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

編者按:文明傳播的思想使者、一代哲人湯一介先生生前非常支持和關心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平臺《文明》雜誌的發展,創刊伊始即擔任《文明》雜誌學術顧問,曾特為《文明》雜誌撰寫署名文章《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刊登於2002年第10期)、《超越舊我 開拓新我——寫在《文明》雜誌創刊五週年》(刊登於2006年第12期)、《在雜誌第二個十年到來之時,它將會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喜愛的雜誌之一》(刊登於2012年第2期)。本期全文重載,以紀念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創新做出傑出貢獻的湯一介先生。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湯一介,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


《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有齊侯與晏嬰的一段對話。齊侯對晏嬰說:“唯據與我和夫”(按:“據”指梁丘據,齊侯侍臣)。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又據《國語·鄭語》,有史伯回答桓公的一段話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這都說明,“和”與“同”的意義全不相同。孔子說得更為明確,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從以上的幾段話看,“和而不同”的意思是說,要承認“不同”,在“不同”基礎上形成的“和”(“和諧”或“融合”)才能使事物得到發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僅不能使事物得到發展,反而會使事物衰敗。


在不同文化傳統中應該可以通過文化的交往和對話,在討論中取得某種共識,這是一個由“不同”到某種意義上“認同”的過程。這種“認同”不是一方消滅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是在兩種不同文化中尋找交匯點,並在此基礎上推動雙方文化的發展,這正是“和”的作用。我們可以用中國文化自身發展為例:儒家要求“制禮作樂”,即要求“有為”以維護社會的和諧;道家追求“順應自然”,即要求“無為”以保持社會安寧。它們本是兩種很不相同的思潮,但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在不斷對話中,取得了某種共識。到西晉,有郭象為調和孔老,提出了“有為”也是一種“無為”。在《莊子·秋水》中有一段郭象的注說:“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馬乎?服牛乘馬不可穿落之乎?牛馬不辭穿落者,天命之固當也。苟當乎天命,則雖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這裡的意思是說,雖然“穿牛鼻”、“落馬首”是通過“人為”(人事)來實現,但它本來就是合乎“順自然”的。郭象的這一觀點,儒家可以接受的,道家也可以接受的,但它又不全然是原來儒家和原來道家的思想了。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 湯一介先生為《文明》雜誌三週年題寫賀詞。


“有為”(人為)和“無為”(天然)本不相同,但要使兩者的意義都在某種程度上被容納,就必須在商討中找到交匯點—和,所找到的交匯點就可以成為雙方能接受的普遍性原則,它並不要抹殺任何一方特點,而使雙方能接受,這無疑是體現了“和而不同”的思想的。我們可以用中國歷史上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相遇後發生的情況為例,說明“和而不同”的意義。本來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如儒家、道家等)是兩種很不相同的文化,但從漢到唐的幾百年中,從中國文化自身方面說,一直在努力吸收和融化佛教這種異質文化;從印度佛教方面說,則一直在致力於改變著不適應中國社會要求的方面。因此,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近千年中,中國文化在許多方面受惠於印度佛教。印度佛教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哲學、文學、藝術、建築以及民間風俗習慣諸多方面。在此同時,印度佛教又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得到了發揚光大,在隋唐不僅形成了若干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華嚴、禪宗等),並且中國文化仍然是中國文化,並未因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而失去其特色。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 1957年,時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的湯用彤(右)在給湯一介(中)和楊辛(左)講解陶宏景論神形問題。


這種文化上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可以說是很好地體現了“和而不同”的原則。不僅中印文化之間的關係如此,其實歐洲文化的發展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在羅素1922年寫的《中西文明比較》中有這樣一段話:“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鑑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復興的歐洲仿效拜占庭帝國。”一種文化之所以能吸收他種文化,往往是在兩種文化交往和商談中體現“和而不同”思想的結果。歐洲文化在自身發展中吸收了各種各樣不同文化傳統的因素,但它不僅沒有失去其作為歐洲文化的傳統,而且大大豐富了自身文化的內涵,這無疑是符合“和而不同”原則的。


我們把“和而不同”看作是推動文化健康的交流,促進文化合理的發展的一條原則,這正符合當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如果我們希望中國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如果我們希望中國文化今後能對人類文明有所貢獻,就必須以“和而不同”的態度對待其他民族、國家、地域的文化,充分吸收他們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傳統文化,以創造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新文化。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上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02年10期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超越舊我 開拓新我 寫在《文明》雜誌創刊五週年


