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全球資本市場進入大動盪,聽到金融危機的腳步聲

吳曉求:全球資本市場進入大動盪,聽到金融危機的腳步聲

“我近來這幾個月,一直在關注中國、全球疫情的變化、防範措施及其效果。當前,疫情全球蔓延,給資本市場和經濟都帶來了重大影響。”“美國股市近期連續出現多次熔斷,這是非常罕見的。在這個過程中,還伴隨著3次大幅度的反彈,這也非常不平常的。就波動的幅度與激烈的程度,已超出我的想象。”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在一場題為“全球金融大動盪與中國資本市場”的直播活動中開場說道。

數據顯示,近十幾個交易日內,美國股市出現了多次熔斷,跌入技術性熊市。全球其他市場十幾個國家的股市也一次性甚至多次發生熔斷;同時,債券、期貨、黃金,甚至包括比特幣,均在近段時間遭到重創。但轉瞬之間以美股為代表又進入了上漲模式。北京時間3月20日,在科技股強勁上漲帶動下,美國股市收盤小幅走高,道指收復2萬點大關,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收於7150點,抹去了當天早些時候曾經的巨大跌幅。

針對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資本市場巨幅震盪,吳曉求給予的基本判斷是“全球金融特別是資本市場進入大動盪時期,但當前還不能得出‘已經爆發全球金融危機’的判斷”。

同時他強調,中國資本市場的風險正在逐步收斂。雖然經歷疫情,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實質性改變,中國金融改革的重點仍是市場化與國際化。

當前美國資本市場危機,並非臨時性市場下跌

據吳曉求的觀察,近期美國股市的巨幅震盪是一場市場危機,似乎大家也開始聽到了金融危機的腳步聲。其他主要市場亦有相近甚至更為激烈的市場下跌,全球金融進入更加不確定的時期。

以美國市場為例,吳曉求對全球股票市場近期的大動盪(亦可稱之為市場危機)內外因進行了分析。

首先,“這並不是一種臨時性的市場下跌,也並不能通過一些臨時性安撫政策就能夠完全穩定。”在吳曉求看來,這是美國資本市場泡沫集聚的結果,當前的股市危機,特朗普執政以來已埋下種子。

“特朗普政府採取了一些政策,包括零利率的貨幣政策、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同時這幾天也推出了比較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試圖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在此之下,市場出現反覆的波動,是必然的。”

北京時間3月19日,美國股市再次出現熔斷,道瓊斯指數大跌7%,較歷史最高點下跌超32%。以收盤價算,抹去特朗普總統就職以來的全部漲幅,美國股市的“繁榮”迴歸到他就職時的點位。

對此,吳曉求的看法是,美國資本市場經過漫長的10年上漲期,已經是一個泡沫化的市場,其資產的內在定價,並沒有達到與之相配的水平。“但這樣講並不是說美國經濟進入了衰退,因為美國經濟總體仍保持很強的競爭力,它的科技型企業是非常發達。只是美國經濟其實並沒有之前市場所表現的那麼好,它的基本面也並不像美國市場10年上漲期所體現的那樣強勁。”

其次,除了美國股市內生性原因外,還有兩個外部因素影響。一是受產油國“價格戰”影響,國際原油價格暴跌。二是新冠病毒在全球範圍的蔓延,短時間內超出人們想象,同時加大了人們的恐慌。“事實上,第二個外部因素更為重要”,吳曉求說道。

伴隨美國股市劇烈波動,近期投資者的避險情緒非常強烈,對資本市場流動性擔憂的“恐慌指數”也在上升。然而,傳統上作為避險資產的黃金,價格卻出現下跌。最近兩週以來,金價一路下行,近一週下跌2.03%,現貨黃金價收於每盎司1498美元,並回吐了今年以來的幾乎所有漲幅。黃金今年以來收益由正轉負,為-1.22%。

“這次我們發現美元成為大家都選擇的避險資產,美元指數突破了100關口,由此可以感知當前市場對於流動性的重視,已經達到了何種程度。”吳曉求說。

這股力量也體現在股市上。“大家知道,上市公司的財務指標等有參考的價值,它對各只股票賣出買進的時機的選擇,有一定的借鑑或參考的作用,但是心理預期非常重要,在某種場景下,甚至具有決定性作用”。

吳曉求認為,如果恐慌達到某種程度,市場上“踩踏式的賣出”就會出現。而此時,市場的流動性將面臨嚴重問題。緊接著,對債券市場、期貨市場以及其他市場,都會帶來深度影響,各種信貸危機也將有可能接踵而至。

聽到腳步聲,是否意味著金融危機已來臨?

