LCD行業需求看,目前雖然三星和LG分獲全球銷量第一與第三,但中國總體生產製造規模、國內需求規模仍然位居世界前列,這是LCD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

無論是BOE還是華星光電,中國政府一直以來都積極扶持。從發展趨勢看,本土LCD行業的崛起絕對是必要的,可避免LCD受到外部的制約而抬高價格。

除此以外,中國LCD產能向全球輻射的力度不斷加碼。據Omdia(原IHS)的研究報告,中國大陸面板廠商大尺寸(9英寸以上)液晶面板出貨面積在全球的份額為52.9%,韓國、中國臺灣地區廠商的份額分別為24.8%和21.9%。據CINNO Research數據顯示——以出貨量計,2020年2月中國大陸面板廠商已佔到總出貨量的59.4%,接近6成。

不難看出,目前中國LCD產業正處於明顯的優勢階段。換一種思路看,中國在滿足內部需求時,成為全球面板最大供應商,這是中國在核心部件加大話語權的標誌。這種經濟增長方式,不僅為中國LCD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還讓全球看到了,當中國家電製造業通過資本、技術、全球化等快速發展時,在供應鏈的話語權正在加大。

也許有人認為,三星和LG認為LCD未來終究淘汰,所以選擇提前進入QLED和OLED,這種觀點需要一分為二地看。

如果三星不看好LCD,那麼他一定不會成為華星光電的戰略投資者,而持有其股份。恰恰說明,三星在QLED上也是試探的發展,因為誰都無法準確看到未來的方向。至少從未3-5年內看,LCD仍然是主流。所以,三星放棄LCD不是完全不看好這個行業,而是成本過高,同時試圖多極發展找到新的引領方向。

三星一方面自己生產QLED,另一方面通過投資華星光電既能滿足自己需求,還能獲得華星光電紅利。

最重要的是,也許韓國的如意算盤不會太如意。因為三星和LG分別投資的QLED和OLED生產線,而華星光電已經早有“備戰”之策。

早在2013年,TCL就開始佈局下一代新型顯示材料,成立了國際一流的材料領域專家團隊。目前,華星光電自主開發的OLED材料已有800餘種,多種高性能材料已經給國內主流面板廠商量產出貨。

2017年9月,華星光電就已建成中國第一條G4.5柔性OLED的中試線,併成功研發7.2寸可內/外摺疊產品。

華星光電旗下的廣東聚華作為“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是中國顯示領域唯一的一家國家級創新中心,已建成全球技術條件最先進的印刷顯示公共平臺,成功研製出31吋4K印刷OLED樣機以及國際首臺31吋4K印刷H-QLED樣機。

在量子點材料研發方面,TCL在全球QLED領域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已逐步解決電致發光的紅、綠材料使用壽命等問題,達到產業化水平,屬業內首家。

目前全球LCD基本是中國雙寡頭壟斷。從供應鏈以及未來OLED和QLED發展應用看,華星光電未來還有更大放量空間。

(圖片來源華星光電和BOE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