今天我們大家相聚《文明》雜誌,共同討論關於文明的話題,同時也一起來祝賀《文明》雜誌創刊五週年。


21世紀是個非同尋常的世紀。伴隨這個新世紀的到來,人類進入了一個文化多元、文明對話的新階段。而就在這個世紀初,《文明》雜誌創刊了。我們中國文化很注重“時”,比如《周易》裡有“與時偕行”,孔子講“使民以時”,等等。這個“時”就是當下的各種客觀因素。《文明》雜誌的創刊就很符合“時”,這個“時”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正身處其中的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這個時代需要我們站在新的起點上重新認識、重新估價我們人類文明的歷史與價值,重新認識、重新估價我們人類在創造與推進文明過程中的得與失、成與敗。所以我想,不能小看了一本《文明》雜誌,這個雜誌在新世紀裡提出了一個大話題,這個話題就是“文明”,是需要全人類都來思考的話題。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 湯一介先生和夫人樂黛雲先生。


我想有三個問題是需要思考的。


第一,文明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中華文明有5000年的歷史。如果我們把對文明的理解再放寬一些,人類進入文明時代還遠不止5000年。人類從自然地採集、狩獵到能動自覺地耕種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同時,熟食的普及不僅增強了人的體質,更促進了大腦的發達。如果以這個標準理解文明,那文明的歷史大致已有七八千年了。人類從茹毛飲血到燧木取火進而把食物加工制熟,並逐漸形成人類特有的生存方式。對於人類的這種生存方式,儒家是把它作為“禮”來看待的。“禮”的作用就是把文化或文明凝結為一種具體的形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人類不斷地超越著舊我,不斷地開拓出新我,因而也就不斷地改善著自己的生存方式,不斷地改善著文明的具體形式。


而我們通常所講的文明含義要狹窄些,其更多的是指人類的思想成果,是人對自然、社會、人本身的認識,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智慧,是帶有普世指導意義的精神財富。可見,文明是多麼重要的一個話題。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 2007年4月21日,湯一介先生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講述《儒學人文精神的現代意義》。


第二,什麼是中華文明?剛才說了中華文明有5000年曆史,可就帶有普世意義的精神財富而言,中華文明具體是指什麼呢?這就要從先秦說起。我們都說上古三代是中華文明的發端,那麼三代文明體現在哪裡?要以文字典籍為依據的話,就是“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文獻是記載或者說代表我們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的六部經典,具有極高和恆久的價值。我認為至少現在,這些經典仍然是我們的財富。這些經典的內容,我想用一句莊子的話簡單概括,即“書以道事,詩以道志,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可以說“六經”涉及了自然、社會、人等多種領域的內容,是中華文明的代表。


“六經”之後就是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諸子百家主要是指春秋末到秦之間幾百年的時間裡先後出現的,在思想文化領域有傑出成果的多位思想家。所謂百家,其實主要是六家,或者說“九流十家”。六家是西漢史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首先提出來的,九流十家是在司馬談稍後一些的劉歆提出的。六家就是指儒、墨、道、法、名、陰陽;九流十家就是在這六家後面加上農、縱橫、雜、小說四家。諸子的思想是在“六經”的基礎上做出了具有極高價值的闡發和創造。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 2011年12月18日,《文明》雜誌創刊十週年慶典暨2011中國第三屆文明論壇在文明雜誌社經緯堂隆重舉辦,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先生與文明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婁曉琪步入現場。


可以說這些思想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體系和框架,對後世的影響深刻而久遠。值得思考的是,在幾百年的時間裡怎麼會一下子出現這麼多思想家?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20世紀40年代末提出了一個“軸心期”理論。他認為人類文化不僅只有一個古希臘,在公元前800〜200年期間,中國和印度也出現了與古希臘文明具有同樣高度的人類文明。在幾個不同地域出現同樣偉大的思想,他把這個現象稱為“軸心期”。這個理論打破了人類文明唯有西方主宰的固有認識,很準確,也很有意義。


當然,中華文明除了先秦思想,還包括歷代思想家的著述學說。比如魏晉玄學、宋明理學以及帶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佛教和中國本土的道教等等,都很有價值。所以我想,中華文明是以先秦典籍及思想為基礎,不斷髮展和形成的一個體系。