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市場大動盪,是否會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這是人們面對全球資本市場近期巨幅波動時,馬上會想到的問題。

在美國股市劇烈波動期間,吳曉求也注意到市場上的一些聲音,“有比較樂觀的,也有悲觀的,甚至有觀點認為全球金融危機已經到來。”

“至少到目前,我還不能得出‘已經爆發金融危機’的判斷。當前,市場上的危機,主要體現在股票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在吳曉求看來,市場危機與金融危機還是存在根本的差別。

據他的介紹,金融危機一般具有全局性的特點,意味著包括匯率、利率、資產價格、企業的償債能力等出現或處於嚴重的危機狀態,大量金融機構倒閉。

在吳曉求看來,最終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當前全球蔓延的疫情能否在一段不太長的時期內,平緩渡過並結束。“這對人們的情緒與市場的預期來說非常重要。心理預期是否崩潰,與未來全球新冠病毒能否得到有效控制,關係密切;而脆弱的心理與市場的跌幅之間也相互聯繫。但只要措施得當,市場會進入相對穩定的階段。”

“坦率地講,當前全球對新冠病毒的積極防範和隔離的措施,比起直接採取貨幣政策、量化寬鬆政策,給予市場的安撫作用要大的多。”

在此前提下,吳曉求對未來市場給出兩種觀察,“如果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市場就會逐漸得到穩定,全球金融危機就不會發生。反之,如果疫情在全球短期內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概率還是存在的。”

中國市場的風險當下處於收斂期,不應過度恐慌,投資者不要犧牲在黎明前

中國市場的風險當下處於收斂期,不應過度恐慌,投資者不要犧牲在黎明前

對於中國資本市場(主要是股票市場),吳曉求認為近期大幅震動(趨勢表現為下跌)主要是外生性,中國資本市場的下跌動能正在減弱,逐步進入中後期。

他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表示信心,“中國市場有一些制度性、結構性問題,所以我們要繼續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但因疫情造成下跌動能正在衰減,中國市場的風險當下處於收斂期。”

“實際上,我們國家對新冠病毒的認識是非常正確的,也知道它帶來的危害性,所以快速採取了有效的措施。世界很多國家包括美國,初期並沒有意識到新冠病毒的傳染能力以及它給經濟和市場帶來的心理影響,沒有做出深度的估計。”

吳曉求回憶道,“中國鼠年股市在2月3日開盤當天,確實對新冠病毒有了反應。但當時我們的下跌並沒有最終演變成恐慌式的賣出。”大概過了3個交易日,中國的資本市場開始進入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但“在市場原氣恢復過程中,美國資本市場及全球新冠病毒的蔓延影響,使得我們出現第二次下跌的情況。”對於下跌的市情,吳曉求歸結於外部市場的影響。

“因為,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處理是恰當的,病毒傳染的趨勢,也得到了較好的控制。而且全國新增的病例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但近段時間,輸入型病例成為新的影響因素。”

對此,吳曉求亦表示,“我們要高度重視,但沒有必要過度恐慌。”

“就我們自己而言,前期對市場一些負面因素,這些年已經逐漸消化了。至於現在輸入型病例的狀況,目前看,我們還是能夠很好地控制,我們在這方面是有經驗的。”

股市負面因素的消化過程,吳曉求認為中國也不同於美國市場。“我們國家資本市場從2008年金融危機到現在只漲了500點左右,市場的泡沫化程度比較低。僅從市盈率指標來看,中國是全球市盈率最低的市場之一。”

“資本市場起起浮浮、漲漲跌跌,都是非常正常的。大幅度下跌,我們會稱之為‘危機’。不過請大家注意,‘危’和‘機’通常是連在一起的。”

對此,吳曉求提醒到,“當前資本市場集中體現‘危’的一面過去後,就是‘機’的一面。黑夜過去,迎來的就是太陽。我們投資者請千萬注意,不要犧牲在黎明前。”

