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心理学》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 3


教师招聘《心理学》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 3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

一、概述

(一)品德的定义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二)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1.不同: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指导或调节行为的尺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

(2)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所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广阔得多,概括得多。道德包含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包含的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局部。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给予道德以力量。而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体的需要。

2.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普遍认为,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品德的各心理成分之间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心理的基础和前提,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换的桥梁。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深化、交融的结果就产生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驱动人以道德意志来实践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因此,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之间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三、品的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依靠他人到自律不依赖他人的过程。

1. 前道德阶段(0-3岁)。

这一时期儿童对问题的考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对待规则。

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特点:(1)单方面的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4)赞成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

特点:(1)儿童以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意愿加以改变的。(2)判断行为时不知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3)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4)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在绝对化,能够看到可存在的几种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 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 研究道德发展。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 的品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惩罚定向; 阶段2:寻求快乐定向

惩罚定向阶段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寻求快乐定向只按行为后果能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2.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 阶段4:权威定向

好孩子定向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权威定向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决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

3.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社会契约定向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取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道德判断以一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