中華文明體系的核心是什麼?我想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和諧”。為什麼是“和諧”?因為我們歷代的思想家始終在研究這個問題。有兩個例子,一個是《周易·文言》中講“保和太和,乃利貞”,這裡的“太和”就是最高境界的和諧。還有,《尚書》說堯能由近及遠地團結天下人民:“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個“協和”就是和諧。可見在我們最早的兩部經典裡已經系統、高度地認識到了和諧問題。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我們的這個文化體系幾千年沒有斷裂,始終在傳承和發展,這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備的。我們應當為我們的文化驕傲自豪,不僅如此,我們更需要很好地學習吸收,更好地傳承和傳播,讓我們的文化為更多的人提供精神營養。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 湯一介先生為慶典致辭。


第三,在當今時代如何面對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從人類大的文明劃分上看,現在常說東西方文明,東方主要是中國,因為古印度文明已經斷裂甚至消亡了近千年了。但要細一些劃分,其實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原來西方人認為人類文化只是西方有,但這個說法越來越顯得偏狹和錯誤。不能因為近幾百年來西方的物質文明發達,便認為其思想文明就是惟一的了。我們承認西方文明,承認西方文明給人類帶來了發展進步,但我們的文明同樣偉大,同樣給社會進步提供了深厚的資源。今天的西方人也在重新思考和評價我們的文明。1988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內斯·阿爾文博士提出:我們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993年,世界宗教大會的宣言裡寫進了儒家倫理,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底線倫理,普適倫理。其他的宗教倫理都不能被他們相互接受,只有孔子的這句話是人類道德黃金律。


我們傳播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決不能排斥其他民族的優秀文明。尤其是現在,人類如同生活在一個村子裡,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拒絕和排斥別人優秀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學習、吸收、融合是明智的,也是讓這些優秀文明能夠更好地為人類提供滋養,並且長久延續下去所必須的。西方著名哲學家羅素曾在他的《中西文明比較》一文中指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中華文明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上其他民族文明的影響,同樣,世界文明的進步也離不開中華民族的文明創造。


文明是人類的標誌,也是人類生存發展下去的營養。人類創造了文明,文明也創造了人類。這樣看來,《文明》雜誌很了不起,《文明》雜誌不僅以“文明”冠名,而且傳播弘揚文明。費孝通先生關於文明的話題有句話,我想把這句話借來送給《文明》雜誌並通過你們告訴《文明》雜誌的廣大讀者,這句話就是我們對待人類不同文明的態度——“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謝謝《文明》雜誌社的努力,謝謝大家對《文明》的關心。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 2011年12月18日,湯一介先生在《文明》封面海報前合影留念。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上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06年12期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在《文明》雜誌第二個十年到來之時它將會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喜愛的雜誌之一


中華民族要發展,就必須回顧我們的文化傳統,“反本開新”。“反本”,就是必須對我們的哲學源頭有深刻的把握,瞭解得越深入,才會越有面對新世紀的強大生命力;“開新”,一方面必須對我們的傳統哲學作出新的合乎時代的新解釋,另一方面又要利用我們傳統哲學的資源來對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創造出新的哲學理論。

——湯一介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湯一介,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


祝賀《文明》創刊十週年。


正像婁曉琪社長所說:“《文明》雜誌發展的這十年,恰好是21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華文明傳播的第一個十年,《文明》有幸成為見證者和傳播者,如今《文明》又趕上了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新紀元。”我認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必須有厚重的中華文明來支撐;中華文明的傳播必須有日新的中華文明來擔當。正是《文明》雜誌依靠有著五千年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的中華文明,而成為有自主的文化品牌。正是《文明》雜誌在21世紀以“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創造著精品而為大家所歡迎。正是《文明》雜誌在“全球化”到來之際,敏銳地關注著世界各種文明的現狀,使我們開拓了眼界。


我和《文明》雜誌有著多年交往的歷史,在《文明》創刊五週年時,我寫過祝賀他們的文章,並且參加了會議。我認為《文明》之所以取得今天的可喜成功,至少有三點應受到重視。


第一,《文明》雜誌有著一個穩定的對文化有奉獻精神的團隊;


第二,《文明》雜誌以“兼容幷包”的精神吸引著眾多學者,廣泛、真實地介紹著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以及世界各國民族的文化,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個極有意義的渠道;


第三,《文明》雜誌是一本“文情並茂、圖文並茂”給人們“美”的精神享受的讀物。


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明》雜誌一定會為此做出更加輝煌的貢獻。在《文明》雜誌第二個十年到來的時候,它將會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喜愛的雜誌之一。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上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12年02期


和而不同:文明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原則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六

>>> End <<<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文明》雜誌淘寶店訂閱:打開淘寶app,複製鏈接並搜索進入店鋪,即刻訂閱各期文明雜誌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