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雙導”模式 提升教學實效

本文為本人執筆的2013年對原中學5年課堂教學改革工作的總結材料,現學校已與小學合併為九年一貫制學校。


我校是一所普通農村初級中學,2006年以前,學校在校生人數始終維持在260至300之間。2007年以後,因農民工進城務工、搬遷等原因,學額逐漸減小,在校學生總數降到200人以下,致使某些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外流。針對當時的狀況,學校領導班子研究並作出決策,把課堂教學改革作為突破口,著力打造高效課堂,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留住學生。為此,我們進行了長達七年的實踐、探索和研究。

一、建構式“雙導”課堂教學模式形成背景

在總結五年來實施我校“十六字”教學方法的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以課程標準為指針,以高效課堂教學理念為高標準和高要求,針對我們實踐驗證可行的做法得以繼承,而且考慮到我們的“十六字”教學方法在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的效果不夠明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經過研究決定,我校以高效課堂教學理念為標準,以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為課堂教學的總的原則,並選用思維可視化這一現代教育技術為輔助,課堂教學融入了思維導圖這一教與學的工具,從而激活教師的思維,調動並引領學生進行全腦快速學習、高效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學生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鑑於如上的考慮,特將我校的課堂教學定位為建構式“雙導”課堂教學模式(雙導:導學案,導學圖),將“十六字”教學方法定位為課堂教學具體實施辦法。

二、建構式“雙導”課堂教學模式圖解

圖一:建構式“雙導”課堂教學模式整體架構

建構“雙導”模式   提升教學實效

建構式“雙導”課堂教學模式整體架構

圖二:建構式“雙導”課堂教學模式操作模型

建構“雙導”模式   提升教學實效

建構式“雙導”課堂教學模式操作模型

三、建構式“雙導”課堂教學模式理論依據

1.高效課堂教學理念:

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堂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並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課堂基於高效教學。

高效課堂強調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體現: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現在課堂容量,課內外學業負擔等。

二是效益的最優化。也就是學生受教育教學影響的積極程度。主要表現在興趣培養、習慣養成、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與品質等諸多方面。

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優化的課堂,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只有二者的和諧統一,“高效課堂”才能形成。簡言之,“高效課堂”至少在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效果等三個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為: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

2. 建構主義教學觀:

建構主義強調教學不是通過教師向學生單向傳遞知識就可以完成的,知識也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於其他人(包括教師和教學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教學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個人主要通過自身的經歷和圖式不斷地建構個體對世界的認識,個體所掌握的有意義的知識是在他與知識的不斷的互動教學中建構起來的。學習者的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接受,而是一個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動態生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主動對新知識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建構主義教學觀倡導支架式教學理念。所謂支架式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適當的幫助、支持、指導或信息輸入,隨著學生學習的進步與發展逐步減少幫助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思想來源於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維果斯基認為,在學生智力活動中,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學生的能力之間可能存在差異,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可以消除這種差異,這個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換句話說,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時的實際發展水平(第一個發展水平)和教師指導下解決問題時的潛在發展水平(第二個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學生的第一個發展水平與第二個發展水平之間的狀態是由教學決定的,教學可以創造“最近發展區”。因此教學絕不應消極地適應學生已有的智力發展水平,而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不停地把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

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為了更好地揭示建構教學的本質,建構主義思想家們提出了教學過程必須要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

(1)教學情境。建構主義指出,教學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安排,而且要重視有利於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的設計,並把情境創設看成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以此建構起能靈活遷移應用的知識經驗。

(2)協作共享。協作發生在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是建構主義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構主義者認為社會性相互作用在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這種以協作為主要形式的社會性互動可以為知識建構創設一個廣泛的教學群體,學生們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教學群體。在這種群體中,個體之間相互的協作對教學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教學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都有重要作用,通過這樣的協作教學環境,教學群體中每一個成員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3)對話交流。對話交流是協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環節,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建構主義強調教師要放權給教學小組,而且“這種教學小組要足夠小,以便讓所有的人都能參與到明確的集體任務中”,教學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對話商討如何完成規定教學任務的計劃、規劃完成規定的複雜任務的思路;此外,協作共享的過程本身也是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成員的想法、解決問題的思路都明確化和外顯化了,他們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教學小組所共享。

(4)意義建構。這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最終目標。意義建構是指學習者通過以上幾個階段的教學有效地把握了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完成新知識的有效遷移,並能對新知識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建立起關於當前所學內容的認知結構,形成自己理解客觀事物的獨特視角。

綜上所述,教學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所以,建構主義認為,獲得知識的多少不在於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而主要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

四、模式操作說明

“建構式”為教學原則,是遵循的大前提和方向;“雙導”(導學案、導學圖)是課堂教學必備的兩個要素,“十六字”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操作辦法(詳見上文中的圖一和圖二)。