中國經濟基本面沒有改變,不能因外部市場動盪放慢金融開放步伐

殷憂啟聖,災難興邦。“人們總是會提‘災難興邦’,但是並不是說災難就一定興邦,這句是有前提的。”在吳曉求看來,災難出現之後,人們會反思,而反思結果就是吸收教訓、推進改革、調整規則、完善制度。“如果不反思、不加以調整,災難就有可能再現。”

近期,他注意到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發佈的今年前兩個月中國經濟運行的報告。“坦率來講,這個報告中的數據並不是太好看。我們必須實事求是的面對,疫情給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吳曉求認為,當務之急是要鞏固好疫情防範的效果,使之徹底解決,不能出現死灰復燃。同時,讓經濟慢慢恢復起來,企業復工復產變得非常重要。“在這個時候,政策的靈活性尤為重要,我們必須著眼於未來。”

近期,國家陸續出臺了一些措施,包括減費、降稅,全方位扶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同時,中國財政貨幣政策也以穩定經濟為重點,釋放流動性、增強人們的信心,這些都讓吳曉求感到了欣喜。

眾所周知,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與命脈,是強大的發動力。如果金融落後,會直接影響到服務實體經濟的效果。吳曉求的看法是,雖然經歷疫情,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實質性改變,中國金融改革的重點是市場化與國際化。而中國金融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要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提升它的競爭力,“這也是我們的彼岸”,他說道。

在他看來,彼岸中的中國資本市場將是一個真正意義的財富管理市場,而不是一個投機的市場、一個讓人恐懼的市場。

為此,中國金融改革仍需要堅持市場化與國際化的既定方向。

首先,要基於脫媒趨勢的力量,推進資本市場發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這句話在吳曉求看來,並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實實在在落實到改革實踐中的。

吳曉求認為,很多人當前沒有意識到金融市場化巨大的價值,還是把特殊重要的位置給到了金融機構。實際上,金融市場化力量要比機構的力量大得多,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萬美元,中國已經‘登堂入室’成為一箇中等收入偏上的國家。老百姓的收入扣除消費,是要用於投資的,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應讓它投到房地產中去。因此,我們要對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進行改革。”

在他看來,具有成長性的企業,應該成為我國上市公司的主體。“否則上市公司呈現的質量比較差,我們讓人家怎麼來投資呢?怎麼可能構建全球金融中心?”吳曉求反問道。

事實上,就在本月初,吳曉求見證了國內資本市場的一次重大改革。歷時4年多、歷經四次審議修訂後的新證券法於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在他眼裡是一次巨大的進步。“我們看到包括髮行制度的改革、發行定價的改革、上市公司的選取等諸多方面,都做了重大的調整。資本市場要具有成長性,這樣老百姓有了錢,才不會把所有的錢用去買一套一套的房子。”

而如果一個國家的財富都是用“房子”來表現的,這在吳曉求眼裡,只能證明這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是落後的,同時也不利於這個國家金融風險的分散。

其次,中國金融的國際化進程,不能因為疫情等黑天鵝停下腳步。“當前中國的重點是讓經濟恢復,但從長遠目標來看,中國金融的開放、人民幣的國際化之路,是我們必須遵循的。”這背後是吳曉求的一種擔憂。

“2008年金融危機出現之後,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中國國際化腳步。有一些學者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原因歸於國際化程度過高。”吳曉求表示,他至今都是不贊成這種觀點。

“封閉就一定會消滅危機嗎?反而我會認為,開放才是讓風險分散最好的一種機制。封閉不可能成就一個偉大的企業,也不可能成就一個偉大的國家”。吳曉求說道。

另一方面他也承認,金融開放恰是我國經濟領域最艱難的一個“開放”。“但我不認為,如果我們金融開放之後,人民幣就會面臨多大的風險。我們要相信中國經濟的韌性與競爭力。”在4個多月前的“2019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上,關於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吳曉求曾坦言,我國最終目的是要建設全球性的金融中心。他用了一個比喻來解釋觀念上變化,“不能因為可能有外部風險輸入,我們就不開放。這如同開窗戶一樣,蚊子蒼蠅有可能也會飛進來了,但是新鮮空氣對我們來說更重要。”

“暴風雨後會是彩虹,我們要堅定信心。”吳曉求最後說道。

新京報記者 黃鑫宇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李世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