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失所愛的哀傷,沒有固定的階段,也沒有明確的截止時間


永失所愛的哀傷,沒有固定的階段,也沒有明確的截止時間

一、哀傷是什麼?

哀傷(Grief)是面對喪失所感到的強烈痛苦。哀傷是深刻的情感,因為它是我們對痛失所愛的反應。哀傷也是一個包含了許多情感的過程,例如悲傷(sadness)、憤怒、悔恨、內疚,無助……

導致哀傷的喪失,包括了失去親人,失去婚姻,失去心愛的寵物,失去賴以謀生的工作,失去家園……

二、哀傷要經過幾個階段?

廣為人知的5階段理論認為:哀傷要經過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這5個階段。但是很少人知道,這個5階段理論原本就是庫伯勒-羅斯(Kubler-Ross)用於描述癌症病人面對自己的死亡時的心理歷程,而非解釋哀傷的過程。她在後期的一本著作中感嘆說:這些階段被“大大誤解了”,並指出

並非每個人都會經歷過所有階段,也不是每個人都按照相同的順序來經歷這些階段

許多學者反對階段論。現有的研究也表明,哀傷是一種高度個性化並且複雜的情感過程人們不會以固定的、可預測的方式感受哀傷。有些痛苦的人可能會經歷這5個階段,但許多人卻沒有。他們可能會跳過某些階段,會重複某些階段,甚至會體驗到這5個階段沒有捕捉到的情緒。

在現實中,哀傷的過程看起來不太像一列整齊的樓梯,而更像是情緒的過山車。事實上,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階段理論能夠完全解釋人們是如何應對喪失的。每個人面對喪失的痛苦各不相同,所以重要的是不要勉強自己去符合別人對哀傷的看法。


永失所愛的哀傷,沒有固定的階段,也沒有明確的截止時間


三、哀傷會持續多久?

每個人的哀傷,都有自己的時間表。有些人會比較容易恢復,也有些人會經歷長時間的哀傷,所以哀傷並沒有固定的截止日期。喪失的方式以及個人的境遇,都會影響到哀傷持續的時間。

處於哀傷中的人,真的很難想象自己的痛苦會有盡頭。但是人類的心靈自有其韌性和康復力。或許時光不一定能撫平所有的傷痕,或許我們的生活也無法恢復到和從前一樣,但是我們終將繼續前行。

四、怎麼應對哀傷?

我們能夠採取措施幫助自己應對哀傷。

與瞭解並尊重我們感覺的人交談,例如家人親友,以及可以信任的人,這是應對哀傷的一種有效方法。儘管我們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感覺很痛苦,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會變得不那麼強烈。

嘗試通過運動、健康飲食和充足睡眠照顧好自己身體允許自己去感受悲傷、憤怒等一切感覺,允許自己在難過的時候哭泣,也允許自己麻木毫無感覺。

經歷哀傷的過程,並從失落中恢復過來,並不意味著忘記失去的所愛之人。我們可能仍會在心裡保持與逝者的情感聯繫,但也可以想象沒有TA的生活。我們能夠重新融入日常生活,並與他人重新建立聯繫。

五、為什麼有些哀傷綿綿無絕期?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失去所愛之人的

6個月內,強烈的哀傷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減輕。但是許多因素可能會破壞正常的哀傷過程,從而增加發生複雜性/創傷性悲痛的風險。

例如,在新冠病毒疫情下,喪親者還得繼續與病毒作戰,正常的哀傷過程會因此被延遲、延長或變得複雜。而且,在災難中,失去所愛之人的哀傷,可能同時伴隨著失去生計和財產的哀傷,以及缺少社群安全感的恐懼和憂慮。

複雜性/創傷性哀傷,會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裡始終無法減輕,甚至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更加強烈。如果哀傷者有以下症狀中的任何一種,則可能需要尋求心理治療的幫助才能繼續前進。

複雜性/創傷性哀傷的一些症狀:

  • 對死亡或喪失深感憤怒
  • 除了逝者之外,什麼都想不了
  • 一點也不想看見逝者的遺物
  • 做噩夢或產生侵入性思維(intrusive thoughts)
  • 只能感受到深深的孤獨和對逝者的思念
  • 不信任他人
  • 感到無法維持正常活動或履行職責
  • 感到生活苦澀,嫉妒其他不受哀傷影響的人
  • 無法享受生活,或者只能活在回憶之中

哀傷是我們人類面對喪失的正常反應,因為在失去所愛的時候,我們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思考以下問題:

  • 失去了所愛之人,我是誰?
  • 我所愛之人希望我有什麼感覺?
  • 我怎樣才能最好地紀念TA?

而哀傷的過程,讓我們有機會去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並讓我們最終能夠把所愛之人銘刻在心。

這就是哀傷的價值

永失所愛的哀傷,沒有固定的階段,也沒有明確的截止時間


點擊閱讀相關文章:《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