五、思維導圖應用說明

思維可視化技術:用思維導圖教學,展示思維過程,引領學生應用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思維導圖即是教師教的工具,又是學生學的工具。思維導圖能全方位地調動大腦思維,立體式呈現知識全貌,可謂“見樹又見林”,與普通的文字直接表述(點、線性思維)相比,突出特點是運用腦科學的原理,最大限度地開拓思維,提升想象力、創造力,提高學習效率。

思維導圖與和傳統的學習記憶方法相比有較大的優勢:

1.使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可以成倍提高學習效率,增進了理解和記憶能力。

2.使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關鍵的知識點上,不需要浪費時間在那些無關緊要的內容上。節省了寶貴的學習時間。

3.思維導圖具有極大的可伸縮性,它順應了我們大腦的自然思維模式。從而,可以使我們的主觀意圖自然地在圖上表達出來。它能夠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

在“十六字”教學方法的四個模塊中使用思維導圖的指導意見:

1.在初步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與學的階段,教師要強化示範引領,設計導學案時,必須在能用導圖的環節,要給出中心圖形及必要的主分支,可手工繪製也可軟件生成打印粘貼在導學案上。

2.個人預習形成的導圖要圍繞預習目標來完成,不必太繁瑣。課上小組集體繪製的導圖任務可同可異,小組成員要有分工(輪流的),最主要的是通過導圖開展學習活動(展示,解讀,研討,課本劇表演,互動提問等),針對導圖要作必要的點評和補充修正。

3.要強調如何構圖、讀圖、說圖、評圖、改圖。

4.預習測評環節,用導圖更好,切記要檢測導圖效果(揹著導圖回答問題、提問某個分支的某個點、記憶情況、知識間的聯繫、關鍵字詞的解釋等)。

5.交流評議、實踐探究環節中,均可使用導圖:呈現新知、下達任務、師生互動、分析推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等。

6.鞏固提升:可用導圖講進行解題分析和技巧點撥(分析性導圖)。

7.課堂總結:用的最廣泛,最好有互動、頭腦風暴強化記憶等,評價要素要考慮到方法策略、參與意識、情感態度、錯誤成因等。

8.可將思維導圖的某些內容涉及成練習:判斷、填空、選擇、解釋、補關聯線等。

總之,思維導圖可用來寫教案、做課件、導學工具、師生互動平臺、自學工具、記憶工具、筆記工具(學習筆記、讀書筆記、聽課筆記、會議記錄等)、創作工具(制訂寫作提綱等)。

近一段時期教學改革基本思路:

1.通過一個學期的思維導圖培訓學習與課堂實踐,我們在近一段時期將在建構式“雙導”課堂整體架構內,在定向預習、交流評議、實踐探究、鞏固提升各模塊教與學的過程中適時利用思維導圖,並強調運用思維導圖的基本流程:構圖(建構知識模型)——讀圖(理解導圖內涵)——說圖(解讀思維過程)——評圖(評價剖析導圖)——改圖(優化知識模型)。

2.依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思維可視化教學思想,在建構式“雙導”課堂教學中運用可視化技術手段,進行學科整合和知識模型的建構策略研究。

3.建立學科課堂評價機制。在學科教學中,強調用評價機制,以此來反撥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我們要研究如何運用評價機制,教師要運用命題技術,探索測試規律,點撥解題技巧,課堂訓練、階段考試、模擬測試要堅持集約化處理的原則,即對試題資源進行整合,體現精選、精練、精析,使每一道題都具有典型性、規律性,做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從而提高學生成績,提升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幾年來,在全體教職工地共同努力下,我們經歷風雨又見彩虹。回顧近幾年中考成績,我校2005年中考升學率僅為25%,而到2012年中考升學率上升為71.1%,超出全縣升學率近8個百分點。特長生升學率總的說來名列前茅。各班整體成績都有所提升,平均分、及格率兩項指標分別提高3—5分和6個百分點,聯考前六百名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學科成績超過70%位居全縣中上游,以往的薄弱學科(如英語、數學)開始擺脫落後局面。

建構“雙導”模式   提升教學實效

結語

艱難困苦沒有將我們擊倒,歷經風雨我們更明確目標。坎坷磨練了我們的意志,挫折教會我們怎樣思考,收穫激勵我們努力前行。我們將著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升辦學質量與辦學水平,堅持課堂教學方法創新,把建構式“雙導、四環節”課堂教學模式(雙導:導學案、導學圖;導學圖:思維導圖,思維可視化技術;四環節:定向預習,交流評議,實踐探究,鞏固提升)的實踐與研究不斷推向深入,打造高效能課堂,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強調合作互助和教師主導的作用,培養學生思維力、學習力、創新力,在學科綜合技能和素養方面,使學生達到如下發展性“六會”目標,即會自學、會觀察、會思考、會合作、會探究、會表達。為早日把克音河鄉中學建成家長滿意、社會認可、質量優良的縣域名校而努力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